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劳动价值论基础知识及其学习难点

谈谈劳动价值论基础知识及其学习难点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学习和理解劳动价值论,是需要从传统的产权观念中解放出来,需要站到劳动者的立场上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说明过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分为三个部分,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部分。第一是商品生产经济学部分,主要内容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二是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是工本经济学,主要理论是消费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商品生产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般原理;资本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工本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性的一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消费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因此,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知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价值量理论、价值规律理论、商品拜物教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内容。

  商品是具有二重性的,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物的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一个产品能够成为商品的基础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由于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因而都具有价值,因而可以与其它商品进行交换。商品就是用来进行交换的产品,因此,商品的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反过来,即使一个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通过交换,自然也不成其为商品。

  商品所以具有二重性,就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同一种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认识商品的二重性,并进而认识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我们就不难知道,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作为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特点;而作为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商品价值形成的特点。同一种生产过程,从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看,它是特定的劳动过程,因为行业、产品、工艺、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作为某种价值的形成过程,其生产过程由生产主体的性质、利益要求的特点决定其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这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关键所在。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没有从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出发来看问题。当我们的认识从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深入到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时,只要搞清了社会生产主体的区别,搞清了体现这种主体的利益要求的区别,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价值运动的性质区别,也就知道了社会性质的区别。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论》时说过:“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为什么对商品的分析较难理解呢?马克思给出的原因是,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相对于已经发育的身体而言,对细胞的研究自然要更艰难一些,而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必须依靠抽象力。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掌握,首先是要入商品经济学这个门。而要进入商品经济学的大门,则首先是要弄清商品二重性,弄清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概念,并进而认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对于劳动价值论,许多人都有个大概的印象,但在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等问题的认识上却又常常会站到了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去。这是因为在理解和认识劳动价值论首先涉及一个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在阅读《资本论》时,不能与马克思站在同一立场,那你就理解不了商品经济学理论。而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又是劳动者的基本立场,而我们的许多人却是习惯于站在资产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这是难点之一。

  认识和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另一个难点是需要读者具有矛盾分析的能力。无论是读《共产党宣言》还是读《资本论》,都有这样一个基本要求。《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都是现代文,并不比文言文难读,但是,却需要一定的哲学功底,即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力。这对许多人可能都是一个难关。在我们阅读《矛盾论》和《实践论》时,在文字理解上,对一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即使你对原著读得烂熟,也不表明你就能运用《实践论》或《矛盾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说,进入哲学大门并非易事。

  学习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从根本上就是要形成“劳动所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二分法的思考方法来分析不同条件下的价值运动的性质与特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涵义。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有两句话:“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所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看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使用是活劳动,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不过是活劳动与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相互关系不同而已:资产阶级社会里,活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手段;反过来,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工人满足其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而已。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具体运用的鲜明例子。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现实的生产过程中,除了自然界的劳动对象(例如土地)之外,其它的所谓资产,不过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而工人当时投入的劳动则是活劳动。资产本身就是劳动的积累,是以往劳动的积累。反之,一些被西方经济学理论统治的学者则是采用了“资产所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问题,在他们看来,员工参与到企业收益的分配中去,是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这是这些人是把人力当作资产、当作物来看待,而不是把工人当作人来看待。从资产所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一切的生产成果只是资产的自我增殖,而不是劳动的产物。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习和理解劳动价值论,是需要从传统的产权观念中解放出来,需要站到劳动者的立场上来。一个产权学者是理解不了劳动价值论的,因为他自始至终都不可能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用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王卧龙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