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高考变成了一门生意,而这门生意会越来越差,应该改革了!

当今的高考变成了一门生意,而这门生意会越来越差,应该改革了!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 什么是“生意”

  “生意”一词起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尤文一的人跟蔡伦学造纸,学成之后开了个造纸的作坊,纸张质量很好,可由于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销售不出去,茶饭不思的尤文一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人死了,亲友、邻居都来帮忙料理后事,尤文一的妻子边哭边说,“家里条件不好,没什么陪葬的,就把仓库里囤积的那么多纸烧给他,作为陪葬品吧”。

  可纸烧到第三天,尤文一突然坐了起来,叫嚷着说,“快烧纸,快烧纸”,邻居们看到以后,都以为诈尸了,吓得魂飞魄散。尤文一解释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过来了,是你们给我烧的纸,到阴曹地府变成了钱,阎王爷收了我的钱后,就把我放回来了。”

  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当地有个特别有钱的员外不相信,说:“我家用金银陪葬,比纸可贵重千万倍,为何我的先人不能复活呢”,尤文一说:“老员外,金银是人间使用的,绝对不能带到阴曹地府;如果员外还是不信,可以打开祖坟看看”,员外于是派人打开祖坟,陪葬的金银果然都还在!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尤文一的纸从此供不应求。其实,尤文一并没有“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卖纸而使出的一个计策。从此,中国人给死者烧纸的风俗就流行了起来。而这个“起死回生的好主意”就简称“生意”,从此做买卖,都称为“做生意”了。

  二 当今的高考也变成了一门生意

  装死不是一般人乐意去做的,但是为了生计,尤文一却演了一回。而十几年寒窗苦读,三天的高考煎熬,也不是一般人乐意去做的,但是为了生计、前途,中国每年都在轰轰烈烈地上演。

  当今的高考无疑变成了一门生意,对父母来说,近二十年的养育,出钱出米供子女读书,无非就是希望通过高考,让子女能考入大学,进了大学,才有机会找份有面子、有里子的好工作,公务员考试不是就要求本科、硕士、博士吗?好的企业不是要求211名校吗?而子女好了,父母也跟着有尊严,而且晚年生活也就有了物质保障。

  而对于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说,没有高考这个公开的擂台,怎么显示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突出教师的能力呢? 而有了高考的升学率,就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名气,有了名气,就有了生源和财源,学校和老师的生意就会越好,连学校周边的第三产业都会带动起来。

  这方面的典型莫过于被全中国誉为“超级中学”、“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截止到2014年,每年高考人数13000人左右,其中8000多人是慕名而来的复读生,全校已连续4年本科上线率超80%。这不是靠高考这个平台成名的吗?

  而2017年复读先交4万,无疑会给毛坦厂中学带来滚滚财源,以及给教师带来优厚的待遇,而该校近万名家长陪读,则直接带来了租房、餐饮、商场超市、房产开发的“陪读经济”,“高考”无疑成为了这个大别山区小镇的支柱产业。

  高考作为指挥棒,无疑也带来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流水线效应。高考成就了高中名校,高中名校就可以通过中考确定初中名校,初中名校再确定小学名校,有名就有利,当然是好生意。

  同时,还带来了遍及全国的高考经济,,校内的教辅、补课、仿真试题、模拟练习,校外的健脑补药、高考房、名师咨询会、高考保姆、高考套餐、高考的士、考生纯氧、谢师宴,甚至还有“高考作弊”的高科技产品,算起来,每年1000万考生,几百个亿的高考GDP肯定是为国家创造了的。

  因此,从家长、学校、教师、政府来看,高考无疑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三 可高考这门生意只会越来越差

  高考不是教育的终点,只是大学的门槛,而大学毕业后,能拿到工资,才算是生意做成了。读了20年书,父母养育了20多年,可是能回本、赚钱的胜算有多少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我们以2016年的情况为例,大学毕业生人数为800万,考研报名人数177万,录取人数为50万,现在读研是要交学费的,说明了就业不乐观。报考公务员人数约200万,录取人数是27817,录取比为72:1,杯水车薪,竞争激烈,而且还有很多往届毕业生来抢。国家企事业单位招收估计为120万(根据2014年陕西省毕业生16%的国企就业率估计),师范类毕业生70万(就业率非常高),最终剩下550万(约70%),当然只能寄希望于民企。

  在民企中,象华为这样的每年招收1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大户很少很少,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技工,而不是大学生,在民企就业,第一,不重视大学学历,第二,不需要那么多大学学历,这样一来,且不说当今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大不如前,就算你拿个货真价实的大学文凭,也不一定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而到底有多少应届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呢?在各个大学自报的普遍90%以上就业率的光鲜外表下,我们看到了网络上“高校就业率造假”、“被就业暴露大学七宗罪”、“高校就业率造假十大办法”等猛料不断爆出,而“杭州在线”上标题为“中国有多少啃老族?日本现有450万啃老族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的文章,则足以让人想象出有多少大学生没就业了。

  而政府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却是一副“就业艰难”下无可奈何的猛药呢,啃老族还只是要父母负责吃喝拉撒,而创业族则还需要父母掏钱给儿女去创业呢!在中国创业成功率不到3%的国情之下,多少老江湖都破产了,而刚出校门、对社会一无所知的应届毕业生能去创业吗?这不是拿父母的积蓄打水漂吗?

