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心理学家: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搜索一下,发现同样标题的文章不少,有的标题相同但内容不一样,比如《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上面两篇文章是随机看到的。未必认同他们的观点,但从文章中或许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到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从文章看,老师和家长“还没跟上”的地方还不少。无论多少,作者们都用同样的标题,或许可以说明他们对这个标题是认可的,他们的总体判断也都是老师和家长“还没跟上”,家庭和学校都出了问题。
耳闻目睹了不少这样的事情,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都出了问题。总希望这些都是个别现象,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些确实普遍存在。不禁感叹,本应美好的地方怎么会变成是现在这个样子?
听说,到了高中阶段,师生关系都已经普遍不好了,学生在背后说老师就普遍指名道姓了,就普遍带上家长和老师经常带的口头禅了……
再加上,家庭和学校把孩子的头发弄少了,眼睛弄坏了,智商弄低了,常识弄没了,学习成绩弄假了,总而言之身体搞坏了,品德搞坏了,学习搞坏了,孩子们能不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吗?
这是私心和公心纠缠不清、思维混乱的结果,是一种因果报应。如果干了还没有因果报应,哪里还有天理可言啊?
记得,高一开家长会时,老师就曾说过,上高中后,学校会先替家长“管两年”孩子,等到了高三,家长也应该亲自管管孩子了吧。“管两年”是指“管两年”住校的孩子。现在的高中生,奇怪,大都住校。不住校的一个班上没有几个。住校,导致上初中时,不少家长和孩子就没有共同语言了,无话可说了。没有了共同语言,无话可说了,怎么管教孩子?这是常识啊。既然是常识为什么学校和家长还“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在初中,在高中,甚至在小学,在幼儿园,就开始住校、住园了。
家长也会找各种借口让学校替家长管孩子;学校也为了利益诱导家长让孩子住校。一些本属于家长应该管的事情,学校明知管不好也“管”。家长本想通过让学校管孩子省去一些麻烦,结果,不仅什么麻烦也没有省掉,反倒带来了更多更大的麻烦。在住校这个问题上,学校和家长为了共同私利和私心而走到一起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事情上面,如果连家长和老师都变得自私自利了,孩子们还能够学好吗?
照顾幼小的孩子不容易,搞不好,孩子会经常生病。等孩子长大一些了没有了小时候的那些病了,不少家长认为可以放手一下,轻松一下了,可是,没有想到,孩子却患上了更加严重的其他疾病。更大的新困难是,孩子长大了,也更多更深入地融进了“人世间”。疾病的问题不好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或许,更不好解决。面对这些,不少家长却真的“还没跟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一个表现就是“毁人不倦”。“毁人不倦”的原因就是老师和家长真的“还没跟上”。
现如今,“谁管孩子谁吃亏;谁不管孩子谁沾光”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事情普遍了,老实人和善良人吃亏了,社会就坏掉了。
也是在高中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曾经说,有不愿意管孩子的家长对她讲,大人有大人的事情要忙,就不该管孩子的事情。
乱了,彻底乱了。不想管孩子,为什么当初要生孩子呢?说当初没有管住自己而生了孩子恐怕不是像样子的借口。当时没管住自己,现在有了孩子还不应该好好管管自己?你家长都管不好自己,孩子也是人而且是你教育出来的,你家长还想让孩子能管好他们自己?
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实现“世界大同”之前,“家庭问题”和“学校问题”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
“物质极大丰富”了,“大同世界”才能到来。即便是尚没有“物质极大丰富”,在其他方面,也未必一定要这么差吧。可现在却是,物质越丰富,很多方面,比如道德方面,反倒是越差了。现在已经到不得不重新认识到底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了。否则,在家庭和学校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好。
学习的好坏被用成绩给量化了;经济的好坏被用GDP给量化了;专业水平的高低被用职称给量化了……。很多很多东西都可以被量化,“物质极大丰富”,应该属于经济范畴吧,为什么不可以也被量化一下?据说,现在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也应该被量化一下,以便于判断什么是“初级阶段”,现在倒底是已经过了“初级阶段”,还是连“初级阶段”都没有达到?不量化一下,搞不好,“初级阶段”会被“一不小心”延长了。早离开了“初级阶段”或许不好,晚离开了“初级阶段”更不好。已经过了“初级阶段”还不离开就坏了。
家庭和学校都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个社会问题了。社会问题还得用解决社会问题办法解决。既然问题出现在了“初级阶段”,如果可以跨越“初级阶段”,那就得赶快想办法尽快跨越如此糟糕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