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系列:(五)阳光灿烂照“金桥”——记上海市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系列:(五)阳光灿烂照“金桥”——记上海市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小农经济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一摇。

  互助组,石头桥,风吹雨打不牢靠。

  合作社,是铁桥,要上“天堂”上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桥,集体富裕路一条。

  这是大跃进的年代,在郊区农村广为流传的歌谣。它,生动地表达了社员群众对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评价。

  今天,人民公社建立已经十五年了,当我们来到上海县七一公社访问的时候,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首民谣所包含的意境了。因为,我们在这里亲耳听到了公社飞跃前进的脚步声,亲眼看到了公社日益体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七一公社,是上海郊区第一个成立的人民公社。

  一九五八年秋天,地处七宝地区的干部、群众,在毛主席发出的“人民公社好”的伟大号召下,满怀革命激情,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人民公社的康庄大道。

  十五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七一公社的广大干部、社员,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全公社的农副业和社队工业、商业等各种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六百零八斤比人民公社化前的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两倍多。更可喜的是,这个公社出现了超双千斤的大队和生产队。去年全公社出售余粮七十一万五千多斤。今年早稻一季超《纲要》,亩产达到了八百九十七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四。

  现在,全公社拥有集体储备粮在一百五十万斤以上。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皮棉亩产仍然超过了百斤。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的蔬菜生产,品种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一九七二年平均亩产一百零九担,全年上市量达到四十四万六千六百多担。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目前,公社有现金存款达六百四十七万元。社员收入逐年提高,一九七一年社员平均个人分配数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九点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六以上。

  (一)

  七一公社地处上海近郊。全公社有十一个大队,八十八个生产队,二万多亩耕地。在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派滥征农田,挖战壕,筑碉堡,使河边路旁形成了高低起伏的“高亢地”。一些城市资本家也在这一带购置墓地,大大小小的坟山就有几千个。加上历来开挖河道,堆土成丘,又形成了一块块四周高中间低的“箱子田”、“高亢地”、“箱子田”占全公社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

  公社有条蒲汇塘,流经红明、黎明、宝北、七宝、号上等五个大队。蒲汇塘两岸,高亢地和“箱子田”宛若丘陵,高低悬殊达五尺以上。解放前,这里旱了无水进,涝了排不出,粮食常年亩产不到三百斤

  “蒲汇塘,蒲汇塘,茅柴枯竹野草庄,断头河浜瘟神塘。”这是旧社会蒲汇塘萧条景象的真实写照。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建立后,

  为改造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全公社的干部、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年年平整土地,挖河修渠,为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而艰苦奋斗。一九七〇年冬天,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七一公社干部和群众再一次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打响了“铲亢填箱,重新安排河田”的新的战斗。

  时令已是隆冬,北风紧吹,寒气袭人。蒲汇塘两岸战高亢的工地上却热气腾腾。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民兵战士冲锋在前;青年突击队一马当先;妇女们显示出“半边天”的威力。当时有一位土记者写了首快板诗,描绘了这热火朝天的战斗场景:“下雨如洗面,冷风当电扇。学习大寨要大干,英雄面前无困难。为了粮棉双高产,要把重担挑上肩!

  在这场战斗中,大队之间、生产队之间互相支援,协同作战,“龙江”之花遍地开放。经过连续两个冬春的奋战,蒲汇塘两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号上大队改造了“高亢地”、“箱子田”二百多亩,开了两条长达一千八百米的河道,平整了一千三百多个|日坟山,填了八条死水浜,扩大耕地面积二十多亩。

  一九七二年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二千二百十五斤。宝北大队原来“驼背地”占了全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由于土地坎坷不平,很少种水稻,只能种棉花、黄豆等喜旱作物。现在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挖掉旧坟山上百个,填平死水浜数十条,平整了高低不平的土地,种植水稻的面积扩大到九百四十亩。一九七二年,宝北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一千四百六十八斤,皮棉平均亩产达一百一十斤。

  从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二年,全公社共平整土地三千多亩,填平浜斗近百只,挖掉坟山五千多个,修筑拖拉机道二十多条,扩大耕地面积二百亩。

  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七一公社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努力向田园化的新目标迈进。公社党委制定了改明渠为暗渠,逐步实现地下排灌和园田化的建设方案。他们靠着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雄厚力量和社员群众的集体智慧,在全公社铺设了长达五十公里的地下渠道。其中宝北、东风、号上、新龙、七宝、友谊、九星等七个大队已先后实现了地下排灌。初秋时节,走在七一公社的田野上,看到地下渠道出水口,喷珠吐玉,引来清清的河水灌溉着远近万亩良田,滋润着绿里泛青的稻禾,我们的心中怎能不激起喜悦的浪花,又怎能不赞颂公社社员这巧夺天工的安排?这时,我们也不由地想起了一位社员写的诗歌来:

