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十章 国际大战略与三个世界理论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十章   国际大战略与三个世界理论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的理 论 ,萌芽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 ,雏形于六十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 战略 ,形成于七十年代 。

  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的理 论 ,萌芽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 ,雏形于六十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 战略 ,形成于七十年代 。按照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 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 。也就是说 ,毛主席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 治体系来分析的 ,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 析的 。马克思曾指出 :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 ,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创了世界史 。我 国著名世界史学家齐世荣曾解释说 :世界史不是中国历史 、印度历史 、欧洲历史、 非洲历史等等的相加 。当资本主义时代使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各个部分相互密切关联

的有机的经济政治体系时 ,世界史才产生 。而毛泽东就是把中国的国情 ,放在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所产生的世界史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的 。毛泽东于七十年代对世界政 治 、经济力量作出了科学的划分 。他根据当时国际各种政治 、经济力量的发展状 况 , 明确指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 ,亚洲(除日本外)、非洲、 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 界 。毛泽东在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 思想 , 同时号召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 对于孤立霸权主义 ,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与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 义 。此前 , 中国重返联合国则是这一理论成果正式形成前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第一节 “两阿”提案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二战结束后 ,在中 、苏 、美 、英 、法等国的倡议下 ,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 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之一 , 当时代表中国的是“ 中华民国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联

  合国的席位不会自动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政府为了得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进行了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 。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主持 正义的国家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 中华民国 ”在联合国的席位。

  一九七一年 ,第二十六届联大马上就要召开了 ,此时美国看到再也无法阻止中 华人民共和国取代“ 中华民国 ”进入联合国的步伐 ,便伙同日本提出“双重代表 权 ”议案 ,让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同时拥有代表权 。这种制造“两个中国 ” 的荒谬主张 , 当即遭到中国政府严正拒绝和驳斥 ,也理所当然地遭到对中华人民共 和国友好的外国朋友的否决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先 是否决了美国提出的恢复中国席位需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所谓重要议题提案 ,然 后就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 合法权利 ,立即把“ 中华民国 ”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 案进行表决 。 由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缅甸 、锡兰(现斯里兰卡)、古巴 、赤 道几内亚 、几内亚 、伊拉克 、马里 、毛里塔尼亚 、尼泊尔 、巴基斯坦 、也门民主人 民共和国 、刚果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 、塞拉里昂 、索马里 、苏丹 、叙利亚 、坦桑 尼亚联合共和国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南斯拉夫和赞比亚二十三个国家提出“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 ” 的议案 ,简称“两阿提案 ”。此时 , 电子计票牌上显示出的结果是 :七十六票赞成 、三十五票反对 、十七票弃权 ,提案 以压倒多数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代表 , 台湾不再被承认是中国 的代表 。顿时 ,会议大厅沸腾了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终于被承认了!这是中 国和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 。当(联合国大会) 主席刚一 宣布提案获得通过 ,全场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大家欢呼雀跃 。这是新中国外交 的一大胜利 。 中国如此迅速地得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也出乎中国领导人的意 料 。新中国得以恢复联合国席位 ,非洲国家居功至伟 。在赞成的全部七十六票中 , 二十六票来自非洲国家 , 占三分之一强 。对此 ,毛泽东主席曾动情地说 :是非洲兄 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后来周恩来也对外宾说 :那天联合国的表决完全出乎意 料 ,不但出乎我们的意料 ,也出乎美国的意料 。我们没有派一个人去联大活动 ,而 且提案国是由地中海两岸的两个国家带头的 。这么多的国家对我们寄予希望 ,我们 感谢他们。

