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尽头是所有制,所有制的方向是公有制

改革的尽头是所有制,所有制的方向是公有制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为什么要聊所有制的话题?是因为所有制问题不单单是所有制问题,它其实代表着一种历史和改革的方向。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形态下,生产方式总是避免不了走向集中、兼并和垄断,使得社会的财富和权力逐步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形成一个少数人剥削和压迫多数人的社会。

  一、

  昨天跟我们几个读者聊起改革的话题,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读《毛选》的缘故,改革话题的尽头总是指向同一个东西,那就是所有制。

  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框架去看,所有的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生产关系展开的,生产关系有三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如地主与佃户,老板与员工等),以及产品分配。

  而这三要素里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土地革命是要改变土地的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公有制,改开以后的改革又是把一定的公有制通过产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革重新转化为私有制。

  所有制改变了,那么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和产品分配的原则也就随之相应地改变了。

  所以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你去谈产品的分配是谈不清楚的。

  我们看到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比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革命,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它的生产关系的,也就是保护它的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

  比如要到井冈山去搞土地革命,你就需要建立红军和政权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这是政治层面的上层建筑,你还需要整一部《井冈山土地法》,从法律上承认分土地的合法性,这是法律层面的上层建筑,除此之外,光有政治和法律层面的保护还不够,你还要从意识形态领域去革命,搞点诉苦运动,把群众贫苦的根源——即剥削这件事给群众讲清楚,只有大家从意识形态上认可了分地这件事,这件事才能顺利展开,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没有这些上层建筑的改革,你的土地就分不下去,分下去了也不会巩固。

  总之,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切改革和革命,都是为了保护它的生产关系的,它的实质也是围绕着生产关系的改革来展开。

  而生产关系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以为什么说改革的尽头总是要指向所有制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

  为什么要聊所有制的话题?是因为所有制问题不单单是所有制问题,它其实代表着一种历史和改革的方向。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形态下,生产方式总是避免不了走向集中、兼并和垄断,使得社会的财富和权力逐步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形成一个少数人剥削和压迫多数人的社会。

  这种集中和垄断越严重,它们制造出的失业、贫困、痛苦、灾难就会越多,社会矛盾就会越激烈,生产力就会受到阻碍。

  生产力是什么?其实说简单了就是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科学技术是体现在工具里的,而工具是人发明的。说到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人人都失业、都躺平、都消极生产,都没有购买力了,那科学技术是不可能进步的,这时候不管是作为生产力的人,还是作为生产力的工具,都会受到阻碍。

  晚清搞了那么多年洋务运动,说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是也没见它真的搞起来,为什么?

  就拿海军军费来说,不是被官僚收走大半,就是被慈禧拿去建颐和园,不说掌握啥核心技术了,连买回来的炮弹都有一堆的哑弹,你说这技术怎么发展?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可以说就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压迫生产力太久了,阻碍生产力太久了。

  当阻碍到一定程度,生产力就要起来暴动,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核心就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逻辑,我们就会明白:改革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的方向从根本上说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得生产资料所有制越来越向着全民所有的方向推进。

  生产资料越来越趋向于被多数人所掌握,人们的经济地位趋向于平等了,才能谈得上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才谈得上人与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平等,否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虚伪的平等罢了。

  而要保证生产资料所有制能朝着公有制的方向,朝着全民所有制的方向推进,那么就要有相应地保护它的上层建筑。

  如我们上面所说:上建建筑就是用来保护生产关系的。

  因此,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改革里,就必然是应该朝着可以使绝大多数人当家作主,绝大多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掌握生产资料这样的意识形态方向去塑造。而在上层建筑里的政治、法律、国家机器的改革里,自然也是朝着保护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着公有制迈进的方向去进行改革的。

  三、

  但是还会有另外一种情况发生,那就是生产关系过于超前了,无法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状况,这时候也会起到破坏生产力的作用。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战略退却和逃跑主义里提到过这种现象:比如刮共产风问题,什么是共产风?

  就是用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明明是人家一个集体的生产成果,结果打着全民所有的旗号,把粮食、产品无偿调走了,穷队要去拉平富队,把富队的东西拿来共产,这就是所谓的“一平二调”。换做你是富队的,你干不干?

