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资本就是资本,哪来的工本?

钟建民|资本就是资本,哪来的工本?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工本经营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以劳动者消费需要的不断满足为主导,作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一一生产资料则起着被动的、辅助的地位,因此,结果必然是人统治物,必然是共同富裕。

  我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两本论。“两本论”与“一本论”相对应:这里的本,是指资本和工本。资产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时,他用以谋取利益的本,叫做资本;劳动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时,他用以谋取利益的本,叫做工本。原则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因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

  这是我在上一篇文章阐述的基本观点。

  对此,有位朋友在交流时说道:

  “资本就是资本,哪来的工本,工本的定义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资本是资产所有者作为主体存在时,作为他谋取利益的经营性的资产,就是他的本,即资本。资产者以资为本,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那为什么现在在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又提出工本的观念呢?

  因为自十月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的形式。当劳动者成为生产主体时,那作为劳动者谋取利益的本就表现为工本。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所谓的产权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在劳动所有方面是有差别的。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不是表现在资产所有方面,而是表现为劳动所有方面。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按劳分配,正是为了反映劳动者劳动的个体所有的性质,正是反映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差别,并进行按劳分配。

  在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一个消除了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已经表现为劳动方面的利益要求,表现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利益要求。当一个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时,大家取得收入的凭借就是个人提供的劳动。因此,在这里,起核心作用的经济学范畴,已经不是资本或不能叫资本,而只能叫工本。

  现在我们观察人民公社条件下的生产队社员的生产状态:所谓生产队就是社员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土地和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生产模式。生产队模式,从生产资料方面来看,是集体所有,土地和生产资料归社员公共所有;生产队模式,从生产劳动方面来看,它又是个体所有制。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家庭)性,因而劳动者的劳动属于个人所有。

  作为生产队生产主体的社员,是具有身份两重性的:既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所有者。但是,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大家在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社员的利益要求表现在劳动所有方面,而不是资产所有方面。因此,生产队所采用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方式,即在社员参加生产劳动时,生产队采用工分来计量社员投入的劳动量,并在年终分配时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粮食和现金等消费价值或消费品的分配。因此,生产队本质上一种消费价值(消费品)生产方式。

  生产队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即社员联合起来,共同利用公共所有的土地与其它生产资料,通过自己投入劳动而获得粮食和现金,满足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要。在这里,社员谋取个人收益的本,是什么呢?那就是工本。工本是对应于主体劳动者的一个基本范畴。也就是劳动者在作为生产主体存在的条件下,他们谋取个人利益的凭借。资产者是以资为本,劳动者自然也只有以工为本。

  “工分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儿”为了工分,社员可以起早摸黑,可以在劳动过程中争先恐后;为了工分,社员可以辛勤劳作,不怕辛苦,把数量或质量做到极致;为了工分,社员可以与队干部争个脸红脖子粗。

  因为工分是生产队社员参与年终分配的系数。作为参加年终分配的系数,工分的意义在于它体现的是社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得到的工分能分到的粮食或现金是多是少,不在于你的工分绝对数量是多少,而在于你的工分在队里总工分的累计量中占有多少比例。你所占的工分比例越大,那分得的收入就越多,反过来也一样。假如生产队的总工分是3000工,而你的工分总数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五,那你在生产队用于个人分配价值总量中就能占有5%的份额;而如果你的工分所占的比例提升到8%,同样地你在这个收入分配价值总量中能占有的比例也会提升到8%。

  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在具体的劳动场景中,你是要抢着干的,因为某种作业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你少做了别人就做多了,因而别人的工分也会比你多,反过来也一样,你做多了别人就做少了,因而你的工分也就比别人多了,所以你必须要去争着干活,而不是被动地去挣工分。譬如,今天队里送1000公斤的公粮到粮管所,有10个人来做这个活,那你送了100公斤,那你的工分就占有10%,而别的人送了150公斤,那他的工分就会占有15%的比例,另外的一些人所占的比例就会低于10%的平均数。因为具体的农活数量都是有限的,因而社员在参加集体劳动时,都是需要去争着干的,工分制的魔力就在于它能够促使人们主动地、积极地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从而能比别人做出更多的农活。

  这就是在工分制条件下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公有制条件下形成的按劳分配经营机制。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工本。

  如果把某一时期某个社员个人的工分量除以同期生产队的工分总量,那么,我们就得到这个社员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这个社员工本的量化表现。它代表这个社员的劳动投入量在整个集体中的劳动投入量中所占有的份额,从而也是这个社员能够参与集体产品分配的依据。

  工分制是工本经营的经典形式。劳动者以工分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凭借个人工分累计量占有生产队的工分总量的比例行使管理权和分配权。在这一过程中,工分比就是量化的工本存在形式。

  在资本经营的生产方式中,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资产的投入、增殖、再投入、再增殖,如此不断循环;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主导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劳动力的价值则处于相对下降的过程中;相反,在工本经营的生产方式中,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劳动的投入、消费价值的形成、劳动的再投入和消费价值的再形成的不断循环,表现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主导经济活动的发展,而生产资料价值却处于预定不变的状态。

  资本经营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以资产的不断增殖为主导,而作为活劳动的人则处于被动的、辅助的地位;因此,必然地导致物统治人,导致两极分化,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从而会引发周期性的危机。

  工本经营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以劳动者消费需要的不断满足为主导,作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一一生产资料则起着被动的、辅助的地位;因此,必然是人统治物,必然是共同富裕,从而使人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人民公社时期,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特别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低,但是,为什么我国却出现了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呢?这是因为人民公社是一种工本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它是以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为中心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自十月革命之后,实质上进入了一个转变时期,即由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经济形态到工本雇佣资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这不仅仅是因为许多国家发生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新的生产模式;而且也是因为在本世纪前后,由于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所形成的知识经济的产生,自然地形成了“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结合方式的自然变化和社会革命的发展引起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揭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并不因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挫折而有所改变。随着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者在生产力中主次地位的不断演变,随着生产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个社会或早或迟都会转向工本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向劳权经济为主体的新形态。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秦星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