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不一定适合中国

上野千鹤子不一定适合中国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不要“以反思的名义拒绝反思”,更不要以一些人云亦云的控诉和讥讽来彰显自身“洁白无瑕”“独立思考”的自我想象

  1

  最近上野千鹤子的名字在多个社交平台被频繁提起,而我上一次看到她,还是在大学时被安利,并且试图去读她的著作之一《日本社会的女性嫌恶》的时候。

  而之所以上野千鹤子会突然在国内拥有如此热度,主要是源于最近一场B站与新星出版社之间联动的营销活动,作为活动的一部分,B站的一名up主全嘻嘻与上野千鹤子进行了对话,并制作了一场关于探讨女性主义的深度内容……至少,她们应该原本是这么打算的。

  全嘻嘻是北大毕业,平日里就可以用到自己在母校获得的人脉和平台资源邀请一些颇有成就的访谈对象录制节目,所以这一次B站的活动就不出意外的找到了她。

  北大毕业+女权主义+上野千鹤子+中日对话,放眼今天的网络舆论环境,这怎么看都是一个会霸占热搜的话题,当然事实上她们也做到了。

  只不过各平台都是一边倒的骂声……

  有在骂中国up主的,也有骂上野千鹤子的。

  骂上野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反女权在今天的中国某些网络社群已经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成为了新的互联网一极,而并非出于访谈内容本身。

  我这几天看到了一些恶评里说上野不婚不育会让中国生育率变低的言论,就明显是啥都没看,因为视频中上野表示女性的人生不会因结婚而带来很大的改变,但生孩子会带来非常大的转变,生儿育女的经历会增添很多丰富多彩的内涵,所以她觉得生了比不生好,恋爱也是谈比不谈好。

  当然,这种单纯的负面感情输出我们也没有什么反驳的必要,主要的争议还是来自于骂up主全嘻嘻的人。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上野千鹤子这个几乎是独挑大梁在日本建立起了日本女性主义的人来说,三位北大毕业的女性的发言实在是显得有些过于没有思考,甚至是没有礼貌了。

  她们问了什么呢,看完视频的我稍微给大家列举几个——

  上野老师不结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吗?

  学了女性主义就不会再受到伤害了吗?

  我说实话,作为一个女性,第一个问题,就是那种我不会向任何女性、任何男性、或者任何我不知道性别的人提问的。

  我可能会问对方你决定不结婚是在哪个时间点,发生了什么事,进行了怎样的思考,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而不会说以下任何一个看起来大相径庭实际上一样冒犯的话——

  问一个男人不结婚是因为被女性伤害过吗?

  问一个gay或者les出柜是因为被异性伤害过吗?

  问一个人养狗不养猫是因为被猫挠过吗?

  问一个小孩子吃草莓不吃西红柿是因为被番茄砸过脸吗?

  这些问题的核心支撑其实都是一个,那就是你的选择不会是出于自我意志,而一定是出于他者的主动伤害或被动伤害而获得的习得性无助。

  换而言之,你有心理疾病。

  还有第二个问题,学了女性主义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吗?

  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转写一下——

  学了土木工程就能在北京盖大裤衩吗?

  学了Python就能告别屎山代码吗?

  学了医学就不会死了吗?

  Hell no.(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全网骂up主了吗?)

  我还蛮喜欢在这一问题上上野给她们的答案(当然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继续问更多的屎山问题),那就是女性主义会在你受到伤害,遭遇不公时给你反抗的语言。

  在你去反抗一个东西的时候,首先你得知道你在经历的到底是什么,而这很大概率早就已经有人比你更早地经历过了,因为人类社会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我相信各位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都有过那种对你来说是天大的事可对过来人就是个小case的问题。

  小到一道数学题,大到怎么选大学专业。

  而上野在这里举了两个例子,性骚扰和家暴。

  因为我的读者里男性朋友要占到半数以上,所以这里给大家稍微普及一下,你们身边的女性甚至男性遭受过猥亵的比例远比你们想象的要多的多。

  这里就拿我自己举例子,当我第一次遭遇到猥亵这件事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猥亵,我只知道我很不舒服但又不好意思开口,而当我把这件“熟人犯案”告诉我父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却是让我别跟别人说,“不要去破坏人家的家庭”。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我的问题,我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总是很自卑,甚至害怕过年,直到后来在初中我终于接触到了生理卫生课。

  而当我把这件事跟我的朋友们倾诉的时候,她们中很多都惊讶于我居然与她们有着类似的经历,而且居然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所以再看一遍那个问题,学了女性主义就再也不会受到伤害了么?当然不是,它只是让你知道你确确实实受了伤害,而不是一味埋怨自己。