  当年 ,在美国外交家预言中国还进不了联合国时 , 中国已恢复了席位 , 当美国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时 ,远在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却发生了这件对于美 国政府来说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十月二十六日上午 ,周恩来把第二次来访并即将离 京返美的基辛格送至钓鱼台的楼门口 ,然后由乔冠华送基辛格前往机场 。在大红旗 轿车里 ,乔冠华笑问基辛格 :“你看今年这届联大能恢复中国的席位吗?”基辛格不 假思索地说 :“我看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合国。”乔冠华故意以一种急切的神态问: “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基辛格说 :“估计明年差不多 。待尼克松总统访华 后 ,你们就能进去了。”其实 ,在基辛格快要离开钓鱼台的时候 ,周恩来抽空告诉了 乔冠华中国已进入了联大的消息 。为了不使基辛格难堪 ,周恩来才没有把这一消息 告诉他 。基辛格乘坐的“空军一号 ”刚从北京起飞 , 电讯员便收到了来自美国的电 讯稿 :联大刚才已以七十六票对三十五票通过接纳中国 。周恩来稍事休息后 ,下午 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党组及有关人员讨论联大问题 。主要是讨论派不派人出席 正在纽约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大 。当时 , 国民党的代表已经带着他的三个顾问悄悄 地收拾文件包离开了联大会场 ,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联大的席位已经空出来 了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已经发来电报 ,请我国派代表团去出席联大 ,我们去不去? 当天下午 ,正在大会堂讨论去不去的时候 ,毛泽东给周恩来来电话 ,询问此事 。周 恩来汇报了讨论的情况 , 以及外交部党组的意见。毛泽东明确指示:“要去。为什么 不去? 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当年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 ,后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周南对此事印象深刻。 当表决结果一出来 ,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 ,热烈鼓掌 。当时美国的报纸 说 ,在中国当过大使的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高兴得手舞足蹈 ,还跳了非洲 舞 ,激怒了一批美国人 。可是后来萨利姆却对周南说 , 自己并没有跳舞 ,手舞足蹈 是有的 。周南说 :“联合国很久没有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了 ,说明很多国家对中国 能参与联合国事务都有期待 。中国的那票否决权不光属于中国 ,而是属于发展中国 家 ”。周南在解释中国能在当时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中国国力增强 ,是工农业大 国 ,又有“两弹一星 ”上天 ,加上联合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内部局势变化很大 。因 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大批非洲国家独立 ,而且加入 了联合国 ,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 。当时外交部的翻译 ,后任驻法大使 、外交学院院

  长的吴建民分析道 :“两阿提案的背后也有我国的参与 ,这一提案肯定是与我们协 商拟定的 ,它完全从我国的立场出发 ,对台湾方面的措辞很严厉 ,用到了‘驱逐 ’ 一词。”吴建民也肯定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一大背景是全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吴建民说 :“我们国家一直支持这 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给予过他们很多帮助 , 因此一直获得亚非一些第三世界国 家的支持 。同时 ,还获得了拉美国家的一些支持 。当时拉美一些国家在争取二百海 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但是美 、苏主导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领海和毗连区公 约》, 规定各国领海和毗连区不得超过十二海里 ,拉美国家对此始终予以抵制 。在 这个问题上 ,我国支持他们获得这方面的权益 ,这也使得我们获得了一些拉美国家 在联合国问题上的支持。”周南总结说 :“关键是得道多助 。我们当时就公开地说 ,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那票否决权不光属于中国 ,而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中国如 果进入联合国 ,肯定能仗义执言。”也正因为新中国的进入 ,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的联合国 ,被称为联合国历史上最活跃的年代。

