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精英治国和阶级固化,牛津,剑桥

后沙月光:精英治国和阶级固化,牛津,剑桥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两所大学闻名世界,人所皆知的世界顶级名校,从中世纪一直屹立到今天。我们对它们了解多少呢?除了划船比赛,好像也并不知道多少。

  对英国人来说,是一种骄傲,但它的荣光只属于极少数英国人。它符合精英治国的理念,但另一面是阶级固化,这种固化就像一座冰山,令人绝望。

  用几万字也未必能剖析清楚这两所大学对英国社会,政治,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下面我列张表格,也许能让你体验到这种冰山般的感觉。

以英国第二次教育改革基本完成后的那届内阁为参照物

职务 姓名 中学 大学 年龄
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 格兰瑟姆女校 牛津 56
内务大臣 怀特洛 温彻斯特公学 剑桥 64
上议长,大法官 黑尔沙姆勋爵 伊顿公学 牛津 74
外交大臣 皮姆 伊顿公学 剑桥 60
财政大臣 杰弗里.豪 温彻斯特公学 剑桥 55
科教大臣 约瑟夫爵士 哈罗公学 牛津 64
国防大臣 诺特 布雷德菲尔德 剑桥 50
议会党团领袖 比芬 布里奇沃特 剑桥 51
北爱大臣 普顿尔 查特豪斯公学 剑桥 54
苏格兰大臣 扬格 温彻斯特公学 牛津 50
威尔士大臣 爱德华兹 威斯敏斯特 剑桥 48
国库主计 布利顿 阿斯克 剑桥 42
能源大臣 洛森 威斯敏斯特 牛津 50
就业大臣 特比特 埃得蒙顿 军转 51
贸易大臣 科克菲尔德勋爵 多佛(普中) 伦敦 65

  带黑体的全是公学,非黑体的全是文法学校。时间:1982年6月内阁

  贸易大臣不是伦敦大学,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蔡英文在这里上过学,后来混不下,跑美国了,蔡是台北第二女中,不是洪秀柱的著名的北一女,蔡不是什么学霸,但家里有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唯一能在政治上跟牛津,剑桥叫板的大学,但它四分之三是外国学生。

  这表格还不是全部内阁成员,但可以看出,英国的权力通道在哪里?牛津和剑桥几乎包办。

  特蕾莎.梅,卡梅伦也是牛津的。而且,还没加上高等法院和大型金融机构及BBC的主管们,太累,不想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学时期,不是公学就是文法学校。普通中学的人,几乎注定与高层权力机构无缘,安安心心过好小日子就OK了。

  现在英国担心整体教育质量下降,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公学之外,牛津剑桥之外。这种垄断局面已经很难撼动,阶级分化越来越固定。

  改革之路

  上文说过英国六十年代的中学改革(废除文法学校),大学改革也是在这一时期,有人试图向牛津和剑桥发起挑战。

  美国在五十年代开始大学扩展,欧洲大陆带着嫉妒的看着美国,可人家有钱任性。

  英国却并不感兴趣,它的大学生比例在欧洲是最低的(比土耳其高),而且辍学率非常低,也就说毕业成材率很高。

  英国无意跟风美国搞扩展,但在“公平教育”的口号下,政治人物为了迎合社会呼声,开始把目光转向大学。

  1963年,《金融时报》社长罗宾斯爵士递上了一份历史性的报告,主张扩展大学,不满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

  罗宾斯的报告,迅速得到了教育大臣黑尔什姆响应,在大臣的鼓动下,麦克米伦首相以惊人的高效批准了这份报告,决定大学扩展,只花了48小时考虑。

  很多年以后,黑尔什姆在面对大学混乱局面的批评时承认,他和首相是出于热情而非理智作出了这个决定。

  他的话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是什么热情,而是选票因素,全英国当时一片“教育公平”的呐喊,从中学到大学,如果不改,政客就有落选风险。

  改吧,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企业注资或捐款,市场化。英国新建立的大学,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

  在这次教育大跃进中,一上来就是八所新大学出现:

  苏塞克斯,埃塞克斯,肯特,兰开斯特,东安格里亚,沃里克,约克,斯特灵。

  还有一些从学院升格为大学的,如巴斯大学,布鲁内尔大学等。南安普敦大学放了一个大卫星,说自己要成为英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这新八所大学,在建造时,都刻意去模仿牛津,剑桥的风格,苏塞克斯大学弄了教会式拱门,肯特大学山寨了豪华大餐厅,东安格里亚大学修了一排古代巴比伦式塔楼的建筑群……

  八名新校长,却是请牛津,剑桥里副校长们来担任,反正像不像三分样。媒体也大肆宣扬大跃进式改革:上大学不是梦!

  一些老牌大学也开始扩建,各种院校也进行合并,学校扩展了,接下来就是扩招。伦敦大学在1963年学生人数为16000名,到了1982年已达到46000多名。连威尔士大学也从几千人变成了近两万人,曼彻斯特大学成了一座小城市。

  学生激增,教师队伍也得扩大,像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一向以严格著称,但最终不得不投降,放宽要招聘教师高标准,一些二流教师纷纷进入到各个大学。

  英国教师当时执教到了一定年限后,就不能被解聘,也不能调动。这样就令一些不称职,不敬业,懒惰的教师混迹于教学队伍之中,以“学术自由”为名逃避一切干预。

  就像今天,如果一名法学教授一天到晚在微博上叽叽歪歪搏名气,自称“法学之花”,这种是混混教授,误人子弟。

  到了70年代末,原先预估的成果,少得可怜,而英国企业家抱怨得到的全是不对路的毕业生。

  南安普敦大学不是说要当英国麻省吗?新建的沃里克也是这个口号,多少年过去了,麻省仍旧是麻省,而口号早已随风飘散。

  用中国话说就是好大喜功,官僚政客们欺上瞒下。

  到了1981年,新建的大学,毕业生有五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反而是那些在这次大跃进中,不声不响的,目标平凡的大学,学生就业率却非常高,像伯时翰的阿斯顿大学,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大学。

  撒切尔夫人在面对这种难以言说的失败局面时,终于对新建大学举起了刀,她要压缩财政。

  我们可以在这次浪潮中,发现一个问题,国家花这么多钱扩建,扩招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学生们的自我表现?用大学文凭来粉饰社会?

  没有答案。还有一个怪现像,学生们在自由选择专业的情况下,一窝蜂钻入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文学系,管理系,而会计学,工程学这些实用科目则无人问津。

  屹立不倒的中世纪怪物

  撒切尔夫人收紧钱袋后,把削减大学的任务交给了教育大臣马莱尔,一切又在往回退,但根本退不回去,只能市场化。后来他们不得不用牛津,剑桥的名誉来吸引亚洲学生来英国其它大学入学。

  当时削减经费的两条硬指标:

  一,研究经费总额不得超过某种比例。  

  二,新生达到A级水平人数比例。

  不符合的全部要自谋出路,老娘没银子了。牛津,剑桥笑而不语,他们的大项研究项目经费本来就有人赞助,学生A级水平根本像玩似的。

  这把刀最后还是砍到了新学校身上。英国衰落不是偶然的,伯克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在跟美国,日本对比后警告英国:“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按人口比例计算的优秀毕业生储备量,任何国家如何听任这个数字下降,那便是坐视自己衰落。”。当然他也没想到,后来日本也搞起了快乐教育。

  涌入大学的学生还是越来越多,社会,家庭欢迎这种扩招。那么在惨败之后,英国没有收获吗?它有一个极大的收获,就是开放大学的成功,开放大学相当于中国的“电大”,通过函授或电视课程向成年人授予国家承认的学位。

  但这不是撒切尔的功绩,这是哈罗德.威尔逊1976年辞职前的成就。开放大学使无数英国工人阶级能在边工作边学习过程中取得学位,既促进了就业,也提升了他们的学识水平。

  然而这点微光,掩盖不住这次大学改革的失败,他们花了二三十年才体会到这种苦涩,中学改革更是到了今天才醒过来,向中国要数学教材。

  老牌大学呢?你大爷仍然是你大爷。

  来自中世纪的学校除了牛津和剑桥,还有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阿伯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