  就业艰难,创业无望,投资周期长,回报风险大,大学学历贬值,高考这门生意只怕是会越来越差的了!

  四 拿当今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比比

  中国古代社会由“士、农、工、商”四民组成,农民基本上不用读书,工人也不用读书,跟个师傅就行(就是现代技工也只要小学数学加初中几何就行),商人吗,会算数就行,根本不要读什么商学院,关键是读好社会这所大学。因此在古代,只有“士”才需要读书的。

  自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就是从读书人中选拔文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廷于是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机会,只要你有恒心,考到八十岁也可以,而如果考上了,则基本上有官做。因此古代读书,则是针对性很强,不存在读了没用的情况,“士”创造精神文明,“农工”创造物质文明,“商”流通物质文明,各司其职,几千年文明就是这么过来的。

  而现在的教育,走出“愚民”社会是对的,普及基本的教育当然是好的,可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象激素一样把人心催大,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一切,“士农工商”的稳定结构就打乱了。

  每个人都想成为“人上人”,于是没人想种田了,工厂里的技工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了,剩女也出现了,明明不是读书的料,也要复读再复读,考个好大学,考完大学还要读个研究生,于是文凭大热,学历节节攀高,博士硕士满天飞。

  学历高了,当然地位也要高啊!于是要么做官,要么做大老板,于是万里挑一的公务员岗位出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也出现了,整个民族做实事的少了,社会道德就堕落了。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官,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大老板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现在的高考金榜题名,导致每个人把读书作为一门改变命运的生意,少数成功者高高在上,大多数失败者怨气横行,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难以实现。

  五 拿当今高考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比比

  除了八字里有文昌的人,谁天生喜欢读书呢?于是古代皇帝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口号,来激励天下人读书,再用科举制度从读书人种选拔文官来治国。

  又是黄金屋,又是颜如玉,这种“货色”激励下的读书能出真正的圣贤君子吗?很难!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么多的状元,很少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而很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人,连秀才都不是。(不过有人统计,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届状元也是如此)

  毛 以伟人的眼光看透了这一切,他说:“历来状元就很少有真正好学问的,皇帝也是,六朝的梁武帝,能文能武,能说会写,最后困死台城。宋徽宗能诗会画,字写得很好,做了俘虏。而刘邦是个草包,也没有什么文化,能打天下坐江山,明太祖朱元璋,一字不识,是个文盲,皇帝做得最好,我看书要读,读多了,害死人。”

  于是毛 一反几千年来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提出了教育革命,并在文革期间废除了高考,搞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贫下中农有什么好学的呢?我们当今的人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 就曾是当年的知青,他怎么评价的?

  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可见,这种教育革命对EQ的锻炼还是比较成功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专注于知识的传授,沉没在题海之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脱离农村,脱离工厂,脱离实际。

  而高考的作用,只是把一个个会考试、会做题的人选拔了出来,至于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实践能力,既然考不出来,当然也不是教育所关注的了,于是一大批高IQ、眼光狭窄、自私自利的人培养了出来,这样的教育成果,不是奸商就是贪官,教育成就则远远落后于上山下乡了。

  六 民族要有活力,必须改革高考。

  高考的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进大学,而何谓大学,大人之学也。何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是能做君做师的圣贤,是毛泽东这样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的通才。

  胡媛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大学当然是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才是啊。而我们现在同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最多培养出专家(有的只是砖家),专家治国,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局限,而没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眼界。

  而农业、工业、商业人才的培养,则根本不需要去搞这种华而不实的高考,也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大学,根据个人兴趣、天赋,抓好职业教育就行,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考那么多证有什么用?最重要的是进农村、进工厂企业、进市场去实践,实践后再通过理论提升,成为专家。现在的大学生进企业,还需要企业花人力物力去搞上岗培训,学成之后,很多就跳槽了,可谓无德无才,这样的大学教育还有必要吗?

  可以看出,现在的高考把古代科举制度的缺点都继承了,而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育、书院教育,毛泽东的教育革命,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则没有吸收进来,而因为就业不理想,于是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差的生意,成为了皇帝的新装,这当然是由于这种高考思维落后于时代所造成的。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民族要有活力,则既要培养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要培养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而当前的高考,则对两个文明的益处和贡献都不大,因此,可以融汇古今中外的教育智慧,对高考进行改革,对整个教育进行改革!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