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狂想曲

宅基地狂想曲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卡梅隆在高烧之中,梦见一个红眼睛的机器人不断追杀他,于是就有了日后的终结者系列。终结者是不存在的,观众看个热闹而已。狂想曲本来就是痴人呓语,如同卡梅隆看到的红眼睛机器人,读者大可敞开思维,大胆幻想。不过,需要分清幻想和现实。

  写这个话题,纯属灵机一动。

  既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实锤依据,完全是发散思维,假语村言。

  既然是狂想曲,就意味着信马由缰,可长可短,写到哪里算哪里。

  写出来,大家随意参考。觉得有价值的读者,欢迎支持;觉得无稽之谈的读者,大可一笑置之。

  另外,有读者私信,没有收到

  纯政治经济理论:阶级社会社会关系、利润、资本及其他

  建议,以后看完本期文章之后,顺手查看一下往期文章。

  —————————————————————————

  市场经济什么最重要?

  有效需求!没有有效需求,产品就会滞销,债务危机就会爆发,经济循环崩溃,劳动者就会失业。

  要想让经济持续发展,就要做到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创造需求,马克思批判萨伊的话不说,必须承认的是,在资本投资的社会总产品全部生产出来,需要工人全部消费总产品,导致总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缺口暴露出来以前,确实如此。

  这也是市场经济能周期性显示繁荣的原因。当然,繁荣过后是“滞涨沫崩”四个选择。但是,如果能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热潮的话,工人工资不断增加,短期内总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缺口没有暴露出来以前,确实可以在较长时期内显示繁荣。

  面对中长期的问题和挑战,更要加大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这是第一部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时代相比农耕时代,人口分布会发生什么事情?城市化。人口向沿海大城市集中,主要人口集中在离海岸线200公里以内的大城市。

  水运和陆运的成本在那里摆着,两者差距不成比例。

  参加过扶贫的干部都知道,许多扶贫产品从山沟里运出来,剔除损耗不说,运费比产品的原价都贵。

  这就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得到长足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两个三角洲是水量丰富的长江、珠江的入海口,内陆资源可以直接通过水运水流而下,在上海、广州换装海运货轮,向外输出,一方面,外来的商品,可以溯流而上,以低廉的成本运输到内陆地区,两个三角洲自然成为商品的集散地,货运、商贸、金融、餐饮、服务由此发达。即使不考虑工业化,当地的人口密度也会高于内陆。

  在这种情况下,对工业生产来说,如果没有内陆特有的某种特殊的生产条件,那么厂址的选择自然是临近入海口比较好。一方面便于原材料的输入,一方面便于产品的输出,一方面便于利用现有的运输、服务和金融行业,一方面便于利用现有的人口资源。

  对内陆劳动者来说,一旦随着农业工业化,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取代了人力,他们的劳动力不再被现代农业所需要,他们就会进入工业。工业大多在沿海地区,他们自然会涌入沿海大城市。

  这是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讲过很多次,不再赘言。

  人口进入大城市的速度,与几方面的因素有关:农村生存条件的恶化速度与城市生存条件的恶劣程度的对比;长途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一般来说,人口流动不过不是征服者进入被征服地区的话,初来乍到的生存条件都不太友好。他们没有住所和职业,属于低收入人群,社会地位低下,缺少人脉关系,人生地不熟,很难跨过种种社会门槛。历史上,帝王经常用迁徙富户的方式,打击豪强。豪强脱离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尚且生活质量下降,何况打工人。对人口迁徙来说,这是一种排斥力。

  农村生活条件的不断恶化,对农村人口的迁移来说,是一种挤压力。这种挤压力包括并不限于经济凋敝收入下降、基本医疗教育服务水平下降、生活成本上涨等等等等。总之,留在老家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越来越没有希望。

  工业化城市对从事脏、苦、累、贱的低级劳动的拉动力的需求,让失去农业劳动机会的农民不断离开土地。对人口迁移来说,这是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并不强,但是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恶化,挤压力增加,这种吸引力可以不断增强。

  排斥力、挤压力和吸引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这就是内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动力。当城市对初来乍到的农村劳动力不太友善的时候,农村经济和生存条件的变化导致的挤压力,能有效地把农村人口挤压进城市。比如,历史上,美国每次经济危机,都会出现很多小农破产,这些破产的小农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谋生机遇。

