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致亲友的两封家书

毛泽东致亲友的两封家书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不少家书家信。他的家书一般都很简短,这些书信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笔端带有强烈的感情,文字优美精炼,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秉承的优秀家风,是毛泽东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选取了他写给表兄和儿子的两封家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伟人风范。

  毛泽东写给文运昌的信

  运昌吾兄:

  莫立本到,接获手书,本日又接十一月十六日详示,快慰莫名。八舅父母仙逝,至深痛惜。诸表兄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唯)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唯)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在湘开办军校,计划甚善,亦暂难实行,私心虽想助兄,事实难于做到。前由公家寄了二十元旅费给周润芳,因她系泽覃死难烈士(泽覃前年被杀于江西)之妻,故公家出此,亦非我私人的原故,敬祈谅之。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

  虽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诸表兄弟子侄们常通书信,我得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

  不知你知道韶山情形否?有便请通知我乡下亲友,如他们愿意和我通信,我是很欢喜的。但请转知他们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

  刘霖生先生还健在吗?请搭信慰问他老先生。

  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进攻,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我们都很快乐健康,我的身体比前两年更好了些,请告慰唐家圫诸位兄嫂侄子儿女们。并告他们八路军的胜利就是他们大家的胜利,用以安慰大家的困苦与艰难。

  谨祝兄及表嫂的健康!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七日

  1937年8月22日,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共产党取得了合法地位,被解除封锁的延安可以与外界通信了。

  自1927年离开家乡后,毛泽东转战南北、居无定所,关山阻隔,和家乡失去联系,到1937年秋已有10年之久。正在陕北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毛泽东十分惦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父老及亲朋。正在这时,他收到了长沙学生莫立本带到延安的一封由表兄文运昌写来的家信,一个月后又收到另一封文运昌的来信。文运昌在第一封信中,倾诉了兄弟别离之情,并向毛泽东叙述了家中的情况。在第二封信中,他谈到自己在家乡教书、收入微薄、家境艰难、想来延安谋生并希望得到毛泽东资助等情况。

  毛泽东接信后,兴奋不已,“快慰莫名”,当即写下了这封5页纸的极富情理的长信。此后,毛泽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又先后多次写信给曾经帮助过他的表兄文运昌和表弟文南松等人。这些书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绵绵乡愁。

  毛泽东写给文运昌的信

  这是毛泽东与家乡亲友中断10年联系后写给外家的第一封信,也是毛泽东写给家乡亲友最长的信之一。在信中,毛泽东以极其朴素亲切的词句,生动感人地向亲人们讲述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宗旨,向文运昌展现了一支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形象:“惟(唯)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以此劝告文运昌和亲友不要为谋薪水而来投奔他做事。对于文运昌开办军校的计划,毛泽东也明确表示不能资助。他还向文运昌解释了寄给周润芳(周文楠)的20元旅费是公家给予死难烈士家属的资助,并非他个人的资助。毛泽东在信中动情地写道:“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毛泽东还满怀激情和信心地告诉文运昌:“惟(唯)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并请文运昌转告亲友们:“八路军的胜利就是他们大家的胜利,用以安慰大家的困苦与艰难。”

  毛泽东是一位受恩必报的人。信中说到的刘霖生,是毛泽东大姨妈钟文氏的继子、毛泽东的姨表兄,擅长诗文、联句,为人刚正不阿,在乡民中颇有声望。1920年1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去世时,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到数公里外的大坪乡请来刘霖生主持丧事。刘霖生把丧事办得井井有条,十分得体,深为毛氏家族称道。1937年4月,文运昌的母亲即毛泽东的八舅母文赵氏去世,因毛泽东和毛泽民兄弟均在外从事革命活动,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便委托刘霖生代写了挽联。远在陕北的毛泽东对年长自己28岁、当时已是72岁高龄的刘霖生十分惦念,故有此一问,并搭信问候。

  毛泽东与文家亲属合影。左三为文运昌

  这封信近500字,在毛泽东家书中可谓长者。就其内容来讲,均系家国大事、革命至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就其情感来讲,激越澎湃、诚挚深厚,博大恢弘、喷薄而出,又可谓情理交融、动人心魄。信中“快慰莫名”“十分敬爱”“十分眷念”“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等语,不厌其烦,反复表达,流露出毛泽东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挚爱和眷念之情,真是感人至深。全篇既有回肠荡气的感情奔流,又有为拯救天下劳苦大众奋斗不息的精神体现;既充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又饱含浓烈的亲情;既有敢于面对暂时困难的勇气,又有对未来胜利的预见和信心。无论从写作艺术,还是从其表现出的精神实质上来看,都堪称古今中外名人书信的典范。