  第二节 三个世界理论的划分与演变

  瑞士学者哈里什·卡普尔在评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时说 :“中国已成为国 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为那些能左右世界政治的国家所承认 。事实上 , 中国在 这三十年中 , 即使在最弱的时候 ,大部分外交活动是围绕着超级大国进行的 ,而且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一中心战略平衡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 。中国还成功地使自己 成为超级大国进行外交估量和确定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譬如 ,在中国革命 后的前二十年中 ,美国企图遏制它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 ,美国政府为了建立对莫斯 科的可靠抗衡力量 ,便谋求与中国友好 。另一方面 ,苏联在与中国保持很长一段时 间的友好之后 ,现在对中美和解却感到相当的害怕。”这段话的观察有一定深度, 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 , 即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同时处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力 敌对 、封锁和压迫的困难条件下 , 以实力对比相当悬殊的弱国身份 ,竟然敢于与美 苏两霸同时对抗 ,敢于坚持原则 ,能够依靠高超的外交战略与政策 ,顺应并推动世 界格局变动 ,不断提升自己的全球地缘政治地位 ,参与营造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世界格局演变起了重大作用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并因势利导 ,通过实现中 美合作从而为中国摆脱困境 ,一举打开外交局面 ,进而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 阶段开辟道路 。这场以一弱对两强的地缘政治博弈实不简单 ,如果中国在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以后一直跟着苏联跑 ,必定成为苏联的附庸 ,后来很难避免东欧国家的命 运 。众所周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内政外交相当困难 , 国内刚刚度过经济困 难时期 ,人民温饱不足 ,形式上的思想统一难掩政策上的分歧 。国际上 , 中国被美 苏孤立 ,毛泽东形容“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我们的朋友都在发展 中世界 。不是说弱国无外交吗? 中国是怎么以弱国身份 ,毛泽东是怎么以英雄暮 年 ,竟然能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纵横捭阖 ,在困境中做到这一切的呢? 当时 ,不 可一世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能够为了战略利益 ,放下身段 ,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 ,来 到菊香书屋 ,与毛泽东会晤 ,真是当年的爆炸性新闻 。正是在那之后 ,一时间西方 各国的“冠盖使 ,纷驰骛 ”,穿梭似地访问北京 ,纷纷与中国建交 ,成为二十世纪 外交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以一弱对两强 ,做到这一切的答案 ,主要归功于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 ”的理论划分与成功实践。

  “独立自主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一个最突出的政治特征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 重要内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路线的基本特征 。一九四五年雅尔塔协议确立两极 世界格局 ,影响何其巨大 ,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表示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一九 四六年八月六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著名谈话 ,提出在美苏 之间存在一个广大的“ 中间地带 ”的思想 ,实际上表明对两极格局并不完全认同。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一边倒 ”,既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经 济发展和国共内战的必然结果 ,也是美苏冷战争夺中国的必然结果 。但是“一边 倒 ”不是依附苏联 ,而是坚持中国文化的“ 和而不同 ”,表现在政治与外交上就是 坚持独立自主 。建国以后 ,毛泽东不断丰富和发展其“ 中间地带 ”理论 ,到二十世 纪七十年代将其发展为著名的“三个世界 ”理论 。这一理论 , 以全球统战 、孤立霸 权的革命性的地缘战略思想 ,揭示出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是其他所有国家的共同敌 人 ,打破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与东西对垒的阵营对峙 ,提高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 人民的反霸意识与反霸意志 ,开创了中国扎根并团结第三世界 ,联合并化导第二世 界的全球地缘外交新时代 。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晚年留给中国与世界最重要的大

  战略遗产 ,它的全球性大格局思维无可比拟 ,它的前瞻性深度创造毋庸置疑 ,它 坚决反霸的正义目标更是开天辟地 、石破天惊! 这一伟大的中国式的地缘战略思 想 ,使一切西方所谓的地缘战略理论 ,包括“生存空间论 ”“心脏地带论 ”“边缘 地带论 ” 以及“ 陆权论 ”“海权论 ”“空权论 ”等等 ,相形见绌 、无地自容甚至不 值一提。

  毛泽东关于“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萌芽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中间地 带 ”思想 ,雏形于六十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 ,正式形成于七十年代初期。 这一理论的逐渐成熟化 ,恰恰是基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变 ,特别是大国 博弈和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 , 围绕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进行政治思考的结 果 。毛泽东以全球视角对国际力量组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在一九四六年八 月六日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 ,首次提出了关于“ 中间地带 ”的思 想 ,强调 :“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这里有欧 、亚 、非三洲的许多 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 ,是 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控制了比英国过去的全部势力范围还要多的 地方 ,它控制着日本 、国民党统治的中国 、半个朝鲜和南太平洋 ;它早已控制着中 南美 ;它还想控制整个大英帝国和西欧 。美国在各种借口之下 ,在许多国家进行大 规模的军事布置 ,建立军事基地。”(《毛泽东全集》第22卷 8页)接着 ,一九五四 年八月 ,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 , 曾反复讲到“ 中间地带 ”问题 。毛泽 东指出 ,美国的目的“首先是占据从日本到英国的这个中间地段 。美国在北美洲处 在这个中间地段的那一边 ,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 。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处在这个广 大中间地带的国家 ,欺负它们 ,控制它们的经济 ,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最好使这些国家都弱下去 ,这包括日本 、德国在内 ”。(《毛泽东全集》 第 34卷 183 页)处于“ 中间地带 ”的国家既是美国梦想侵略和控制的对象 ,也是世界民主进步 力量需要争取的对象 。这个“ 中间地带 ”成为后来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 ”中的第 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雏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 ,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 ,毛泽东 对世界图景的观察与分析范式的系统化日渐深入 ,“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在六十年 代初期逐渐演变为“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日 ,毛泽东在会见日