  交通的发达和基本教育的普及,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提供了条件,如同物理之中的摩擦力。交通越发达,基本教育越普及,人口流动的摩擦力越小。但是,摩擦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动力。没有外来作用力的情况下,即使绝对光滑恶理想平面,物体也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口流动的最根本的运动的动力,还是来自农村的挤压力。

  农村劳动力变身打工人,这是第三部分。

  人口进入大城市以后,大城市人口激增,如果城市面积不变的话,必然会出现居住拥挤,交通拥堵,供水不足,垃圾污水增长,导致居民生活条件恶化。这时自然会产生人口由大城市向周边地区分散的动力。

  在这种动力下,沿海大 城市不断扩张。

  对打工人来说,一方面他们要寻找报酬尽量高的工作,一方面要寻找房租尽量低的住所。前者一般集中在市中心,后者一般在城市边缘的郊区。

  考虑到绝大多数城市人口的都是劳动者,都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城市扩张的极限,就是劳动力使用廉价交通工具可以在城市通勤的距离。比如,如果所有人都没有交通工具,每天只能靠两条腿通勤,那么这个城市的面积就很难太大。有了公交车,城市面积就能大一些。当年,许多人住在燕郊,每天在公共交通上消耗3-5个小时。考虑到996工作制,燕郊就是他们能居住的距离的极限。有了轨道交通,城市的面积还可以更大一些。地铁和轻轨的延长线甩到哪里,哪里就能很快住满打工人。

  私家车让城市人口的居住范围更广泛。但是,能买得起私家车的打工人毕竟是少数。何况,能买得起车,却未必能搞到车牌。

  一般来说,能够在居住自由的,一般都是有车有牌而且有多部汽车的人,也就是社会中层及以上。反之,依靠公共交通的,大多数是中低收入阶层。

  以发达国家为例,富豪在市中心有住所,在郊区有豪宅;中层收入者一般居住在城市周边的近郊;中低收入的打工人,一般居住在公共交通沿线的廉价安置房之中。当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安置房。还有些美国人连住宅都没有,住在私家车或者履行房车里。

  腐朽堕落反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城市像黑洞吸收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又把原有的人口向外辐射出去。辐射出去的,都是收入水平较高的。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张,这是第四部分。

  在城市内部,由房租和房价,产生贫民窟和富人区。穷人聚集的地方,富人不断搬走,富人聚集的地方,穷人难以立足。

  随着城市化,城市人口出现按收入分布的趋势。这种趋势会不断自我加强。

  资本主义国家,同一个城市,会出现不同的街区,属于不同的人群。比如纽约的曼哈顿区和布鲁克林区,比如伦敦的东区。

  解放前的旧中国,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北平就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解放后,统治阶级被推翻,人人平等,经济水平接近,这种分化逐渐被抹平。

  计划经济时代,所有市民收入水平接近,住房主要由国家或企业分配,同一个小区之中,可能工人、干部、教师、医生、领导并存。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分化和住房的自由买卖,小区的居住人口也会根据收入出现分化。

  新建小区已经出现分化的苗头,同一个小区的居住人群的收入水平基本接近,大致处于同一个档次。相比之下,老旧小区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既有当年工人、干部、教师、医生,甚至领导,也有外来务工人员。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居民,主动搬迁到其他高档小区,同时把原有住房出租,收取租金。一些经济条件恶劣的居民,也主动搬迁到其他偏远的租金更低廉的小区,同时把自己的原有住房出租,赚取租金的差额。

  这种人口按收入分化的趋势,加速推动市区中高层收入人群向公共交通的大城市郊区迁徙。农村劳动力变身打工人的过程,能强有力地推动这种迁徙。一方面,外来人口聚集,产生社会问题;一方面,外来人口对房屋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给原住民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来源,让他们有能力购买汽车和郊区的房产。

  这个过程在国内正在酝酿之中,还没有大规模发生。目前看,这些老旧小区彻底完成分化,可能需要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终这些市中心的老旧小区必然是交通便利,破烂不堪,人口拥挤,居住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如果公安机关没有特意关照的话,这些小区的治安也不会很好。

  这种过程一旦发生,一定会对郊区的住房产生大批需求。

  无论是内陆人口进入大城市,还是大城市原有人口向周边2小时车程以内地区扩散,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开发郊区住房的过程,必然带来新一轮的产能释放,在产能与有效需求的缺口暴露之前,创造一个新的投资高潮和经济繁荣期。