  所以上野非常骄傲于自己让家暴和性骚扰这两个英语外来词在日本传播开来,因为这让很多个体不再受困于盲目的恐惧与自卑。

  2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愚蠢的问题,这里不浪费各位的时间就不给大家过多赘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作为此次网络女权大讨论引子的所谓跨国女性交流,其质量确实不高,或者说这名UP主首先就不是典型的中国女性,很难给观众带来什么思考。

  作为北大毕业的人中龙凤,她长久以来的视频主题正是围绕着满足观众对于高级知识分子与成功人士的好奇欲,而当她能在镜头前说出因怕另一半出轨而生育,因害怕另一半招妓而被迫性生活的时候,不知道多少高中生对于北大的粉红泡泡幻灭了?

  而且在中国这么一个结婚后不用改姓的国家,她给自己的ID取名居然冠了夫姓,为蔡全嘻嘻,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人家的自由,但你肯定不能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女性。

  突然觉得那些手机被没收无法去b站看全嘻嘻的高中生也挺幸福……

  而她那两个同为北大毕业生的室友,作为此次对话的参与者,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当全嘻嘻向上野询问不结婚是否出于被男性伤害过时,她们三个人的给出的回答分别是不结婚不好意思回老家,三十岁不好意思不结婚,以及觉得不结婚弄签证纳税和遗产会很麻烦。

  所以也难怪有人说,这个视频是最好的清华大学招生宣传,因为北大毕业也不过如此,你仍然会在表现出状似独立人格的同时强依附于他人。

  或者大家的标准再放低一点,你不独立也行,能不能至少有点礼貌?

  3

  聊完全嘻嘻,接下来的内容就和她没什么关系了,或者说她其实只是此次网络讨论的引子,在此之前,国内针对上野千鹤子的盲目崇拜和盲目攻击就已经存在许久了。

  那么,上野千鹤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知乎有人称这次的谈话仿佛是把马克思挖出来改一篇入党申请书,那她真的是和马克思一样的在自己领域的先驱性人物吗?

  我先说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野千鹤子的理论是符合资本主义下的日本国情的女权主义,她对于日本女性的鼓励与引导是绝对值得肯定的。

  在上野之前,日本没有女性学和性别研究领域,社会没有关于家暴、性骚扰、和就业歧视的概念,而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作为一个近代刚刚从农业时代男女分工明确的家庭形式过渡到工业社会从事职业劳动的发达国家,日本在女性的家庭生育与劳动的职能和社会生产劳动职能之间长期倾向于前者。

  这一点作为同样是东亚农业的中国来说,我们有与政治体系配套的以劳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女权,教员在1939年就说过,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所以新中国的成立,就是踩着旧社会对于劳动人民的压迫,对妇女儿童的压迫而生的。

  在那个世界上还不流行什么政治正确的年代,中国就有了政治正确,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今天,是我们的制度基础。

  在1949年之前,中国确实长期处于半封建社会,有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出于肯定劳动价值而奠定的女性权益框架里,经济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发展,封建残余越衰退,劳动女性就越没有比男性差的逻辑基础。

  所以中国的男女矛盾长期主要存在于家务活跟养育劳动的分配问题上,换句话说女人一样要出去打工,凭啥家务劳动还都得是我干?这孩子明明也是你的,你也得带吧?

  我是沈阳人,我家就是家务活基本我父亲全包,做饭也是,这样的家庭在我身边不是少数。

  这才是中国性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少有父母会在今天跟女儿说你长大了就待在家里创造家庭价值,好好服侍别人,反而会告诉你必须有自己的工作,必须经济独立,这样才能作为完整的人去相爱、结婚、生子,哪怕将来过的不幸福也有离婚的底气。

  在2022年,中国有多达373.3万对夫妻登记离婚,越是一线发达城市离婚率越高,而且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女性提起,女性敢提离婚,底气不是勇气,而是背后的经济独立能力的体现。

  当然,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有不少地区还有很多源于前现代的封建遗留,但毫无疑问,这些前现代封建遗留,已经并不是什么根深蒂固的东西,而是一但被放之于社会公开讨论就一定会被批评唾弃的东西。反而,如今有一些陋习在资本主义下的消费主义和拜金文化的包装下沉渣泛起,并受到追捧。

  正因如此,中国进一步完善女性权益的最主要手段,仍然是坚持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价值观下推动两性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平等,既要继续清楚前现代封建残留,又不能导向资本主义的路径,在世界上目前已没有哪个国家对我国有真正有意义的参考,还是需要探索自己的道路。

  总体来说,中国的两性权益(包括男性权益)问题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但我们的底子很好,也有自己的解决框架,未来通过社会与经济发展,补平法律漏洞,发展适育环境、个别问题查缺补漏,就能持续向上发展的。

  但日本它就很不一样了啊。

  首先,它就没有男女平权的理论基础,底层人民尤其是女性的劳动很难被天然肯定,你生儿育女究竟算是劳动还是天职?你做家务活那也能算是有价值?

