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从小这样教育孩子

应该从小这样教育孩子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这个节目——《陈佩斯与窦文涛聊子女教育》——又被推送过来了。看来系统知道自己喜欢看这种节目。

之前看过,再看,依然基本认可这样的子女教育理念。同样的理念可以有有不同的应用。邯郸学步、刻舟求剑就不好了。

节目说,和过去不一样,今天的三大社会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指向不一致了。

节目说得完全符合实际。如果三大教育系统的指向不一样,那么,是哪一个出问题了呢?还是都出了问题呢?无论哪个系统出了问题,“指向不一样”本身就让教育变得困难了。

所以,作为父母,从孩子上大学开始,教育孩子就变得就更困难了。

不少高三的学生,再过两、三个月,就要马上就要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大学了。

无论孩子考上了所谓的好大学还是考上了所谓不是那么好的大学,不少父母都会对孩子教育充满担心——现在的大学真的能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吗?!

曾经目睹过送孩子到外地上大学父母的悲伤和担忧。彼时彼刻,孩子的所谓考上好大学,完全无法冲淡父母的悲伤和担忧。

那时候,因为疫情,父母只能送孩子到大学的门口。在孩子大学的大门口,曾经遇到一个父亲,把他的孩子送到学校后,马上就要回福州去打工,为了省钱,会提出与人合租网约车去长途汽车站。家长之间往往难免会问的孩子的成绩,他孩子的成绩真的很高,记得,他的孩子来自重庆。

也遇到这样一对父母,当把孩子送到大学门口后,他们的孩子主动说:不要再送了,这样送自己什么时候也长不大。不知道什么原因,从孩子的话语中,听出来的却是“依依不舍”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寡见少闻”的“勇敢无畏”和父母“见多识广”的“战战兢兢”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

那大学门口的路上停着来自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应该都是来送孩子上学。居然还看到了一辆郑州牌照的汽车,真的好亲切啊。不过,这种“真的好亲切”也止于一闪念了。在回宾馆的出租车上,也遇到了一个拼车客,郑州登封的,没有主动因同乡而说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作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不禁会感叹孩子们的“了不起”——他们看上去那么从容和淡定,比许多父母还要从容和淡定。他们的这种“了不起”,也许他们能给父母的最大安慰。

经历过这种场面的父母,或许更加会把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看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从自己孩子高考成绩推断,其他孩子的高考成绩也绝不会低。尽管如此,在那里可以看到父母的自豪,但更多看到的却是他们悲伤和担忧。连出租车司机也会在违规拼车接客的同时,还不忘以“看上去很悲伤”为开头开启与乘客聊天模式。

福祸相依。作为家长,无论孩子高考成绩如何,都应该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高考成绩。考得好未必就好;考得不好也未必不好。同为父母,是不是以“平常心”看待高考,是父母之间的真正差距所在。

真的是这样。这样说真的不是“说大话”,真的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陈佩斯与窦文涛聊子女教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昨天晚上散步的路上,看到一父亲和他的孩子们一起逛街,场面很温馨。那父亲的孩子看上去像是高三学生。平时的大街上很难看到这样的高三学生。往往是大学前的这两三个月才能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年级的高中学生不大一样,比较容易看得出来。

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只要“日日新又日新”了,无论他们的高考成绩如何,其实都无所谓。随大流最保险,高考就是随大流。可是,真正优秀的,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不随大流的。不是吗?

当代大学的问题是,它不仅不大可能给孩子新增优秀品质,反倒更可能会把孩子大学前的优秀品质也给搞掉了,所以,对大学无所谓的态度,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作为一项制度设计,考上所谓的好大学,至多可以说明的也就是孩子们原来就有的大学前的优秀。至于那大学能否给予孩子们新的优秀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真正优秀的孩子一定会“不忘初心”。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