  这将是一次伴随巨大利益的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这是第五部分。

  土地的使用是有规划的。

  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两者不能随便转化。

  考虑到截至目前,农业仍然大量依靠土地,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直接导致农产品总量下降,就不难理解用于农业土地面积与口粮安全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年收益的巨大差距,就会知道一旦放开土地变性,必然会影响粮食安全。这是一方面。

  农业用地种粮食,每亩能获利多少?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在农田上盖住宅,每亩能获利多少?许多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的农民,利用土地用途的转变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实现了财富自由。珠江三角洲某市周边郊区,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高层出租,每月租金超过城市白领年收入。这样巨大的利益,归于个人是有潜在的巨大风险的。这是另一方面。

  这是从公益的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不能随便转化。

  从私利的角度考虑,开发商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来自现有土地供应的模式。现有土地供应模式下,首富之中的相当一批人,是开发商。当然,开发商不能独自吞下利润,金融、财政还要分一杯羹。这个不展开讲。

  沿海大城市周边近郊的土地有巨大的利益,但是不能随便开发,如果要开发需要有用地指标。每年的用地指标是有上限的,如果超过指标,需要跨省调剂,需要省政府甚至更高层批准。

  严控用地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避免了城市周边出现无数由村委会实权人物变身而成的土豪,还巩固了房价维护了一系列的利益,更提供了重要的财源,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这是第六部分。

  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失去就业机会以后,他们失去宅基地只是时间的问题。

  荒漠中住宅没有使用价值,当工作和居住不能并存的时候,选择工作抛弃住宅是必然的选择。这就是鹤岗等内陆城市房价暴跌的原因——你虽然在这里有房子,但是在这里生活,连自己都养不活,你怎么生活呢?你不抛弃房产,等着饿死吗?

  人口可以流动,但是宅基地不能随身携带。

  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贵族圈禁了公地,禁止农民放牧、采摘、狩猎,农民在农村维持不下去,只能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求生,成为英国打工人,为早期的英国工厂提供997的廉价劳动力。

  他们在老家的住宅被抛弃,逐渐荒废,因为缺少修缮,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很快杂草丛生,分化瓦解,破败倒塌。草根不断深入石缝,露水随后进入,冬季结冰膨胀,夏季雨水侵蚀,草根和露水联合作用,裂缝不断扩张。用不了多久,年久失修的房子就会尘归尘,土归土。

  还有些情况下,贵族主动夷平已经进城的农民的住宅。一方面让农民无法返乡,一方面避免居所被流浪汉等不速之客借用,一方面扩张牧场。有人力的介入,这个过程就更迅速了。

  于是,一方面是前农民成为大英帝国的打工人,在伦敦拥挤不堪的地下室里,呼吸污浊的空气。一方面是他们在乡间的住宅倒塌、夷平或者被贵族强占。

  这是第七部分。

  一方面是沿海大城市周边有扩张的需求,却没有用地指标;一方面是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人有大批的宅基地出于限制状态,无法利用;一方面是中间存在巨大的利益;一方面是需要创造投资拉动需求。

  几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发现只要有一个关键突破,再稍微施加一点外力,就能产生一个巨大的投资高潮。

  这个关键点就是让内陆省份宅基地的土地属性和沿海大城市周边耕地的使用方式互换。

  突破这个关键点,需要一种发明。这种发明已经有了,就是某大佬推行的地票。某地复耕以后,可以获得额外的用地指标,用地指标可以拍卖交易。

  施加外力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某走狗经济学家提出的由新乡贤治理的新农村。许多人,包括我的许多读者,对这条走狗要干什么完全理解不了。这些人之中,有人觉得走狗是要化解金融危机,有人觉得走狗是要发展农村,有人觉得走狗是要让农民留在农村。总之,一千人眼中一千个走狗,虽然他们对走狗的做法的解释五花八门,甚至彼此冲突,并不影响他们认为走狗是好人。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狂想曲。

  小王生活在内陆农村汉东省京州市,有几亩薄田,农忙务农,农闲时间坐两天火车去华南省的流水线打工。

  小王的邻居小李和老张,也基本是这种生活模式。

  因为粮价低,小王、小李和老张,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慢慢地小王不再回家务农了,粮食的利润还不够来回的车票,小王家的土地也荒芜了。

