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历史上的累累“伤痕”?两大重伤、两句古语,鲜明的启示

如何认识历史上的累累“伤痕”?两大重伤、两句古语,鲜明的启示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违背国家和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国策、纲领、路线,造成的伤痛,那是“失在于制”,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反思和批判。反之,以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为中心的国策、纲领、路线,在谋划和实施过程中造成的伤痛,那是“失在于政”,需要就事论事地反思和批评,不可把问题简单推到国策层面。

  古往今来,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途中,到处是“伤痕”。

  就近一点看,中华民族有两大重伤。一个是“9·18事变”,1931年秋季,沈阳,近20万中国军队面对不足2万的日军,不抵抗,造成东北沦丧。另一个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中旬,国民党军的“南京保卫战”失败,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疯狂作恶,残杀30万平民及战俘。

微信图片_20221009142425.jpg

  这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烈伤痕。但是,性质完全不同。如何认识?柳宗元《封建论》中的两句对比,很有启示。

  原文: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白话翻译过来就是:

  周朝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横,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得好的国家少。诸侯的霸主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一大启示就是两句对比,“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启发就是,出问题了,有两大层面的原因,一是“制”,即国策层次的原因。如周朝的封建制,弱化了体现公义的中央权力,强化了诸侯私利的势力。导致的各种问题,背后是国策层次的原因。

  另一个是“政”,即国策层次没有错,但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方法,也就是战术和执行层面出问题了。如秦朝的郡县制,比起周朝的封建制更先进、公权力量更大、私人家族牟利的势力得到控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背后是治理层次的原因。

  回到“9·18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简单对比一下就知道,“9·18事变”之痛,背后是“不抵抗”的国策,是“失在于制,不在于政”。而“南京大屠杀”之痛,背后是南京保卫战的失败,是国民党军防卫策略和执行的失败,不是抗日国策有问题,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借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将“9·18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拿出来对比,我们对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累累伤痕,就不容易混为一谈了。在铭记历史、反思教训的时候,就不容易陷入一团乱麻了。

  记住,违背国家和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国策、纲领、路线,造成的伤痛,那是“失在于制”,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反思和批判。反之,以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为中心的国策、纲领、路线,在谋划和实施过程中造成的伤痛,那是“失在于政”,需要就事论事地反思和批评,不可把问题简单推到国策层面。

  当然,这都是浅显的道理,不高深。有的人经常拿共和国创业探索阶段的“伤痕”做文章,什么都上纲上线,不是装糊涂就是真糊涂。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