  毛泽东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岸英 岸青二儿: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单张相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作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从小就注定了要有颠沛流离的人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告别妻儿,前往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从此,父子天各一方,长期音讯不通。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失去了生身爱母。1931年春,毛家兄弟被送到了上海,进入地下党领导的中国互济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但之后不久,由于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受尽欺凌。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才找到了靠卖报、捡破烂、帮助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决定安排兄弟俩去苏联学习。1937年初,两人来到莫斯科,随后进入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学习。这时,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常眺望着西北方,心中思念着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孩子。

  毛泽东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1938年初,有人从苏联带回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照片。毛泽东喜出望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禁不住热泪盈眶。不久,毛泽东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托去苏联的同志带给他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祝他们身心健康、不断进步。

  1940年秋,苏联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与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合并。毛岸英、毛岸青同大家一起迁往距莫斯科300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市。在苏联学习的3年多时间里,毛岸英和毛岸青进步很快。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积极参加儿童院组织的文体活动。毛岸英更是显现出很高的组织才能。他善于演讲,对于时事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人物传记、中外历史、战争战役回忆录等。由于表现出色,加入共青团不久的毛岸英在儿童院进行共青团支部改选时,被推选为新一届团支部书记,以后又当选为儿童院所在区的共青团区委委员。

  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家,毛泽东深知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为了让包括毛岸英、毛岸青在内的革命后代学到更多的知识,毛泽东几次托人购买书籍寄往苏联。可惜的是,毛泽东托当时中共驻西安代表林伯渠购买并邮寄的那一批书在邮路上遗失了。但毛泽东并不灰心,这一次他又挑选了21种60本书送往苏联,其中既有哲、经、史书,又有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毛泽东送的这些书,充分考虑到了少年的读书口味,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当然也包含了毛泽东的个人喜好及对子女的希望。在这些书中,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小说占了很大比重。而《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经济地理》和《中国历史教程》等书籍,是当时国内出版的史地教科书。《大众哲学》是唯一的一本政治类书籍,毛泽东认为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通过这份书单,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希望身在苏联的毛岸英等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现代科技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此外,毛泽东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处在学习阶段的儿子:“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毛泽东不仅为儿子指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而且明确地告诉儿子要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一再叮嘱他们:“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真乃金玉之言。

  毛泽东与毛岸英合影

  毛泽东关于自然科学的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重视,这在毛泽东的文稿中是很罕见的,给我们以极大地教育和启迪。毛泽东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十分重视,这至少说明了三点:第一,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年代就预见革命胜利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搞好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革命胜利之后,需要大量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即使是从事社会科学,也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第二,人生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青年时代是最好的学习时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自然科学特别需要循序渐进、系统地学习,还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第三,这封信也是毛泽东为儿子“支招”。当时,毛岸英所在的国际儿童院的女院长有着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把本来就课时不多的各国民族教育都挤占掉,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不满。她报复心很重,还将支持中国学生意见的教导主任调离国际儿童院。毛岸英等提出反对意见,与之发生了矛盾。毛岸英能力强,表现突出,年轻气盛,自以为关心的是“大事”,不免流露出一些自负、自满的情绪。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年轻人很难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所以,毛泽东一面告诫儿子要克服自满情绪,一面为儿子“支招”,最好的办法是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趁此机会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好将来建设祖国的本领。

  在信中,毛泽东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人家恭维你抬举你的好处与坏处,提醒儿子要辩证地对待别人的表扬。他既严格要求爱子,又非常讲民主,把自己的教导称作“建议”,不干涉儿子独立的思考和选择,显示出一代伟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博大襟怀。

  毛泽东在子女身上体现的细心和柔情,并不亚于一位慈祥的母亲。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并未因此而疏忽当父亲的责任。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和为人处世,他一一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战争年代因骨肉分离而对所有子女的亏欠,全部加倍补偿到了孩子身上。真实与真情,是家书的基本特色,也是家书的感染力所在,此信堪称家书的典范。

  (选编自《党史纵览》2022年第二期,略有改动)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克言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