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和经验应该有足够的小心

对知识和经验应该有足够的小心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和一个老先生聊天的时候会聊到教育。聊教育大概是不少父母的常见共同话题。

如果从那位老先生孩子的成绩和学历看的话,以现在的某些人的出书标准,老先生似乎是有资格专门为其教育方法出本书了。这样说,是因为能把语言变成铅字,对一些人,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承认,是一种赞赏……

如果仅仅以此为标准,恐怕许多人连聊教育的资格都没有了。现在不是很多地方讲专业,讲资格、要专业证书、要资格证书嘛。虽然政府作废了许多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但依然还有很多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讲专业,讲资格之不可或缺也由此可见一斑。

不知什么原因,老先生却似乎对出书表现出来一笑了之的不以为然。不仅对这些不以为然,还听到过他对古代的"圣人言"、对一些极个别职业老师的不以为然。这在当下既是一种"反潮流",也是一种新时尚。

这或许就是“对知识和经验应该有足够的小心”?

听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表达过诸如此类意思的人当中,有通晓古今,活到老学到老的伟人。

支持"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人,往往比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人更尊重知识,更善于学习和利用知识。这是个有趣现象。

听说过“经验主义”,听说过"对大多数人来说,经验犹如航船上的尾灯,只照亮已经驶过的航程"。表达过诸如此类意思的人当中,也不乏各方面经验都超常丰富的人。

反对“经验主义”的人,往往比常犯“经验主义”错误的人更加注重经验的总结和利用。这也是个有趣现象。十分值得注意。

所以,比较喜欢和有经验但未必有知识的大人或几乎完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孩子交往。因真正有知识的不多而对所谓"知识人"常常"敬而远之"。“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一个普遍真理。

生活经历也告诉我们,“对知识和经验应该有足够的小心”。

比如,现在的学校,因为学校扩建等经济利益方面出发的原因,往往会为鼓励家长让孩子“住校”并为此找到一些知识作为其鼓励的支撑,也就是常说的"知识支撑"或者"理论支撑"。对这些"知识支撑"或者"理论支撑"就要小心。

过去,在绝大多数学校里,"走读生"是大多数,而现在却莫名其妙地颠倒过来了。如此大之变化,再加上对这种变化所带来实际效果的观察,不可不注意。

具体到目前的情况,具体到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孩子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还是以“家庭教育为主”?这个问题应该搞清楚。认为以“家庭教育为主”,结合其他具体情况,在是否住校这个问题上,往往会选择“走读”。家长绝不能因为辛苦而逃避这种责任。该家长做的事情让老师做,不好,"将错就错",更不好。

进一步,在以"家庭教育为主"的方式下,在家校配合的过程中,是"以家长为主"还是"老师为主"也是要搞清楚的。答案当然是以家长为主。而这个问题常常是搞不清楚的。搞不清楚就会因此而产生一些问题。比如,面对孩子日常教育中出现一些问题,家长已经采取相应措施了,可是,一些老师会自以为是地、不加了解地代替家长或者要求家长以未必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是一种越俎代庖。

又比如,在处理一些家长的不当做法上面,例如被以为没有尽到家长的教育责任——因某种原因上网课迟到、孩子成绩不好——一些老师为此会理直气壮地"指责"家长。而在处理老师的一些不当做法上,例如被以为没有尽到老师的教育责任——"失察"学生在校时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一情况、学生在学校"谈恋爱"——却鲜有或者没有家长为此会理直气壮"指责"老师。在这一点上,家长普遍做得较好。之所以家长做的普遍较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孩子在老师那里受到不合理对待,并因此会注意把事情搞清楚而千方百计避免出现随意或者无端的"指责"。之所以一些老师理直气壮,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家长的这种善良担心。利用家长的善良无疑是错误的。

"指责"或者"谴责"不是不可以用,因为的确有无良家长或者无良教师,但要慎用。如果滥用了,搞不好,就会出现"该指责"的、"该谴责"的却"明哲保身""别有他图"地不指责、不谴责了。

知识、理性和思想方面的事情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也是可以改造人的。不可不小心。

与知识和经验如此紧密地结伴而行,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只要有知识不全面的存在,只要有经验被错用的可能,对知识和经验应该有足够的小心。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