  你老公最起码换回来工资了,你换回来啥了?

  这就是上野在对话中提到的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声音——还不是我在外打拼,你才能在家逍遥快活!

  我估计很多中国女人听到这句话就要开始骂人了,或者干脆出去找个班上。

  对啊,那日本主妇为什么不能找个班上呢?

  首先这里请大家千万不要把日本的家庭主妇带入那种有保姆有别墅仅育一孩的阔太太人设,真正的家庭主妇是很累的。

  首先和中国长期搞计划生育政策不同,日本当代很多女性的情况是要么不生孩子,要么就生好几个。

  日本2022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27,比我们略高,但同时却有三成女性终生不育,这就意味着很多母亲都有两个甚至以上的孩子,承担着高强度的生育与抚养职责。我上一份工作接触到的日本同事就是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二胎甚至三胎。

  有一句西方喜欢说的话叫it take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养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那俩呢,仨呢,当这成为一种工作并且不以金钱方式体现你的价值的时候,你得到的其实是一份无法跳槽的,无薪的007工作。

  其次日本又有女性做家务的传统,男人很少参与家庭劳动,再加上这几十年日本经济衰退,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又要求主妇做兼职补贴家里,大家要是看过日本电视剧的话就能发现里面的主妇基本生活配置就是好几个娃再同时兼职打工。

  你就说谁能在全职工作的同时又能再做这么多事?

  日本有一个词叫做寿退社(ことぶきたいしゃ),专门用来表示女性结婚后就从公司离职,成为全职太太……

  全职做家庭主妇就够累了,而且还得忍受另一半啥时候职场失意来一句你在家里享福都是靠我在外打拼。

  咋样,有没有稍微理解点为啥日本女性会给相亲对象设一个最低可接受工资门槛了?因为这tm是一锤子买卖啊!以后老公就是自己的上司,是自己的全部职业规划,要验收自己的生育和家务成果,他的工资就是你的工资,你的后半生就全拴在这一个男人身上了(同时也给日本男性造成了很大压力,男性自杀人数占总体自杀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哦对,日本还是目前所有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规定男女必须同姓的国家,根据厚生劳动省2014年的统计,有96%的伴侣在登记结婚时冠了夫姓(另外4%的人冠了妻姓,反正得一样)。

  这就是上野在连线中所阐述的,让很多国内男性不认可的所谓女性在婚姻中往往是忍气吞声。

  我很能理解为啥他们不同意啊,因为上野的样本大部分都来源于日本,结论也是反映日本女性的绝大多数。

  一个在几十年间见证了大量日本婚姻样本的东京大学教授告诉你日本女性在婚姻中忍气吞声,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日本女性婚后就是很难保持独立人格,而这是来源于日本社会一场系统性、整体性的剥削,这不是隐性歧视,而是明性歧视。

  Ok,那你说我要是日本人我就不结婚了,好好学习找个工作自己过呗,那这条路会顺利吗?

  不一定,日本社会对于女性任职于家庭的期望太强,以至于影响到了日本女性考取大学时的通过率。

  作为日本最有名的综合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入学新生里的女性比例长期低于20%,2021年这个比例是19.7%,而这个数字在同样是世界知名综合大学的北京大学则是40%多。

  各位读者很多都上过大学吧,大家还记得自己学校里有多少教师是女性吗?我的记忆中基本是一半左右,可奇怪的是,作为日本最强大学,东京大学4885名教职员工(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里女性教职员工只占16%,女性教授甚至只有7.8%。

  就这还是综合大学呢。

  而且哪怕你进入了职场,整个社会也充斥着对女性的各种吹毛求疵细致入微的要求。大家知道日本人喜欢戴口罩吧,在大街上一看要么是美女要么就是戴着口罩帽子的怪人。

  这些怪人,基本上都是因为当天起晚了或者懒得化妆梳头而拿帽子口罩遮掩的女性。

  嗯,化妆,在中国是一种选项和乐趣,在日本是一种必须。尤其是职场,你总不能上班还戴着口罩吧?

