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心理学家: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教育始终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难题,若教育搞不好,整个民族的未来都会堪忧,所以在教育问题上切不可大意。

但我们当前的教育却面临着棘手的困境,社会环境变化巨大,不管家长愿不愿意孩子都会被周围的世界影响,价值观、成熟度、见识度相比较上一代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父母老师等教育者则都是年纪较大思想比较保守的人群,他们的思维和外部世界呈现出来的思维不一样,不一样就会产生冲突,而冲突会导致痛苦,可这个痛苦的承担者很不幸,是我们的孩子。

现代家长和孩子的矛盾之所以如此多且剧烈,是因为很多家长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成长成自己想象的那样,但却没有为此付出正确的精力,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兵法上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教育也一样。你只有明白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因材施教给予正确的教育,如果一味地强行灌输自己的理念,只会适得其反。

想要跟上孩子的变化,父母就有必要知道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

由于计划生育以及养育孩子的成本压力,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这些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虚无感,虽然他们身边有父母老师同学,但现在的父母老师只要一和孩子交流,十句有八句离不开学习。同学之间又因为竞争、紧张的学习而没有时间形成亲密的关系。

但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他都一定会有情感需求。

婴幼儿时期我们需要父母无时无刻的陪伴,青少年时期逐渐渴望同龄人的理解,成年以后渴望伴侣的理解,任何一个阶段人的内心渴求,如果没有被满足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这些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清晰明了的认知去调节这种心理变化,导致他们对抗孤独感的时候,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厌学、网瘾等。

孤独感催生思考力,但这个时候孩子心智都不算成熟,他们就会开始想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同时,长时间严格的管制和学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意义感。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和家长的聊天变得不再坦率,因为他会觉得没意思,你又不懂他。其实抚育者面对这种情况不用太着急,真诚且坚定的告诉你们爱他比什么都强。

当下的孩子学习压力确实比较重,孩子普遍比较焦虑。

一个同事家的女儿,刚上高二还没到高三,就已经被焦虑充斥,并开始掉头发。

其实孩子的精力相对来说是很旺盛的,他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那么容易疲惫,长时间的学习也能够承受。相比较于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带给他们的负担更重。

教育原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近些年内卷化的太厉害,学业压力甚至已经下沉到了幼儿园。现在幼儿园升小学都开始上补习班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教育远没有这么白热化。大家之所以这么焦虑是因为内心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本身并没有这种心理,孩子的焦虑是通过父母习得的。

孩子在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前,其实非常看重父母的情绪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时刻处在焦虑中,那孩子必定会疲惫不堪。

过度焦虑、疲惫就很容易犯错,导致父母和孩子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当下的问题,无法长远规划。

就像有的家长,孩子如果考得好就很开心,并给予孩子爱和奖励;如果考得不好,则给予冷漠和惩罚,这种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可实际上一次考试真的不能证明什么,孩子也并没有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而失去整个生命的价值。

大环境使然当下的孩子都很注重话语权,且现在整个环境都提倡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大部分家长老师依旧停留在过去的大家长制,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权威被挑战的时候,会不由分说的去压制。有压迫就有反抗,有的孩子会直接跟你杠,而有的则会有很隐晦的方式反击,比如故意考不好、惹家长或者老师生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被尊重,很多家长老师在孩子犯错以后,会不分场合地斥责,实际上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前段时间14岁少年因被母亲当着全校打巴掌而跳楼身亡就是血的教训。

很多家长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强烈地渴望着话语权、隐私权、被尊重。以前整个环境都比较压抑,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虽然心里不忿但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

但是现在一些家长已经醒悟过来了,他们会重视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足够的隐私权、受尊重权,确保他们的人格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对于很多没有得到这些的孩子来说,必然会形成极大的刺激,导致他们过早的叹命运不公。

总体来说,当今的家长大部分都对教育很重要,有着相当不错的意识,但是现在他们只知道结论,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达成这样的目的,于是人云亦云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为了能在学业上占据优势,变态的压缩孩子的情感、思想需求。

所以我们现在每个家庭的教育问题本质上是思维的问题,软件不行,硬件再强也是白搭。

想要得到就要付出,树不修不成木,人不修不成才,希望广大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体力活,要动脑子。

- The End -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Penelope Lockwood. 2006. “‘Someone Like Me Can Be Successful’: Do College Students Need Same-Gender Role Model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36-46.

[2]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