  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的谈话中 ,强调了关于“ 中间地带 ”的三个 关键点 :一是世界地缘政治分为三大块 , 即“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 ,美国算另 一个方面 , 除此之外 ,都算中间地带 ”;二是“ 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也各不相同 ”, “ 中间地带国家各式各样 ,各不相同 ”;三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是压迫者 、剥削 者 、欺侮者。”(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5卷4页)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毛泽 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概括出“两个中间地带 ”,通过实现国别与区域的 明晰化 ,突出了中间地带力量的多元性质 :一是“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 ,一个是 亚 、非 、拉 ,一个是欧洲 ”;二是美国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日本存在矛盾 , 日 本 、加拿大 、法国等对美国不满意 ,“他们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 ”;三是“苏联与 东欧各国的矛盾也有明显发展 ,关系紧张得很 ”。(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45卷4 页)一九六四年一月五日 ,毛泽东会见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听涛克己时 ,再度阐释 了“ 中间地带 ”的层级结构 :一是从国际地位来说 ,美 、苏占第一位 ,美 、苏两国 都有核武器 ,想统治世界 ;二是日本 、英国 、法国 、西德 、意大利等占第二位 ;三 是“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 家 ,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四是在社 会主义阵营中 , 中苏关系存在矛盾 ,“中 、苏两国之间的关系 ,还不如中国同日本 自由民主党的关系好 ”;五是苏联与东欧各国有矛盾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 控制的问题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301 页)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 ,毛泽东 在同日本社会党人士谈话时 , 明确了 “ 两个中间地带 ” 的洲际定位 ,其核心是 : ( 1)当今世界有两个中间地带 , 即“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 ;欧 洲 、北美加拿大 、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2)“整个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的 人民都反对美帝国主义 。欧洲 、北美 、大洋洲也有许多人反对美帝国主义 ”;(3)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 ,“有的帝国主义者也反对美帝国主义 ”。在这里 ,有几 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 :首先 , 比照“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 ,在“两个中间地带 ” 理论中 ,苏联的国际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已经由原来世界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力 量变成了民主与和平的敌人 。其主要原因是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掀起了批判 斯大林运动 , 由此导致中苏关系紧张乃至冲突 。毛泽东对此评价道 :“苏共二十大 之后 ,我们已经感到赫鲁晓夫不对头…… ”。“ 中苏的分歧要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算

  起 ”。后来 , 中苏在一九五八年海军基地问题 、一九五九年中印边界事件等冲突 中 ,苏联认为 , 中国“是教条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专讲空话 、假革命 、民族主 义 ”。很显然 ,苏联推行老子党政策 ,奉行大国沙文主义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名存 实亡 ,毛泽东已经不再认同苏联和中国同在一个世界 ,而将苏联纳入到同美国并列 的第一世界之中。

