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是文人分内的事情,自然没有声张的必要。但是如今由于各种原因,文人不读书也是常事。正如失地农民不能种地,下岗工人无法做工一样。因此我觉得对读书一事还有啰嗦的必要。
从职业来讲,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要读书。遗憾的是,教师无暇读书。这确实是很悲哀的。今天的老师似乎是“高考培训师”了。教师不读书,对学生的危害是极大的,那叫误人子弟。
语文老师,读什么书的问题,我已经在其他文章多次谈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其中于漪、李镇西等人论述的语文教育书籍,苏赫姆林斯基、朱永新、肖川等教育理论,这些书籍必须要读。也有一些所谓的教育家,是冒充的,我们要学会辨别。
对,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能不读。
人文书籍,包括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理论和文学名著,必须要读。其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梁启超《韵文里的情感》、冯友兰的《中国思想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百读不厌。
现在出版的书籍中,金冲及、金一南、王博、葛兆光、范曾、王富仁、叶嘉莹、钱理群等书籍,是要读的,有深度。
百家讲坛中的鲍鹏山是一个厚道人。他不哗众取宠,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但有的文人不行,有忽悠的成分。有不少文人,第一部书籍值得看,后来的书籍就没有多少价值了。所以选书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有的书籍是短期策划而成的,最好不要买。买书,不要看人家介绍,要自己鉴别。推荐语,那是广告。可以选取一个章节,认真读一下。选书,看看有没有独到见解,逻辑是否清晰,语言是否诚实,有的书籍讲的内容,连他自己都没有搞懂,你读过能有什么收获?真正有益的书,应该是深入浅出的。
我们知道,“板凳要做十年冷”。现在文人也可怜,靠出书来发财。书出得快,价值既然也就没有。
有几类书籍,价值不大,如励志类、健康类、修养类书籍,那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加工出来的。关于国学的书籍,现在也比较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慎重选择。前一段时间,我就看到一本国学解读,书名就不说了,除了关于鬼谷子一章还有价值以外,其他都比较肤浅。我就把有关鬼谷子一章,认真看过记下来。
真正要掌握一些传统文化,还是读原著。解读的书籍,一定要看什么人写的。辞书价值比较高,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古文鉴赏等辞典就很值得收藏,反复阅读。
书,既然是多读为好。涉及范围也可以杂一点,能够丰富自己。但重要的是要精读一些书籍。而精读,不是一字一句的死抠,而是需要我们思考得深刻一点。我们可以联系现实与人生,联系作者写作背景;注意书中的内在逻辑,书中的观点及其依据,有没有个人的偏见、成见。也有些作者,喜欢借助于洋人的话,或权威人士的观点,给自己装点门面,拉大旗作虎皮,我们要清楚。
读书做笔记,是很值得讲究的。也可以写成文章,不一定像论文那样,不拘形式。
现在手机占用我们不少时间。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为一些不重要的文章,来浪费自己的时间。我们可以把手机当成学习的工具,如微信上的公众号,有的就不错,比如值得语文老师看的“京师书院BigData”“镇西茶馆”“王开东”“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等,教育理论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国生命教育网”等,还有“红楼梦赏析”“重读鲁迅”等,也很好。
读书是很快乐的事情,也是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