  这种一下子的全民所有制太超前了,生产力也不爽,所以也要暴动,暴动的方式就是通过破坏生产工具,消极生产,隐产瞒产来对抗。

  所以毛主席一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坚决要求把无偿调拨了人家的东西拿出来退赔,把生产粮食和产品的结算单位缩小,缩小到生产队或是互助社,总之缩到适应当下的生产力情况为止。

  这样一来,实际上全民所有就退回到了集体所有。

  但是不管是进也好,退也好,毛主席坚持把生产资料所有制朝着全民所有的方向去推进的目标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刹住共产风的是他,后来反对包产到户的也是他。

  原因就在于他的方向始终没有变,只不过有时候走得太急了需要刹车,刹车的原因不是逃跑和放弃,更不是改变方向,而是为继续前进做好准备。

  以上说了那么多,其实要表达的就是一句话:改革的尽头是所有制,所有制的方向是公有制。

  四、

  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公有制和国有制的区别,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国有制就是公有制,其实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公有制的含义是全民所有,国有制则不同,国有制的含义是国家所有。

  那么有人会说:这好像也没啥区别吧?全民所有也不可能全民都去参与管理,全民都去占有企业吧,这不现实,所以只能委托国家经营管理,然后生产成果由国家计划和安排。

  听上去是没错,但在实践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今天我们听到的国有企业,其实在以前并不是叫国有企业,而是叫国营企业,它的含义就是说人民所有,委托国家经营的企业。而国有企业,那就是国家所有的企业。

  不要小看这一个字的差别,在实践改革中会产生天差地别的效果。

  一旦变成国有,而不是国营,实际上就从理论和意识形态上把人民所有排除在外了。

  它会直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管理者完全由上级委派,也就是国家委派,他们自然也就只向上级负责,而企业员工的监督权和管理权就被逐渐弱化,最后几乎取消了。

  第二:企业管理者可以拿远高于普通职工的薪水,享受诸多优越的条件和特权。

  第三: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完全由领导决定,员工的权益保障被严重弱化,权力被包办代替,甚至被克扣工资,随意处罚。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很多国营企业转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又通过股份改革转私有企业的时候,企业员工完全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了。

  这是因为他们作为企业的主人翁地位的意识被革掉了,在生产决策、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他们怎么还会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呢?

  苏联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有这样显著的特点,当时就表现为工厂企业的各种权力完全集中在少数官僚的手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际上就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

  这时候那些失去了监督,完全垄断了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官僚阶级”和“技术精英”,就会有大面积的人试图化公为私。

  一开始他们只是尝试着动用手里的权力搞点特殊待遇,但是慢慢地他们不再满足于暂时的享有这种特权,而是要把这种特权合法化,永久化。

  要实现合法化和永久化,就必须私有,并且从法律和意识形态上使私有合理合法。

  于是他们就试图利用国有企业的资源在外单独开小厂,私分利益,把国有企业搞得乌烟瘴气,连年亏损,最后又把锅甩给工人,说是工人磨洋工,不积极。

  怎么办?连年亏损不行啊,那就只有继续改革,于是以股份制改革为名义的化公为私的改革就出现了。

  在苏联解体后,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很多彻底的私有化了,相当一部分新的大资本家乃至寡头财团就是原来掌控国有企业的领导层。

  当初这还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那时候苏联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上层建筑领域,是朝着权力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方向进行的。

  当时我们国家还专门写过文章,骂赫鲁晓夫是假共产主义,之所以说他假,就是因为他的改革,是使权力朝着少数人手里垄断的方向去的。

  而权力一旦朝着少数人的手里去,那么接下来毫无意外的可以预料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会朝着向少数人手里去的方向演变,因为上层建筑是保护生产关系的嘛,上层建筑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然就容易动摇和瓦解。

  这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违背了公有制的方向,也就是我们说的“修正主义”。

  以前我有个朋友和我说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总说,全民所有制那样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真的存在吗?就算存在,那也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了吧?

  言语间是完全不相信的。

  其实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也不是纯粹的公有制,社会主义时期同样存在个体经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私有制经济,只不过私有的范围扩展到了集体,为全民所有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但是你把它往私有制的方向去推,和把它往公有制的方向去推,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是路线之争和原则之争。

  我对我的那个朋友说:“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但是纯粹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告诉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大概这就是理想主义吧”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