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玛格丽特·米德

维基百科:玛格丽特·米德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年12月16日-1978年11月15日),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的重要的学者。1978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生平

米德诞生在一个费城的中产家庭,是家中长女。她的父亲爱德华·舍伍德·米德(Edward Sherwood Mead)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母亲艾米丽·米德(Emily Mead,娘家姓Fogg)则是一名社会学家。她虽然出生于费城,但是是在费城附近的多伊尔斯敦长大的[2][3]。1919年她进入德葩大学,一年后转到巴纳德学院。[4]

1923年自巴纳德学院毕业后,1924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于鲁思·本尼迪克特和法兰兹‧鲍亚士的指导下攻读硕士。1925年前往萨摩亚群岛进行田野调查[5]。1926年到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做助理馆长[6]。192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7]

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于1928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

由于米德的女性身份,不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很大限制。1983年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德里克·弗里曼(Derek Freeman)出版《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Margaret Mead and Samoa: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n Anthropological Myth),指出《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米德对于萨摩亚人生活的田园诗般的描写是一个误导,甚至是谎话。”[8]米德研究萨摩亚人并出版该书的时候并不懂萨摩亚语,她在研究时也不和当地人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当地的一个美国家庭中。弗里曼指出:米德的的结论主要源于一个翻译者转述几个萨摩亚少女的话,而这些少女很可能是在开玩笑,并没有描述事实。米德也没有查验当地高企的谋杀和强奸等犯罪率的数据,就营造了萨摩亚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9]

后来米德再以《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年)一书,对西方社会中的“性别”议题投下炸弹,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女权运动者。她描述的原始部落都在新几内亚,米德以这书奠定性别的文化决定论。

1972年的玛格丽特·米德

在米德的笔下,阿拉佩什(Arapesh)是个“阴性”社会,理想的人恰恰符合西方社会对于理想女性的想像,“阿拉佩什男子并没有养成对女子颐指气使的习惯,也没有要求女子对他们唯命是从。在他们的观念中,男女之间不存在天赋的差异。……理想中的男子应该具有和蔼可亲、慈爱友善的秉性。而蒙杜古马(Mundugumor)人却走向另一极端……无论男女,文化强调他们都应具备一种勇猛刚强的性格特征(宛如我们所说的男子气),以至完全摒弃了那种温柔的特征(即我们通常认为女子天赋的秉性)。”

家庭

米德在学生时代已经与卢瑟·克里斯曼(Luther Cressman)结了婚,1926年认识心理学家里欧·福群(Leo Fortune)后不久,便与克里斯曼分手,1928年10月正式与里欧在新西兰结婚,但二人在1935年7月亦告离婚,1936年米德与第三任丈夫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在新加坡结婚,并于1939年12月诞下女儿凯瑟琳,1950年离婚[10]

主要研究/著作年表

  • 1928年--《萨摩亚的成年》
  • 1931年--《新几内亚人的成长》
  • 1932年--《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n Indian tribe》(一个印地安部落的文化变迁)
  • 1935年--《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 1937年--《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primitive peoples》(原始社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 1942年--《巴里岛人的特质》(与贝特森合著)
  • 1942年--《And keep your powder dry :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America》(一位人类学家观察美国:)
  • 1949年--《Male and female : a study of the sexes in a changing world》(两性之间:变迁世界中的性研究)
  • 1964年--《Continuities in cultural evolution》(文化革命中的延续性)
  • 1965年--《Family》(家)
  • 1969年--《An inquiry into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stability in Polynesia》(波里尼西亚文化不稳定的疑义)
  • 1970年--《Culture and commitment》(文化与承诺)
  • 1972年--《Blackberry Winter:My Earlier Years》(自传—黑梅果之冬:我的早年岁月)
  • 1975年--《World enough : rethinking the future》(未来的重思)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