为啥GDP还在增长,但是收入却不涨了?

为啥GDP还在增长,但是收入却不涨了?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所有试图绕开资本的基本矛盾,去尝试解决这个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操作,无一例外,都只会为矛盾在下一个阶段以更剧烈的斗争形式爆发出来而埋下伏笔。

  我国的GDP现在一直还保持着5%以上的增长,这就会让很多人有一种错愕感,就觉得这种增长趋势好像与自己感受到的现实有些背离。

  常识上说,只要GDP还在增长,那么总体上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多少也应该保持点增长才对,但很多人观察到的现实情况却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除了极其少数的头部企业员工,大量行业的打工人收入别说增长了,断崖式下跌的不在少数,这里面的原因在哪?

  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随着资本积累越来越集中,从而游离出越来越多的相对过剩人口而必然形成的结果。但从我们具体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殊原因在里面。

  一般来讲,一个很重要的计算GDP的方法,就是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2000年以后,我们凭着廉价劳动力和完整的基础工业,很快确定了中低端商品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廉价商品的出口快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强劲支柱。中低端商品的制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虽然没有太多的附加值,但是它能够带动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只要大家都能够就业,经济情况就不会差到哪去。原因很简单,哪怕工资低点,但好在收入比较稳定,中国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又十分懂得勤俭节约,那种两口子都能出去打工的农民,如果顺利的话攒上几年还能回老家盖个小楼房。这些钱不管是用于一般生活成本,还是住房改善,最后都要流到市场里面,因此消费也不会太差。有国外出口市场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刺激,老板们也愿意借钱投资,所以银行放水也有人接,老板拿了钱又纷纷投资建厂,整个经济就会非常活跃。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一个家里相对最害怕的其实不是收入低,因为只要整体的经济发展比较好,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旺盛,那么工人的议价权就会稍微好点,虽然拿到的仍然是勉强维持生活成本的收入,但起码生活条件能好一点,改善的快一点,积累起来总还是能看到希望。很多时候一个家庭里最害怕的是劳动力的失业或半失业,对一个家庭来说,不仅是家庭整体收入的腰斩,而且一旦失业,还特别容易扯出一堆幺蛾子的事,比如大家到县城或者乡镇去转转,就会发现失业的人特别容易走上酗酒、赌博的道路,家里即使有点积蓄也经不住造,有的急于想要赚钱的,还很容易成为被诈骗的最佳人选。

  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生产效率低点,但也不是没有好处,那就是它能带动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就业,只要整体就业稳定,消费就会很稳定,而老百姓有钱消费才是他们对GDP增长最直观的感受。

  只不过这玩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市场随着资本积累,也就是随着财富的逐渐集中,市场与产能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差距拉大反过来看实际上就是市场相对于逐渐扩张的产能来说,会逐渐缩小。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资本的竞争,商品的质量、企业的效率也必须要在竞争中去升级,否则就会被淘汰,原有的市场也会很快失去。

  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必然要逐渐随着资本竞争而转型,转型不成功的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去,比如以前风靡一时的山寨机,小灵通就是这样。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方向,一定是朝着资本密集型去的。

  所谓的资本密集型,其实很好理解,以前一个厂雇佣1000个工人,但是随着技术升级,设备升级,先进的技术会取代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工人,这是资本运动的必然规律。而技术设备是老板投资开发或买来的,是以私人所有的资本形式出现的,这就意味着这个厂里设备、技术等固定投资的占比会增高,而人力成本的占比会降低,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可变资本的比例会降低。

  这个时候,同样是GDP的增长,但是体现固定投资上的比例增高了,同时自然意味着体现在居民消费上的占比就降低了。所以换句话说,GDP的增长,不一定都体现在居民消费上。

  按照一般资本积累的规律,技术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因为只有技术的发展,才会迫使资本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赢得市场竞争。

  但是,08年以后,这种一般来讲靠技术推动转型的模式被我们打破了,我们增加了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靠大量的政府投资基础建设,从而又带动房地产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