  其次 ,美国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仍然是世界民主力量的头号敌人。(《毛 泽东全集》第 46卷 465页)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对《人民日报》 记者 发表谈话时 , 曾用侵略政策 、战争政策 、“和平演变 ”政策 、“弱肉强食 ”政策来形 容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 ,并认为“美帝国主义称霸全世界的侵略计划 ,从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到约翰逊 ,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 ,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 :“美 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再次 ,高度关注亚 、非 、拉国家民主团结和主权独立运动。(参见 《毛泽东全 集》第 46卷 185页)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至二十四日 ,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九个亚 非国家召开了万隆会议 。毛泽东对亚非会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是“万隆精神已 发展很快 ,影响很大 ”;二是“亚非会议团结了大小国家 ,人口有十五亿 ”;三是 “万隆会议是一次很好的会议 ,万隆会议真了不得。”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埃 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发展 ,让毛泽东相信 “非洲有一个很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风暴 ”。而一九六一年首届不结盟国 家首脑会议召开和一九六四年“七十七国集团 ”建立 ,使毛泽东更加坚信亚 、非、 拉民族国家力量的壮大已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 。最后 ,美国与欧洲各国存在巨大矛 盾 。一九五八年 ,西欧六国建立经济共同体 ,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建立“欧洲人的 欧洲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一事实表明 ,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的联合 自强意识日益明显 。对此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是不统一的 ”,“四分五 裂 ,这就是西方世界的形势 ”。

  综上所述 ,“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毛泽东国际关系理论的基 本逻辑框架 :第一 ,就国际格局而言 ,美国和苏联为第一世界 ,它们都想统治世 界 。第二 ,美国是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 。在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 ,美国是主要政治 对手 。第三 , 中苏两国已经位列不同的国际方位中 ,不属于同一个世界 。第四 ,广

  大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是世界反对苏美统治的主要力量 。第五 ,“两个中间地 带 ”理论蕴含着一些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的思想 。应当说 ,“从‘ 中 间地带 ’理论发展到‘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 ,深刻地反映了战后世界格局在五十年 代和六十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 :苏美控制各自盟国的能力大为削弱 ,两极体系正从 内部开始瓦解 ;‘中间地带 ’力量日益壮大 ,逐步成为抗衡苏美的国际力量 ;‘中间 地带 ’内部利益多元 、矛盾交错 。凡此种种 , 皆使整个世界呈现出多元化 、多极化 的发展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 ,从“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向“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演进历 程 ,跨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局部执政的党 ,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 政权为维护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而全面执政的党 ,而且这一历史性变化 ,需要党 从全面执政走向长期执政的过程中 ,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 ,形成具有独创性 的新的重大理论判断 , 实现新中国对外战略的新的 “ 顶层设计 ”。 因此 , 上述 “ 中间地带 ”理论在整体意义上 “ 系统地廓清了中国革命运动与美苏矛盾以及与 苏联对外政策的关系 。它的产生预示了中国革命运动在战后东亚格局中将独立发 展的趋势 ,揭示了中国革命运动不会再受任何大国操纵的基本趋势 , 中共最终将 走上独立自主地争取中国革命彻底胜利的道路 ”。 同时 , 建国后 “ 两个中间地 带 ”思想的提出 ,不仅 “ 可以视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而且 是对“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深化 ,又为“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的最终形成起到 了支撑和转折的作用。

  第三节 毛泽东国际大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和矛盾论的观点观察 、分析 、处理国际事务 。“中 间地带 ”理论总体架构的实质在于 ,强调“ 中间地带 ”国家在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 位和作用 。其核心是要团结 、依靠作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主力军的第 一中间地带国家 ,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 ,使之成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 义的同盟者 。“国际间的事要由大家来商量解决 ,不能由两个大国来决定。”正是基

