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 中文名
- 酸葡萄效应
- 目 的
- 为了解除内心不安
- 措 施
- 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
- 出 自
- 《伊索寓言》
目录
- 1 效应简介
- 2 人物心理
- 3 效应对比
- ▪ 酸葡萄效应
- ▪ 甜柠檬效应
- ▪ 双效应作用
- ▪ 效应的效果
- 4 精神胜利
- 5 现代生活
- 6 心理点评
效应简介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
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
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人物心理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寻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可叹了。
效应对比
酸葡萄效应
《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在学校教育管理也存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的合理运用。
甜柠檬效应
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缓解心理压力。
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1] 。
应该肯定,合理化作用具有明显的积极教育引导意义。作为一种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形式,无论是其中的“酸葡萄”效应还是“甜柠檬”机制,当学生尤其是好胜心过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适当地应用,能减轻心理压力。
我班的小伟同学患有肾炎,一直在接受治疗。可他却争强好胜,每次学校、班级的活动,他都踊跃参加,获得许多奖项。连着两次考试不理想,就认为自己不行了。于是,考试前焦虑,睡不着觉,考试时慌张,生怕考不好。结果,可想而知,成绩每况愈下。他妈妈为此很着急,孩子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样折腾下去,后果会很严重。为此,希望我能帮助小伟,从过度焦虑中走出来。我及时跟小伟进行沟通,首先,祝贺他在期初的金钥匙选拔中脱颖而出,领先众多的同学,那些考试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却不如他。又跟他说,养好身体,练好心理素质是最关键的,别太看重考试的分数。在我的几次劝慰后,小伟的脸上又洋溢着微笑,摆脱了考试焦虑症。
当学生过分沉浸在由于困难或目标未竞而导致的心理不安、紧张乃至消沉的负面情绪中,教师可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帮助他们摆脱由过度的焦虑带来的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利于及时调整心态、确立下一阶段的前进目标并为之努力。
双效应作用
抑制“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激励奋进向上
作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必须看到,在很多情况下,“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消极意义也是显然的。为学生自身所受挫折找寻借口,学生明知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能正面、理性的面对,这在最终结果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容易蜕化学生的奋进意识和正面看待事物的习惯,逐步在师长和学生之间失掉信任,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善用“合理化作用”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
我们班级的男同学大多乐观开朗,平时,经常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为失败行为采取“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进而,有些同学便缺乏进取心。在挫折面前,有的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责怪别人,有的还无中生有替自己开脱。比如,一周常规流动红旗评比,经常花落他家。有的男同学没有在自身找原因,竟然还说,领导包庇某班、某班贿赂领导……这无疑是不良风气,让它滋生,必然不利于班级的发展。这是过分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的结果。
要抑制这种心理的发展,首先,必须让学生合理认识自己。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优势大于弱势的个体,以此来保证自己应有的竞争力,但缺陷和弱势也是人人皆有、不可回避的,如果一味强调自身的积极价值而回避客观存在的不足,根本不会取得长足意义上的进步。我们班级男生较乐观,在挫折面前不自卑,但也确实存在懒散,喜欢说笑,有时不顾场合,缺乏自控能力等缺点。在晨会、班会课上,通过讨论,男生们认识到自我缺陷和弱势,表示会有的放矢地去克服。
效应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活动的引导中,让学生能够全面、合理认识自我是首要问题。“睁眼看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容易,但“静心看自己的世界”却是不易做到的。“只缘身在此山中”遮蔽常常让人迷失甚至麻醉了自我,要避免这种自欺欺人的意识不断蔓延,就必须使学生勇于、善于“走出此山中”,能够时常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追问”的品质,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实现个体意义上的自我认知升华。
精神胜利
自从鲁迅先生发表了《阿Q正传》,中国的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精神胜利法。在我所听过的有关鲁迅和《阿Q正传》的讲座中,几乎都要提到“精神胜利法”,而且大都是从贬义来诠释它。鲁迅博物馆的原副馆长陈漱渝研究员就讲过,鲁迅塑造阿Q这个人物,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批判国人中那些“以丑骄人”——以显示自己的丑陋为本钱来显摆自己——的劣根性。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代,我倒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歪批阿Q”,所以,我就把“精神胜利法”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变成了“酸葡萄效应”。后来当面请教了陈漱瑜教授,他说,把它转意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也未尝不可,但那绝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现代生活
酸葡萄效应现象很是普遍,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发现在学校的好多人也是这样的,例如:同学考试得了高分或是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的话,而你却不能你就会有这种酸葡萄效应.或许你说这是嫉妒,其实我感觉这个本来就有一嫉妒心在里面!我还是觉得不必要有这种心理的,因为老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还不可兼得呢!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你大可不必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对自己的不足,有时拿自己的优势不对他人的不足也是可以的,这并不是对他人的轻视而是对自己的肯定,给自己一个无须轻羡别人的理由!"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不要一味的去比对别人,比对别人有什么意义呢,要记住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永远都不会变成他人的!
心理点评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凭心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2]
- 参考资料
-
- 1. 心理防卫机制(PDM)的表征
- 2. 心理点评 .职业培训教育网[引用日期2013-01-05]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