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历史的“储蓄”与“负债”

也说历史的“储蓄”与“负债”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两天看到两篇文章,都是讲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两位网友的发文引人深思。有位叫“可儿”的网友引用了一段话来概括当前的一种现状,他引用的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依靠出卖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活着,并且还都活的风风火火有滋有味,地下的资源地上的资源,中医的药材和药方单方就差卖祖宗的遗体了!”他把这段话具体展开来说,他认为“地下无尽的资源被肆意开采,仿佛那只是换取眼前利益的筹码,而不顾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地上的资源也在不断地被消耗和滥用,原本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的财富在我们手中快速地流逝。”他认为,“我们不能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利用资源,但绝不应是这种无度的、短视的利用。”他坦诚地指出:“我们忘记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财富的初衷,他们是希望我们在其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将其挥霍一空。我们沉浸在当下的舒适与繁华中,却忽略了我们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说得多好的一段话。看了这位网友的文章,我们不能不引人深思。

  与这位网友文章相类似的另一位叫“张国文”的网友,他提出了一个叫“负债经济学”的理论,我认为他提得很有意思。他指出:“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学的弊端导致了市场供需失衡,我们不是去寻找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弊端,而是通过采取全民负债的方式解决供需失衡问题。”这位网友是一位经济学研究者,我不懂经济学,对这些理论上的东西难以说清楚,但是,从这两位网友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提出了应该如何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他们两人的观点,一个强调了不能过度浪费资源,一个则强调了不能过度提前消费,也就是说不能搞“负债经济”。他们两人的认识,其共同点归纳起来,就是说应该要尽可能多的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财富,而不要过度超支子孙后代的财富。

  对这两位网友提出的观点,我也想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人们常说的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就如同一个家庭,应该想方设法既让这个家庭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家庭的子孙后代积累一定的财富。在处理经济发展的时候,通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两个现实的问题,即“储蓄”与“负债”的问题。

  前面两位网友的提出的问题,一个是现在靠卖老祖宗留下的财富,让我们活得风风火火,有滋有味,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另一个就是采取“负债经济”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超前消费,也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这两位网友说得非常正确。

  一方面,因为老祖宗留下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这一代人过度地耗费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自然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许多遗憾。比如说依靠卖地,卖资源的发展起来经济,肯定是不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就以房地产为例,就有专家提出这样的质疑,现在靠卖地建了那么多的高楼,几十年,一百年以后,怎么处理那些废弃楼房呢?他认为这无疑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制造处理这些废弃楼房的沉重负担。

  还有以前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机会主义路线,也许现在我们租来的东西,发展了经济,但是,从长远来看,就必然缺乏核心竞争力,早晚会遇到要跨越的门槛。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长远战略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只为了“一时”或“一域”的利益而忽略了“万世”或“全局”。

  再说“负债经济”,现在老百姓普遍认为没有幸福感,这是什么原因?按道理来说,现在科技发展了,也就是说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社会财富丰富了,人们的幸福感理应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成正比才是。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种“负债经济”造成的。一个突出的表现,老百姓为了解决住房,不仅掏空了“六个钱包”,还得背负二三十年的房贷。一旦没有了经济收入,就必然陷入房贷断供的经济危机。除房贷,还有如车贷等其他一些贷款,这就是“负债经济”带给人们的经济压力。人们都说,现在不仅一般底层老百姓无幸福感可言,富人也同样如此。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提前消费所导致的结果。

  这就好比信用卡或花呗购物,现在是享受了,但是这些钱是早晚要还的。所以,我们把有些举措称为“历史负债”。现在贷了款,将来是要还的。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在发展经济战略思想上所应该考虑到的两个方面“储蓄”与“负债”的问题。

  比如环境保护问题,现在发展了经济,但是空气、水源、土壤都被污染了,这就是要儿孙们未来要还的债务;再如不注重发展核心技术,下马高精尖科技项目,现在可能有更多的资本来刺激经济,但是未来的竞争中必然就会处于弱势。本质上就是贷了未来的款现在花,确实产生了效果,但这是早晚要还的。

  就如前30年,老一辈勒紧裤腰带搞出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搞出了不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科技项目,兴修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这些都是叫做“储蓄”,是给子孙后代储蓄财富。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高精尖科技项目被叫停,下马,比如光刻机,2020年中国手机被芯片扼住了喉咙。北斗导航,因为银河号事件的耻辱,才猛然醒悟,但已耽误了发展速度;大飞机因为与美国合作生产才发现上当时,已耽误了30年的发展机遇。这就是不管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一旦人家扼住喉咙,就彻底完蛋了,这就是历史“负债”。

  毛主席的境界就很高,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不贷未来的款,而是勒紧裤腰带给儿孙存款。比如他说原子弹,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也要造出来。当时高层有人就提出来,现在国家不富裕,原子弹就不要搞了。但后来,陈毅元帅表示明确反对,说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来,林彪说用火柴也要把原子弹烧响,周总理、聂荣臻等都力挺要造出原子弹来,毛主席一锤定音,我们自己研发出了原子弹、氢弹,从此中国人民不再生活在大国的核阴影、核讹诈之下了。这就是给儿孙们的“历史储蓄”。

  再比如当年的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利在千秋的“历史储蓄”。80年代能集中发展东南沿海经济,也是因为有了农村这些最基本的保障打底,才能让全国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就相当于把当时的“储蓄”取出来了。

  同理,建国后的扫盲运动、义务教育、农村教师、赤脚医生等等,这些造就了新中国大量的人口红利,让我们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人工比较优势。这是老一辈种下的树,是他们让文明之光播撒华夏大地最偏远的农村与边疆,把几亿鲜活的生命纳入工业化的快车道。

  还有著名的大三线建设,当年国家花大力气在西部地区建设重工业设施,现在依然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儿孙受益不尽。

  再如抗美援朝,新中国在刚建立时,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当时的高层就出现了意见分歧,连苏联的斯大林都迟疑不定的情况下,毛主席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取得了世界历史上唯一一次单独一个国家打败世界联合国军的战争奇迹,使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站立起来了。为中国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央视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夜之间,苏联政府撕毁了数十个协定和数百份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半途停顿,一些正在建设的工程被迫下马……中国的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耗资巨大的国防尖端科技项目,究竟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针锋相对。毛主席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 ”

  可见,毛主席那一代老革命家,思想境界和战略眼光真的就是不一样。他们那一代人,只要是在他们那一辈能解决的,就一定会解决,在他们那一辈很难解决的,勒紧裤腰带拼了命也要解决,绝不贷后代的款,为儿孙搞“负债经济”,而是要为儿孙储存下来不少资产,让后人受益不尽。无论是农田水利建设,工业体系,还是是抗美援朝,打出了半个世纪的和平环境,还有“两弹一星”,让中国成为拥核大国,绝不留下一点历史负债。

  尤其是先进技术,核心技术,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储蓄。人类社会的竞争,最终还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没有核心技术是永远也不会强盛起来的。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现在肯定是要花了很多钱,出了很多力,有人看到我们弯道超车付出的成本太高,就想着“买不如租”的路线,但是,现在成本高归高,终究是为后代“储蓄”,长远来看还是划算的。看看解体后的苏联,曾经的科技大国,现在只能靠卖资源过活,经济萧条,仰人鼻息。正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常赞同前面两位网友的观点,现在有些人一提到改革开放,往往只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忽视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片面强调“黄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和“发展就是硬道理”,不问猫抓老鼠的手段和方法,也不问发展的方向,这就是避免不了出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局面,从而导致出现“负债经济”和依靠出卖老祖宗留下的资源的状况,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readability="1">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