  小王把土地租给了同村的温铁狗。温铁狗成立了合作社,每年每亩给小王1000元。小王一算挺合算,自己每年不种地,每年能收几千元。

  

640.webp.jpg

  小王在华南省的城中村猪笼城寨租了一个铺位,每月1000。老家的住宅,他越来越少回去——回家一趟,是纯消耗。

  不久,汉东省京州市开始推行集中供暖,不许烧煤,更不许烧秸秆。小王家的住宅也安装了暖气,回家过年,除了路费,还意味着暖气费。不回去,这笔钱就可以省了。

  又过了不久,汉东省京州市开始推行宅基地差额收费。小王家的住宅每年要交2000元。小王几年没回家,回去一看,院中的荒草已经没膝。

  小李和老张也类似,三人聚在一起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温铁狗派人来拜年,提出收购三家的宅基地。

  宅基地是集体土地,不能上市交易,只能在集体之内流转。整个村子,只有温铁狗能买、愿意买。

  小王和小李把宅基地卖给了温铁狗,小王拿了钱,回到了汉东省京州市,继续当996的打工人。小李用卖宅基地的钱,添上自己这些年打工赚到的钱,在县城鹤港买了一套房。老张宁可每年交钱也不卖。

  温铁狗的合作社没有正经营生,一直赔钱靠政策补贴维持,但是老狗不在乎。他买了小王和小李的宅基地以后,雇了铲车和挖掘机,把两家的住宅推平,运来黄土复耕。拉动一票GDP。

  不久,汉东省京州市出台政策,向温铁狗收购土地复耕的面积指标。温铁狗把土地复耕的面积卖给了汉东省京州市政府。老狗赚了一票,合作社扭亏为盈。

  汉东省从温铁狗手里卖了复耕面积,拥有了用地指标。

  又过了不久,华南省要扩建省会和省内一线大城市。汉东省把用地指标卖给了华南省。汉东省赚了一票。

  华南省有了用地指标,在省会和省内一线大城市周边大搞房地产建设。华南省出让土地赚了一票。

  开发商小目标,拍下土地,大搞开发,拉动GDP,华南省GDP保持两位数增速,一派欣欣向荣。一群STUPINK纷纷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猪笼城寨的包租公杨过、包租婆小龙女,用小王的租金和贷款,买了小目标开发的别墅。小目标赚了一票。

  小王还住在猪笼城寨,他已经回不去老家了,因为通货膨胀,温铁狗给他的土地的租金不断缩水。他想,自己是打工人,打工都是人上人,自己迟早有一天,也能住进小目标开发的别墅。他甚至想,只要自己确定一个小目标一步步实现,迟早能超越开发商小目标。

  小王一直追求自己的同村翠花。翠花说,你什么时候有房子,我才嫁给你。

  小李过年回家,发现县城鹤港越来越凋敝。小王走后,鹤港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许多鹤港人开始逐步移民华南省,开始了小王、小李走过的路。小李越来越犹豫,要不要把县城的房子也卖掉。

  老张干不动了,在华南省找不到工作了。回到老家,发现生活日益不便。县城如同鬼城,居民越来越少,许多东西都买不到,县医院的医生都去省城了,学校的老师也走了。

  温铁狗的手下又来给老张拜年了,又提出了收购老张的宅基地,价钱却只有当年的一半。

  老张犟脾气,宁可回华南省送外卖,也不会就范。温铁狗的手下说,爱卖不卖,除了我们,没别人买,过几年,你老张死了,这个宅基地我们直接收回,连钱都不用花。

  小王、小李、老张都离开了偏远的汉东省进入华南省生活,温铁狗的合作社盈利了,汉东省的财政困难解决了,华南省的财政收入更高了,小目标再次蝉联首富,杨过、小龙女换了了新房子,共同富裕,皆大欢喜。有人吃亏吗?谁吃亏了呢?作者才疏学浅,实在看不明白。

  这是第八部分,也是高潮和终章。

  卡梅隆在高烧之中,梦见一个红眼睛的机器人不断追杀他,于是就有了日后的终结者系列。终结者是不存在的,观众看个热闹而已。

  狂想曲本来就是痴人呓语,如同卡梅隆看到的红眼睛机器人,读者大可敞开思维,大胆幻想。不过,需要分清幻想和现实。

  到此打住。

640.webp-(1).jpg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