  同样是必须的还有女性的高跟鞋,高跟鞋这个东西有多不舒服大家都知道,很多女性脚后跟长期磨破流血贴着创口贴,在中国,这个经久不愈的伤口象征着对美和自信的追求,在日本,它可能是你不得不忍受的痛苦,因为高跟鞋在日本职场是半强制的。

  2019年1月的时候,一个叫石川优的日本女星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抵制高跟鞋运动”,据她自己的陈述,她曾经东京的殡仪馆工作中被要求穿着5至7厘米的黑色高跟鞋,导致足部受伤,流血不止。

  石川与推特上的几万人一起发起请愿,呼吁厚生劳动省禁止雇主强制要求女性穿高跟鞋上班,结果得到的政府部门回应却是“在工作场合穿高跟鞋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这一点已经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

  日本政府:给我穿,往死里穿。

  ▲一则笑话

  日本社会这种只针对女性的狗屁规定实在是太多了,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我作为一个中国女性,大学毕业三年了,从来没有哪怕一次穿着高跟鞋上班,甚至还有几次穿了拖鞋,化妆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我身边女性工作也基本都穿运动鞋,要是哪天化妆了同事还得问:哟,今天心情不错啊!

  上野口中的坚持不化妆不戴胸罩(也是很难受的一个东西)的女性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而对日本人来说却可能是下了很大决心,要付出很多机会成本才能做出的充满勇气的决定。

  4

  说了这么多,篇幅这么长,我主要想跟大家表达的只有一点——很多你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在日本并不是。

  一个日本女性,实现独立生活的阻碍远比中国女性要大。

  我们是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主权结构、政治主体、以及妇女地位。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全嘻嘻与上野之间的对话就是鸡同鸭讲。

  一个是处在臣服于美国秩序下保留了封建政治结构的社会的激进人士,一个是处在在反封反帝起家,社会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保守人士,真能通过二者之间的沟通来获得趋近于方法论的指导那就奇了怪了,哪怕真的有,我们也必须承认让两个拥有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历史进程不同程度主权的国家之间借鉴方法论还是有些过于强行了,而不是单纯的因为日本经济在战后长期处于世界二三位置,拥有非欧洲国家独一份的文化输出能力,就认为日本社会在哪个方面都先进。

  我们经历过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劳动妇女的半边天,而美国控制下的日本不可能经历阶级革命,所以只能通过上野这样的性别研究学者在努力地进行小修小补,还时不时地就会碰触到无法跨越的制度壁垒,体现在成果上就是——

  反高跟鞋运动这么久了,今天的日本职场女性还是被逼着穿高跟鞋;

  日本时不时就有女性打官司反抗改夫姓,也未解决,中国大陆从打建国后就没冠夫姓传统了。

  你能说是日本女权主义者们不努力吗?不是的,上野千鹤子作为日本这一邪教合法财阀合法政治裙带关系合法的国家的女权杰出代表她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但可能,有些制度问题它就不是能靠民间活动解决的。

  我们的两性权益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身体自由的我们,没有必要全盘接受束手束脚之国的女权经验。日本不是中国,中国也不是日本。他们的很多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我们剩下的问题他们又解决不了。

  无论是想拿上野的日式方法论来提高中国女性地位还是以中国女性画像来“严格要求”上野,都是不公平的,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女权中关于自我认同和个人发展的有益部分,但千万不要太过于共情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真正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因为他们相对发达的经济而去强行照搬。

  路线不同,强行接入,只会脱轨。

  底层代码写的都不一样,你抄个什么劲抄。

  这就好比去年防疫的时候一群大聪明在那儿喊:

  卡塔尔!你看卡塔尔世界杯那么多人都不戴口罩!人家日子都过出花了!龙王卖伞!!

  他们以为人家一个个小馄饨头巾戴着一天小几万花着就跟你一样是碳基生物,殊不知人家生病有方舱你没有,人家有一抽屉金戒指你没有,你家就两粒布洛芬还得紧着省着给对象用。

  他们以为人人平等,然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恰恰就是平等。

  中国与日本,不平等。

  就像每个国家的游戏、动漫、电影工业都得走自己的路一样,女权仍然有地域性,我们的两性权益也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优化,上一个强行搞西方价值观嫁接而扑街的中国动画叫艺三,豆瓣已经跌到3.9分了(典型的部分如关于雷迪亚兹的剧情)。

  如果大家想了解一些国内女权进程的话,推荐去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的著作和视频,她在女性文学、文化史、电影史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你会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而不是那种西方自由主义女权在中国产生的强烈的水土不服感。

  可以见得的是,我们在未来一定会感受到更多西式性别语境与中国特定国情交织而产生的拧巴感,我们无法改变,而只能被动接受,共产主义兴而以劳动为锚点的共产主义女权兴,自由主义兴而自由主义女权兴,二者皆以各自的阵营为胞胎给养。