  “七一”人民力量大,擒来“龙王”埋地下。

  拔开“龙牙”甘泉涌,丰收喜讯传万家。

  (二)

  如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过程一样,七一人民公社在前进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七一公社的干部、社员牢记党的基本路线,顶妖风,战恶浪,使人民公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

  一九五九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嘟嚷着:“公社不如高级社,高级社不如初级社,初级社不如互助组,互助组不如单干好。”七一公社的广大干部、社员用铁一般的事实给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以迎头痛击。

  七一人民公社一成立,就充分显示出她的无限生命力。当年,全公社秋熟作物获得了大丰收,棉花、水稻平均亩产都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左右,蔬菜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三。

  一九五九年,几项主要农作物亩产又比一九五八年普遍有了提高;麦子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水稻增长了百分之十三,棉花增长了百分之六,蔬菜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一。广大干部,社员愤怒地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严正地指出,他们这一伙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存心不看事实,一心想复辟资本主义!

  一九六二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暂时困难的时期,有人又跳了出来,妄图搞垮人民公社,抛出了“三自一包”的修正主义黑货;一些不甘心失败的地主、富农分子也兴风作浪,蠢蠢欲动,鼓吹“自留地上一把葱,要抵大田几个工”,妄图破坏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七一公社的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为虹南乡(号上等大队的前身)所写的光辉批示:“当然还有许多战斗在后头,还要努力作战。”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广大贫下中农斩钉截铁地说:“要我们走回头路,受二茬罪,办不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定了!”他们打击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抵制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黑货,激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依靠人民公社的力量,他们克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自一九六三年起,全公社粮、棉获得了持续大丰收。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运动中七一公社的干部、社员狠批了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促使革命、生产蓬勃发展。一些先进的单位继续大步向前,后进的单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沪星大队原来是个比较后进的单位,粮食亩产多年徘徊在一千二百斤左右。贫下中农决心要彻底改变大队的面貌。在公社党委的帮助下,队里揭开了阶级斗争的盖子,调整了领导班子,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沪星三队,共有四百十五亩土地,只有一百十多个劳动力。干部、社员们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发扬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夺得了农业丰收。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比一九七〇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四点七,达到一千六百二十二斤。

  (三)

  近几年来,七一公社的广大干部和社员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坚持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社、队企业。

  为了夺取粮、棉、蔬菜等作物的高产,广大干部、社员大搞科学实验活动,认真探索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闯出了许多科学种田的新路子。如将原来的二熟制改为三熟制;对种子坚持提纯复壮;用微生物防止作物病虫害及提高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等等。现在,公社能生产“五四〇六”、“九二〇”、“春雷霉素”、“杀螟杆菌”等农药,而且基本上能满足全公社二万多亩农作物的需要。

  人民公社不仅为大搞科学实验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人的思想,一大批从有实践经验的社员群众中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正在茁壮成长,现在全公社各生产队有科研小组,大队建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公社设有一所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人员就有九百四十三人,初步形成了三级科学实验网

  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中,七一公社的干部、社员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前,全公社多种经营项目达十三项之多。养殖业有:猪、鸡、鱼、奶牛;种植业有:蘑菇、药材、杞柳、芦竹、水果、树木等。此外还有运输和手工编结等副业生产。

  为了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七一公社党委根据以公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方针,认真落实现阶段人民公社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了三级集体养猪和社员私养的积极性。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生猪饲养量达二万二千多头,每亩达到了一点一头猪。

  公社农民以农为主,也要办些小工厂。七一公社积极发展社办工业和队办工业。现在全公社已办起了农机厂、综合厂、喷漆厂、蓄电池厂、修建队和农桥队等各种企事业。一九七二年社办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六点七。

  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教导,七一公社还成立了由干部、技术人员和贫下中农、农具厂工人参加的三结合农机具试制小组。他们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试制了滚梳式拔秧机、脱粒机、各种饲料粉碎机等,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目前全公社有大小拖拉机八十八台,电力灌溉站十三座稻麦两用脱粒机二百多台,插秧机三十七台。全公社百分之九十左右的耕地面积实现了机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机电排灌。社员们兴高采烈地说:“现在是田里冒烟囱(拖拉机),河里蓬蓬蓬(抽水机),屋里亮通通(电灯),场上隆隆隆(脱粒机)。真是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呵!”

  当我们即将离开这如花似锦的人民公社的时候,公社的同志又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资料:一九六五年全公社商业营业额只有三百四十六万元,一九七二年猛增到四百七十五万元,这反映了人民公社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反映了人民公社社员购买力在不断提高。这一切不正是对骗子污蔑农民“缺吃少穿”的有力驳斥吗?!

  望着人民公社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我们不禁从内心迸发出热烈的欢呼:“人民公社好!

  《文汇报》通讯员、记者

  (载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汇报》)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克言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