  这是因为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出口严重受挫,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继续增长,稳住就业的基本盘,由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比例大大增强了。伴随着地方举债发展基建的同时,宽松的信贷政策也使得居民开始通过贷款举债来买房,进而快速推动房产价格的上涨,这种资产价格的上涨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企业和居民加杠杆上车。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朝着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突然新增了一条庞大的赛道,或者说在技术发展这条赛道之外,我们“弯道超车”新增了一个发动机,来推动这种转型过程,这台发动机就是举债投资。

  我们前面说过了,为什么资本密集型产业无法惠及更多的劳动者,主要是因为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中,各种技术、设备等资本占比高了,而可变资本即劳动力支出占比低了。

  但是,如果只是技术推动的转型,相对来说有几个好处,比如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往往会打破原来的资本积累方向,会有一批新赛道的普通人可以通过涌入这个新行业而获取机会,虽然这部分人占比不高,但总归是打破了一部分原有分配体系;再比如,技术推动的转型发展,能使得产品更有竞争力,不仅有利于产品出口,而且资本竞争的过程中,平均利润率会降低,这也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费者。

  而基建投资拉动的资本密集型转型情况就很不一样了。本来吧,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建,有了良好的基础建设,才有可能拉动各种产业的投资,有了各种产业投资,就能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了,人口集中了,再配合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房价就能给推动起来。房价拉起来了,那么地方就可以通过土地财政赚取收益,从而又把这些收益用来还基建的钱。

  表面上看,这个逻辑是通的,事实上看,地方也是那么干的。

  但回到问题的本质,在市场化的体系里面,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条件不是基础建设,而是消费市场。换句话说,基础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基础建设超前一点,多一点其实都不是问题,起码老百姓方便了很多,但是如果它不能吸引投资,吸引产业,或者吸引来的都是一些赚补贴的,空壳子的产业,那么这些基建的债务最终就会成为老百姓沉重的负担。

  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更能惠及普通老百姓,技术推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能造成一定的财富再分配,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实力,那么这种靠地方主导的基建投资,它最能惠及的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隐形豪门”了。

  所以也是从大基建开始,地方上的工程户、关系户们迎来了他们的黄金十年,各种基建工程上马,城市大改大建,一些形象工程也随之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地方县城压根没什么产业,但是并不影响随处可见的路虎和霸道。

  这种“重投资”的发展,能在投资领域拉动GDP的增长,但是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过靠什么推动GDP可能并不是地方领导们最关心的,用有些人的话说,反正借了钱又不需要他们来还,过几年拍拍屁股走人,债务留给下一任去解决吧。

  从数据上看,居民消费占比的不断下滑也从侧面验证了这种“重投资”的拉动作用对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为什么不强烈。然而问题是严峻的,靠消费拉动GDP越困难,就越需要靠投资去拉动,越靠投资拉动,产能过剩的情况就会越严重,产能过剩越严重,企业就越容易裁员破产,那么消费就越不行,于是又越需要靠投资去拉动经济,这种恶性循环一旦产生,想要挣脱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所以为什么说有时候GDP的增长,老百姓感觉会很明显,但有时候GDP的增长,却与大家的实际感受形成了强烈的背离感?从一般规律来讲,这是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的必然结果,是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技术推动资本价值构成提高,可变资本部分,也就是劳动者工资占比部分不断降低,相对过剩人口不断被游离出来,所以导致大家觉得工作越来越卷,赚钱越来越难。但从特殊性来讲,政府主导重投资的模式,它的利益传导很难惠及普通民众,虽然也维持着GDP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它对居民消费的刺激,除了体现在房产价格上,并不能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所以它的长期结果,只能是加速了居民消费比例的下滑,从而即使GDP还在涨,但是大家的感受却仍然是越来越困难,并且速度还大大加快了。

  其实啊,所谓的资本密集型带来的问题,大家只需要稍微思考一下就很容易明白,它只不过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个特殊产物。因为资本的密集同时伴随着的是密集资本的私人占有,这才导致了一边是资本密集,另一边是消费萎缩。否则的话,资本是越密集越好嘛,谁会嫌技术多了,谁又会嫌高速路再多几条?

  所以也可以说,资本密集不再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是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下实现的密集,就像马克思说的:问题不在于生产了什么,而在于是怎样生产的。

  所有试图绕开资本的基本矛盾,去尝试解决这个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操作,无一例外,都只会为矛盾在下一个阶段以更剧烈的斗争形式爆发出来而埋下伏笔。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