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伊朗大选发生争议,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旁敲边鼓:
“伊朗人民应该知道他们选票的作用。流血应该立即停止,应该开始调查有关选举舞弊的指控。”
“我们在那里没有观察员,现场也没有国际观察人员。所以,我不能确切地说伊朗选举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但是我可以说,看来一些充满希望、积极参与和一心推动民主的伊朗人感到他们被出卖了。”
道貌岸然者其实是唯恐伊朗不乱的伪君子,看看他的国务卿希拉里在《活出历史》(Living History)所亲眼目赌的1960年大选黑幕:
“肯尼迪当选总统,支持尼克森的父亲大为惊恐,我八年级的社会科老师凯文也是如此。选后次日,凯文老师到校上课,露出身上的瘀青给我们看,说他在芝加哥的选区投票所质疑民主党籍监票员的行为,与之理论而挨打受伤。贝兹和我听了义愤填膺,也让我对父亲的说法深信不疑,他认为芝加哥市长戴利修改计票方式让肯尼迪坐上总统宝座。”
几天后希拉里参与一项由当地共和党发起的核对选民名册与实际住户姓名活动,结果发现确实有一空屋登记了十多名幽灵人口的弊端。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也见证了希拉里所指控的民主丑闻:
“我在美国看过的第一个大选,就不是一次干净的选举。1960年是我第一次亲身经历的美国大选,那时候,民主党的党内候选人由肯尼迪和史蒂文森竞争。史蒂文森品格高、学问好,办事能力也强,尤其他的见解是中间偏左,顾及老百姓的福祉,也有执行的能力,但是他没有财团的支持。他的对手肯尼迪是马萨诸塞州世家大财阀的子孙,又有哈佛为首的东北名校作为智囊。肯尼迪的竞选,从党内竞争开始就开创美国选举的新传统,第一次使用商业广告的力量,雇用了美国广告业的高手,以大量的金钱投入媒体。尤其电视正在普及,在每家的客厅中,经过塑造的人物,在电视荧幕上侃侃而谈,立刻就抓住了一般选民的喜好。
但是这种塑造出来的形象就如同卖香烟或是卖汽车一样,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人物,而是很好的推销员。在肯尼迪与共和党尼克松对阵的时候,双方都是辩才无碍的高手,然而尼克松的公开辩论,停留在无线电前的讲演,但闻其声而不见其面貌表情。肯尼迪则有广告商替他设计,面貌、衣着、神情等都是着意打扮和训练出来的结果。于是一个化过妆的肯尼迪,和一个完全没有化过妆的尼克松,在荧幕上立见高下。选民们只看见形象,而没有看见能力。
到了最后投票的阶段,伊利诺伊州是大州,这一州的选票,民主、共和两党几乎是打成平手。芝加哥所在的库克郡(Cook County),肯尼迪获得芝加哥市长爱尔兰人理查德•戴利(Richard J. Daley)的大力帮助:后者以其在当地的势力,包括芝加哥爱尔兰警察的支持,为肯尼迪‘做票’,取得一千多票的多数,帮助他获得总统大位。我当时正在芝加哥读书,和一群小牧师都深深投入选举活动,对于肯尼迪一派‘做票’手段其实相当清楚。那一次是我第一次体验,对我而言造成极为强烈的震惊:如此长期的民主传统,其中最重要的选举环节,竟可以如此的卑鄙和肮脏!”(摘自《许倬云说美国》)
面对选举舞弊该调查清楚的不正是美国人自己吗?荣获一九六二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在他的游记《查理与我》(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中的记述,同样发人深省——当他回到加州老家时,他的民主党观点与支持共和党的姐妹发生激烈争执:
用华盛顿大头助选,原来美国的选举是这么回事!腐败其实源远流长,一直为工人权益奋斗的约翰•梅瑞克描述了上世纪二零年代印第安纳州盖瑞市的黑暗:
“盖瑞是一个公司城,有公司的房舍以及被美国钢铁厂收编的地方政府。他们选举市长,任命警长,全盘掌握警力。如果你想要在工厂觅得一职,你得说你是共和党,但是你最好也投票给共和党,如果不那么做就会惹上麻烦。他们有办法检查所有投票者投的票。”
这么一幅龌龊的强奸民意图,真辉映一八六八年九月五日《哈泼周刊》的一幅漫画——看来虎视眈眈的纽约城市老板威廉•特威德,挺著圆肚,叼著烟,双脚交叉,放入腰袋的手倚靠在投票箱上,箱下方写著斗大的字:
“计票有力量(IN COUNTING THERE
这是1868年9月5日美国《哈泼斯周刊》(Harper's Weekly)的一幅卡通画,主角是实际操控纽约的城市老板即联邦众议员威廉‧特威德(William Marcy "Boss" Tweed ) 。
下方一排大写粗体字写的是:「那才是重点!」(THAT'S WHAT'S THE MATTER.)意即投票箱(THE BALLOT)上的粗笔大字「计票有力量」(IN COUNTING THERE IS STRENGTH )才是选举的要害。底排特威德老板说得很清楚:「只要选票是我来数的,嘿,你能拿我怎么样?」("As long as I count the vote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s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