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起跑线”
三个字,你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父母?孩子?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用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父母身上,都不会错。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出身一般或是贫寒家庭中的孩子,只能通过“高考”或者说是“教育”走出一条路。
“起跑线”三个字本身就自带讽刺的意味,讽刺现实和教育。
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起跑的位置就比别人的孩子高一等;
没钱人家的孩子,就必须的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而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就是印度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
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在未来的人生当中有更好的选择的权利,走上人生巅峰。从而,想尽办法让女儿能够进入名校就读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位对孩子"百般呵护"、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的母亲,拉着丈夫考察各种名校,为即将上学的女儿物色未来就读的学校。
然而,好的学校并不是想进就能进去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读的起,它们都有一定的名额和条件的限制。这也是影片故事的起因。
母亲在为女儿选好学校之后,买了“学区房”搬进了高档小区,让孩子开始繁重的学前教育。
并做出了一些列的努力——努力的装作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努力的融入他们的圈子,结果却遭到富人们的嘲笑。
可是挤破头皮的他们,得到的是什么结果呢?
在排行第一的名校的通告栏里,他们没有找到自己女儿的名字。甚至连其他四所名校的名额也没有争取到。
着急且走投无路的拉吉夫妇,只能去询问“他人”,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学校不想录取门市老板的孩子。
可是这样的打击就能让他们止步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反而使拉吉夫妇越发的想让孩子进入这所排行第一的名校就读。可是接下来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困难中,让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去骗取学校发放的招生指标。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贫民窟”结识了善良的希亚姆一家人。并在他们一家人的帮助下拿到了排行第一的名校的就读资格。可是,希亚姆的儿子却意外落选。
故事一波三折,因为拉吉夫妇的骗取,使希亚姆的儿子失去了这所学校的就读资格。在被希亚姆发现的那一刻,他决定去揭露这种骗子的行为。可是到了学校,希亚姆看见了他们乖巧懂事的女儿,因为善良,他放弃了去揭露拉吉夫妇的行为。
接下来,因为拉吉被希亚姆的善良感动,也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内疚,他们决定去帮希亚姆的儿子拿到这所学校的就读资格,用自己的行为去弥补这个过错。
可是在跟校长争取的时候,他发现校长其实只是一个生意人,注重的只是她手上的生意如何,并不在意孩子的教育如何、未来又如何。
于是,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中,拉吉把公立学校的学生带上了这所排名第一的名校的舞台,让孩子们在这些家长的目光下展现自身的天赋。台下的这些父母也因为他们的表演而鼓掌雷动,可是……在得知这些孩子只是公立学校学生的时候,台下变得鸦雀无声。
看到这些父母的表现,也因为校长的那段话,拉吉在这一刻醒悟过来,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不再去为希亚姆的儿子争取名额,也决定让自己的女儿放弃在这所“名校”就读。并在台上说出了一段直白的、所有人都不敢说出来的话——校长不再是校长,而是一个生意人。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成了一门生意。
当拉吉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原以为台下的父母会为此掌声雷动。事实上,就算有一些父母对这段话产生认可,想为他鼓掌,最终也因为身边爱人的制止而选择沉默、选择接受它。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妻子站起来为拉吉的勇气鼓掌。多么讽刺的一幕……
电影《起跑线》大胆犀利的反应了印度的教育,也讽刺了这个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充满问题的教育体制内,也可以看出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固化的阶级、贫富隔离、学校的胡乱收费……
其实,这部影片讲的何尝不是我们的教育问题。学校的商业化操作模式,只重视自身利益的教育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等等。
其实,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当中,压力越来越大的不只有身在不同岗位的人,在学校中的孩子也有压力——父母的期望、厚重的课本、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这些都在压迫着他们,让他们步履维艰。最终,在他们稚嫩的肩膀承受不住的时候,选择极端的方式。
学校,不是父母的竞技场,也没有谁谁谁家的孩子。
学校,对待孩子、对待教育,本该一视同仁。
学校,本该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的乐土。
可是,所有的一切都变味的太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