  于此 ,在战略价值上 ,无论从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关于“两个世界 、四个集团 ”观点 的提出 ,到一九四六年“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雏形 ,到建国初在“两大阵营 ”中 “一边倒 ”战略的实行 ,再到六十年代“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形成 ,无疑都否定 了政治中立的前提 。可以说 ,拒绝中立化的“ 中间地带 ”理论 ,确保了新中国外 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与时俱进 ,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外交的国际空间 ,有助于中 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通过独立自主 、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 ,真正做 到 “ 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 ,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从 而有力地支援了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运动 ,“为实现这个世界规模的统一 战线而奋斗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日 ,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 议发言中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 ,充分揭示了其蕴含 着的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 ,总体判断和辨识国际格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 ,毛泽 东对国际形势有一个波动性的认识和估计: 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中期 , 中国的 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霸权主义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 , 中国的国家 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威胁 。这个认识在毛泽东的“一个中间 地带 ”和“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中已经体现得十分清晰 。但是 , 当历史行至六十 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时 , 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 ,美国因深陷越南战争 泥潭 , 国内出现新的经济危机 ,加上苏美军备竞赛中 ,苏联处于攻势 ,迫使美国 开始实施战略收缩 ,对中国的安全威胁逐渐式微 ;另一方面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和霸权主义开始猖獗 , 中国在地缘政治 、外交政治以及军事领域承受巨大安全压 力 。特别是一九六九年珍宝岛事件后 ,苏联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 的倡 议 , 试图同亚洲的一些国家建立所谓 “ 安全合作关系 ”。苏联势力大举进入蒙 古 、印度 、越南和阿富汗等国 ,事实上形成对付中国的军事联盟 。特别是一九七 二年五月 ,尼克松访问苏联 ,双方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 。美苏接近的动向促 使毛泽东下决心进一步缓和中美关系 , 以防止美苏联合对付中国 。毛泽东联合美国 压制苏联的“一条线、一大片 ”战略构想由此而生。

  其次 ,确定划分“三个世界 ”的新标准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 ”的划分标准 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以国家实力为标准 , 即以军事实力 、经济实力为标准,

  划分为“三个世界 ”。毛泽东认为 ,“美国 、苏联原子弹多 ,也比较富 ”,属于第一 世界 。“欧洲 、 日本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原子弹没有那么多 ,也没有那么富 ”,属 于第二世界 。中国和其他亚 、非 、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第二个维度是突破了以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框框 , 以称霸与反霸斗争为标准 ,划分国际政治中的“三 个世界 ”。尽管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批评过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 ,六 十年代初也批评过苏联的某些外交行为 ,但没有公开将苏联与美国划为一类 。这 时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标准使得毛泽东仍然把美苏之间的争夺 ,看成是两种 社会制度的斗争 。 因此 ,他在提出“两个中间地带 ”时 ,是把美苏作为两大对立 的国际政治力量来对待的 。后来 , 当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挑起珍宝岛事 件后 ,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 ,苏联的对外行为是为了霸权利益 ,它与美国的对抗 不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 而是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博弈 。 因此, 美苏 “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 ,是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这是毛 泽东将苏美两国认定为第一世界的重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 ,正是毛泽东超越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标准的设定 ,赋予了第三世界作为反对霸权统一战线设想的政 治弹性 ,甚至可以将第二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组 织 ”在新的“合作平台 ”之上 ,拓展了中国新的外交空间。

  最后 ,扩大国际统一战线的战略内涵 。 由于毛泽东将划分“三个世界 ”的标准 进行新的界定 ,相应的反霸权主义战略获得了更多的力量支持 。一方面 ,统一战线 最基本的力量是第三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 、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 家就是统一战线的最基本的力量 ,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立足点 。另一方 面 ,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最大变化 ,是进一步坚定了将第二世界纳入到中 国安全战略中的意志 。为了更大限度地团结国际社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泽 东使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汇 :“中间派 ”。所谓“ 中间派 ”就是介于“第一世界 ”和 “第三世界 ”的另一种力量 , 即第二世界 ,并将这个“ 中间派 ”视为国际反对霸权 战略的重要力量 。这样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 ”战略中统一战线的内涵获得了极 大地丰富。

  毛泽东关于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的一个非常鲜明特质 , 就是在两极格局 向多极化格局转化的历史背景下 , 以反对霸权主义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 争

  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为新的话语特征 , 确立了分析国际关系的总体框架 , 为 实施 “ 远交近攻 ” 的中国式外交谋略奠基 。这一国际大战略理论的功能作用主 要表现在:

  第一 ,外交战略基石 。 国际体系中的身份识别 ,既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命 题 ,也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定位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前提假设和理性判断的基本依 据 。毛泽东对“第三世界 ”的身份识别是在一个崭新的标准和框架体系中进行确证 的 。其一 ,身份识别的结构释义 。“第三世界 ”的身份识别是在三个矛盾对立统一 的国际体系中体现的 。这就是以美苏为第一世界 , 以欧洲 、加拿大 、 日本等国为第 二世界和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 。其二 ,身份识别的参照性 。“第三世界 ” 的身份识别是以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为参照而体现的 。第三世界不是相对于社会 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而存在的第三类意识形态标签 ,而是相对于国际霸权主 义存在的国家权力的等差结构 。它主要以民族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完整 、 自立 、 自 强为特征体现其存在价值 。其三 ,身份识别的思维模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属 于冷战中期 ,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上的分歧与对 立 ,构成了时代性特征 , 即建立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可协调性 。 因此 ,毛 泽东关于“第三世界 ” 的身份识别 ,就是以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而 进行的新界定 ,这在认识境界和思维模型上是一种重要超越 。这直接为毛泽东的 中国外交战略奠定了基本政策 , 即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政 策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 ,博弈目标 。毛泽东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实质是一种政治博弈理论。 毫无疑问 ,毛泽东是将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置于反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和殖民 主义整体链条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 , 中国国家安全与独立的逻辑前提之一 ,是反 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胜利 。这在毛泽东“一个中间地带 ”→“两 个中间地带 ”→“一条线 、一大片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框架中体现得十分 明显 。但是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 , 即毛泽东的外交战略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中 是具有流变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毛泽东主要关注两大阵营——法西斯阵 营与反法西斯阵营的战争 。在毛泽东的视域里 ,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与中国在一个 共同的国际阵营中 。毛泽东认为 , 中国的外交目的是 “ 为着保卫苏联 、保卫中

  国 、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为此 ,一九四一年 , 毛泽东在为中共 中央起草党内指示中 , 曾以 “ 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 ”为主题 , 强调: “ 在外交上 , 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 反对共同的敌人。” 由此可见 ,这个时期 , 毛泽东将苏联和美国视为中国抗日的 政治同盟 。战后 ,毛泽东的外交理论以及外交战略因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 化 。如果说 ,在反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整个链条中 ,二十世纪四十 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 , 毛泽东的主导思想主要集中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 话 ,那么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 ,特别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 ,其主导思想主 要是反对霸权主义。

  第三 ,安全方略 。可以肯定地说 ,作为中国古代外交的基本攻防谋略之一, “远交近攻 ”是毛泽东在现代国际政治博弈中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外交方略 。为 了积极应对邻近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威胁 ,毛泽东积极而缜密进行三个维度的外交 设计 :首先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积极同美国进行外交缓和化 。当然 ,其中的 目的不仅仅是发展两国关系这么简单 ,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 ,在防范苏美关系结 盟对中国造成外交压力的同时 ,建构中美关系的合作机制 ,对抗苏联霸权主义。 其次 , 在西方国家中寻找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力量 。从 “ 中间地带 ”到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充分体现了加强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等 ,扩大国际反霸 、反 帝力量的思想 。按照詹姆斯·多尔蒂的研究成果 , 中国的策略是 “ 支持加强北 约 ,鼓励欧洲一体化 , 提醒西方不要把苏联的缓和建议看得太认真 ”。再次 ,建 立以第三世界为主体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真正让毛泽东看到第三世界力量存在, 并积极在国际社会表达其意志 ,将其视为中国维护国际正义和国家安全统一战线 对象的原因 ,是第三世界与中国命运的相关性以及日益蓬勃壮大的力量 。在欢迎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宴会上 , 毛泽东讲道 :“我们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爱 好自由和独立的人民 ,都在反对殖民主义。”毛泽东在欢迎印度副总理拉达克里 希南时强调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是亚非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 ,毛泽东将中国与广大亚 、非 、拉国家连结为一个利益和命运共同 体 ,视为世界反霸权主义同等重要的政治资源 。当前 , 国际形势呈现新的发展态 势 , 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在新的国际坐标系中 , 面临新的定位和新的考

  验 。用怎样的理论范式和价值观论证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国际难题 ,成为当代中国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新使命 。 回眸和总结战后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 ,结合当今 国际社会的时代特质 ,我们认为 ,毛泽东的外交思想资源 ,特别是“ 三个世界划 分 ”理论及其战略 ,对于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本质 ,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仍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