  十九世纪的伦敦大学,二十世纪初的市立大学,如伯时翰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队等。省立的有诺丁汉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这些仍然富有盛名。

  牛津和剑桥在这场扩展浪潮中,以它们几百年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成了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组成它们的是各个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校舍,捐款收入,餐厅,还有酒窖。如果一名欧洲富豪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所学院,那他这一生算是功德圆满了。

  牛津和剑桥都一个沃尔夫森学院,能用自己名字同时命名两所学院,除了沃尔夫森爵士,就只有耶稣哥了。有这种力量支持,财政减缩对老怪物影响并不大。

  当新学校在残酷的缩减计划中寸步难行时,牛津和剑桥的魅力却有所增加,甚至在学生假期,它们也炙手可热。

  国外大企业纷纷出高价向它们租用会议室和校舍,用来举行商业会议,媒体则会宣扬:XX公司在牛津大学举行了企业战略研讨会,牛津教授和学者表示XX公司潜力无限!花钱买格调,值!

  声望就是金钱,而金钱又能给老师们以最优越待遇,教授们在薪金之外,还有学院住所,教员餐厅,服务人员,所以最好的师资力量仍然向牛津和剑桥汇集。

  出世与入世,这是中国人常常探讨的哲学问题,牛津人和剑桥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因为声名赫赫,学生辩论会中的尖子会被邀请到名流舞会,时常出现在五光十色的社会场合,成为社会的宠儿。

  然而人们很少去发现另一个牛津和剑桥,那就是勤奋和刻苦。午餐后一头钻进实验室,晚上则彻夜苦读,没有这种精神,就不是合格的学生,剑桥的卡迪文什实验室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制造基地,而这背后是多少汗水和心血。

  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是极为片面的。所谓快乐教育,就像一个人既想要健美身材,又想躺着吃,躺着喝。说外国不布置作业,说外国以玩代学,你说的是索马里吧?

  牛津和剑桥学生的刻苦,是在公学和文法学校时期就已经被训练成习惯,小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事。

  现在有的小孩痴迷于手机游戏,电脑游戏,如果要将他们与那些刻苦用功的小孩之间实行无差别“教育公平”,那么反而导致了一种“不公平”。

  这两所中世纪的怪物,到今天也是通往英国最高权力的主要途径,社会形成了一个以精英集团,而家庭背景和财富金钱又是这个集团产生的主要基础。

  从国家发展角度看阶级固化的危害,要远大于精英治国的好处,一旦底层民众上升出路被堵死,桥梁被截断,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严重的话会引发革命。

  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内在因素,当素质教育被强化到社会意识中时,他们就会进一步提出素质是入学标准之一。

  这很危险,最后会走向精英集团式垄断,家谱和财富成了桥梁,而寒门子弟只能早早工作谋生。

  英国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它的教育体制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决不能盲目崇拜,刻意美化。

  美国我没有写,但提醒一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用金庸武侠来作个比喻,美国用的是“吸星大法”

  中国历史上也经历过门阀贵族垄断时期,危害极大,隋唐时实行科举制,想实现“能者在位,贤者在职”的理想局面,但结果还是搞出了恩荫与捐纳这种东西。

  到了顺治十年时,顺治曾痛批:“督学之门,竟同商贾;正案之外,另有续案,续案之外,又有寄学,并不报部入册。以致白丁豪富,冒滥衣巾,孤寒饱学,终身淹抑,……种种情弊,深可痛恨!” 《东华录》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教育是百年大计,任何说得天花乱坠,感人肺腑的观点,都无法短时期内验证。三思,三思!

  再写下去就要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了。还是回到读书上吧!

  把老师当服务生,把学生当消费者,这种说法居然也有市场。这不见鬼了?没有什么快乐教育不快乐教育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尊师重教就是一种素质!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