  也正是由于近几十年国际共运的惨淡退场,在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今天,资本主义的父权结构也被再次固化,这个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一种女权,一种哪怕再努力,再歇斯底里,也只能从统治阶级手中争得食物碎屑的女权。

  如上野,八十年代末期就写就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然而这三十年来我们看到,新自由主义,资本全球化,经济不平等这些情况是大大加剧了而非是缩小了,与此同时,虽然这三十年来各种激进运动思想和活动也越发活跃,但越来越多的各路激进主义运动者们开始把批判的眼光更多的放到第三世界,反而站据了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秩序高地,加剧了不平等现实的西方世界又成为了很多人眼中进步、激进思想的标杆,很多人一提到平权,言必称欧美,甚至包括日本,在很多人眼中仍然充满各种光环。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是为什么?激进运动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于这部分思考,参考沉思录之前的两篇文《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后,重新思考左翼,性别与身份政治》《“北大宿舍聊天”爆火下的身份政治与性别治理》

  我们的国家,是在反对内外种种压迫的基础上站起来的。别人忘了,我们自己不能忘,不仅不能忘,我们还得平静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或者用戴锦华老师的话说,不要“以反思的名义拒绝反思”,更不要以一些人云亦云的控诉和讥讽来彰显自身“洁白无瑕”“独立思考”的自我想象。

  戴老师还说过,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一种新文化的失败。

  也许只有中国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的成功建立,才能真正打破今天在舆论和女权文化上的被动,化被动为主动,与中国给世界提供的其他治理手段一起,给全世界的妇女儿童们照去一束光。

亲爱的读者、作者、红友们:

  到今年九月,将迎来建立二十周年的时间节点,期待那时我们能共同庆祝纪念。近二十年来,在反对帝国主义(美西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否定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及革命英烈,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道路和成就)、反对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化、私有化、买办化、资本全球化)、反对修正主义(阉割歪曲抹黑淡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捍卫毛泽东思想、捍卫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工农兵劳动人民利益、捍卫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大力弘扬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积极战斗,走过了曲折复杂的艰难历程,为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被欠薪民工、码农等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积极发声,使得一些爱学习肯思考的劳动群众及其优秀子弟从思想上政治上逐步清醒觉悟起来,让一些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找到了人生方向,联络了曾经跟随毛主席参加两场革命的革命前辈及其优秀儿女、在毛主席生前身后都始终如一保卫毛主席捍卫毛主席忠于毛主席的红色卫士、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工农兵学干且顶着逆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在后毛时代先后觉醒的中青年朋友、在国际共运陷入低潮时期仍然真心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社会舆论场上一个重要的红色阵地。并且,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一批一批的红色战友,开辟了新的战线,发展了新的阵地,创建了数家新网站和一批自媒体账户,丰富和开拓了红色阵营,为21世纪中国红色大潮的发展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近几年来,时局维艰。大疫影响,尽人皆知。妖魔鬼怪,暗中作祟。如今,我们迫不得已向大家提出不情之请。因为网站处境十分艰难,经费缺口压力很大,现向广大热心红友进行募捐,恳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以期能够缓解压力,度过艰难时期。

  有人劝我们放弃阵地,不要再办下去了,我们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再难,也要坚守!我们的信念来自于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来自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上甘岭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可以因战斗而牺牲,但是绝不可以因困难而放弃。

  当年捍卫国有资产抵制私有化的通钢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吴敬堂师傅和革命前辈邓力群、魏巍、马宾、张全景、卫建林、李际均、李成瑞、林伯野、陶鲁笳、秦仲达、杨德明、武光、孙永仁、刘实、韩西雅、李新中及人民知识分子吴易风、周新城、钱昌明、艾跃进、曹征路……他们留下的遗愿和嘱托,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宣传捍卫毛泽东思想,继续革命,永不投降。

  我们珍惜每一分力量,信任和支援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坚持前行,尽力做出新的贡献。

  接收捐款的账户:

  (1)网站微信号:wyzxwk101;

  (2)网站站长范景刚微信号:F.(也可以直接用手机号搜索)

  (3)支付宝账号:

  (4)中国工商银行卡(帐)号:6215 5902 0001 1314 820.(户主姓名:范二军)

  每笔捐款都请留言备注捐款人姓名和联系电话,以便我们在可能的时候联系回馈。

  感谢大家一路走来所给以的热爱、信任和支持!

  网站(haizi.name)

  站长:范景刚()

  2023年2月27日星期一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