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应试教育

维基百科:应试教育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应试教育又称凯洛夫教育学,由苏联教育家伊万·凯洛夫根据十月革命后至1930年代教学经验的基础而形成的课堂教学的一整套模式和规范。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背诵、解题与考试成绩的教育制度,其课程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为标准化考试做好准备。

方式

通常的应试教育方法是给出考试范围的具体信息,然后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测试,通常这些是对死记硬背的程序而不是对理解力或逻辑思维的测试。应试教育也经常用于基于技能的学习,如打字和运动,在这些情况下应试教学是主要做法

批评

根据提出坎贝尔定律的社会学家兼心理学家唐纳·坎贝尔的说法,“在使用以一般竞争力为导向的正常教学方法的状况下,考试可以是一个学习成效的有用指标;但是当考试分数变成教学的目标时,它就失去作为教育状况有用指标的价值,同时也会导致学校教育受到不当的扭曲。”应试教育的反对者认为,它迫使教师将课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提高学生在规定考试中的表现。这会导致对过度重复简单、孤立的技能的病态关注,并限制教师培养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整体理解的能力,反而消耗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师的教学精力。

这种做法被证明会降低标准化考试的有效性,并可能造成对学生成绩的错误描述。布鲁克大学副教授 Louis Volante 博士认为由于许多原因,考试成绩不一定是学生能力的公平指标,一些通过家庭作业或学习掌握课堂材料的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应试技巧而无法在考试环境中取得成功。加州大学教育研究研究生院名誉教授 W. James Popham 也表示,标准化考试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应试教育可能会歪曲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例如为了完成阅读测试而学习词汇的学生即使词汇量狭窄也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在数学中只练习类似测试的问题的学生通常无法正确回答以不同方式评估相同技能或概念的问题[8]。批评者认为以考试为中心死记硬背的同时排除了创造性技能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对于道德、审美、生活技能以及根据学生的抱负来说创造力对成功更为重要,但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教科书概念以备考上,以标准化考试为中心的教育系统并没有真正教育学生,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满足未来生活需求的能力[9]

中国在50年代引入应试教育,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而文化大革命时期则遭受抵制,它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教育学而大受批判,如电影《决裂》则体现“阶级斗争”观下应试教育“对人民的毒害”。

伦理

1989年一项关于应试教学的研究评估了实践的道德“连续性”,并确定了七个实践点,从最道德到最不道德:

  1. 关于考试目标的一般说明。
  2. 一般考试技巧指导。
  3. 对通常通过标准化考试衡量的目标的指导。
  4. 针对考试的具体题型的指导。
  5. 针对考试的具体题型的指导,并使用相同的格式。
  6. 使用之前的考试内容,或与考试的格式和内容相似的提前测试。
  7. 在考试之前或期间对考试具体内容的说明。

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道德界限落在第三点和第五点之间,第一点和第二点是道德的,第六点和第七点是不道德的。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