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重复-谈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历史的重复-谈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里提及到的一些问题,在我们今天仍旧有所变化和发展,但马克思对其的基本论述也并没有完全过时,我们需在实践当中检验他的理论,并活学活用起来,方可探索到今日马克思主义者解放世界之方法。

  历史的重复在于社会本身有其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所在。如果一些条件满足,那么会发生的必然会发生。

  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总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是绝无仅有且特殊的,认为我们当代的问题是马克思到毛都没有遭遇过的,因此总不喜欢认真地从以往的红色著作里寻求智慧。

  实际上并非如此,回看马克思1864年所作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我们不难感到一种熟悉感,彼时马克思的境遇几乎和我们今天的境遇一致。

  第一国际

  这种境遇的相似,总结起来约莫三点:国家的日益崛起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革命失败之后左翼思潮的低沉、已有的斗争所获得的改良性成果。下面我将从这三方面对此进行简单的谈论。

  一、国家的日益崛起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的开篇,马克思就直接指出了工人的贫困化和国家日益崛起之间矛盾。

  工人阶级的贫困在1848年到1864年间没有减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这个时期就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来说却是史无前例的。

  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流行着一种说法,只要英国当时的进出口贸易增进50%,这个国家的贫困现象就会被消灭。事实却截然相反,马克思列出了一个官方的统计数据,在当时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甚至连最坏的刑事犯都比当地的农业工人工作更轻、饮食更好。而在差不多两百年之后,《反贪风暴4》里也哀叹香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去坐牢。

  马克思随即指出了一个颇为沉重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越繁华的地方,“农业人口吃得越坏”,我们今天的山河四省、环京津、环江浙贫困带,也无不类似于马克思时代的情况,一个地方的发达总是建立在对周边乃至本地无产阶级的吸血上,从而越是富丽堂皇的地方越是埋葬了无数底层群体的血汗。

  但是,甚至伯克郡、牛津郡和索美赛特郡的农业工人,也比伦敦东头大量家庭工业的熟练工人吃得好一些。

  随即马克思引用了彼时英国官方对于自身财富的吹捧,在这些吹捧中,直接暴露了国家财富增长的实际受益者。

  …完全限于有产阶级的财富和实力的令人陶醉的增长…

  在令人陶醉的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无产者的生活成本日益提高,而其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增长却赶不上这种生活成本的快速增加,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一次又一次的工商业危机。马克思称呼其为“社会瘟疫”。并指出了这种“社会瘟疫”的规模日益扩大,将会在未来带来致命性的后果。

  二、革命失败之后左翼的低潮

  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是在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

  1848年革命是一场爆发在欧洲大陆的、旨在破除落后的封建地主阶级上层建筑的大革命。这场革命的失败致使当时的左翼面临着比后世苏联解体还要糟糕的境遇。对此马克思是如此描述的:

  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大陆上的工人阶级所有的党组织和党的机关报刊都被暴力的铁腕所摧毁,工人阶级最先进的子弟在绝望中逃亡到大西洋彼岸的共和国去,短促的解放梦已随着工业狂热发展、道德败坏和政治反动的时代的到来而破灭了。

  这场革命导致了欧洲大陆工人阶级的灰心,这种灰心同样传递到了英国的工人阶级身上,使得土地与金融巨头们找回了剥削阶级的自信,并且蛮横地收回了已经宣布的让步。

  这和苏联的解体所造成的结果是相似的,苏联解体的八十到九十年代,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左翼最为低潮的时刻,伴随着工人运动的低落,以里根-撒切尔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蛮横地夺走了原本对工人阶级的让步,撒切尔为代表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权损害了英国的福利制度,使得独立工会的运动越发弱化,并且让大规模的工人陷入到失业。

  我们今天很清楚统治阶级缓解本国阶级矛盾的基本办法,这些办法包括去产业化、收买工人阶级、以及转移人们对于左翼宣传的兴趣。

  马克思的时代同样遇到了这三个问题,但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我们今天并不完全相同,我们今天的去产业化,是一种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向,而彼时的英国,却是因为美洲大陆金矿的发现,所导致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移民。

  我们今天的“收买无产阶级”,往往建立在一个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比如北欧。

  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仍旧处于依靠人口红利赚取低端利润的资本主义上升期,并不具备创立福利国家普遍收买无产阶级的条件。而是仅仅通过少许工资的提升对一部分工人进行收买。

  于是马克思狡黠地感叹到:

  的确,英国工人阶级过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苟安于政治上的亳无作为。如果说过去在英国工人阶级和大陆工人阶级之间没有过行动的一致,那末现在至少是有失败的一致了。

  三、已有的斗争取得的成果

  彼时英国工人阶级运动三十年所取得的成果,在马克思看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政策上的改良,由英国首先争取到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从英国扩展到了欧洲,马克思称其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并对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所谓的“对于工时的任何立法限制都必然为不列颠工业敲起丧钟。”进行了无情地反驳。

  这种对劳动者权益的进步进行抹黑和污蔑的情形,在我们今天也是略见不鲜的。

  其二是合作运动,谈起这个合作运动,我们今人就很熟悉了,这段时间以其员工福利为名的胖东来,左翼们经常热议的蒙德拉贡,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合作企业。笔者本人这两年也接触到了一些新型的IT合作社或者农业合作组织-一些有理想的左翼青年基于劳动解放所创办的新型合作机构。

  对于合作运动,我们今天的左翼,有的持全面否定态度,总是喜欢给这样的合作运动扣各种“经济主义”、“改良主义”的帽子。也有的持支持的态度,寄希望于这样的合作运动能日益代替资本主义依靠野蛮剥削所建立起来的公司组织。

  对此,马克思给予了当时的合作运动极高的评价。

  …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工人们不仅仅在口头上,而是用事实证明:大规模的生产,并且是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进行的生产,在没有利用雇佣工人阶级劳动的雇主阶级参与的条件下是能够进行的;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劳动工具不应当被垄断起来作为统治和掠夺工人当地工具;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的联合劳动…

  但是,马克思也指出了合作运动的问题,正如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的那样:

  不管合作劳动在原则上多么优越,在实际上多么有利,只要它没有超越个别工人的偶然努力的狭隘范围,它就始终既不能阻止垄断势力按着几何级数增长,也不能解放群众,甚至不能显著地减轻他们的贫困与负担。

  马克思指出,合作运动无法在全国铺开,因为合作运动始终要受到拥有政治特权的土地巨头和资本巨头的打压和阻碍。因此要使得这种合作运动所带来的劳动解放发挥其真正的效益,工人阶级非得要夺取政权不可。

  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四、结语,对内与对外

  自然,在对内方面,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里,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阶级分散的努力只会造成工人阶级的失败。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号召了一个新的倡议,也就是工人阶级必须监督本国的政府对外的侵略、殖民与剥削行为,主张要让工人阶级们反对那种追求罪恶目的、利用民族偏见进行掠夺战争、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马克思认为,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

  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里提及到的一些问题,在我们今天仍旧有所变化和发展,但马克思对其的基本论述也并没有完全过时,我们需在实践当中检验他的理论,并活学活用起来,方可探索到今日马克思主义者解放世界之方法。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