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 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据《支援抗美援朝纪实》记载,一方面,多民众对美国侵略朝鲜的行径表达出无比愤慨,要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民众对抗美援朝的态度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人明显存在着对美国的恐惧心理。
文 | 东老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东方周刊”(ID:lwdflwdf),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原标题为《美国兵打过来了,部分上海市民的“恐美症”“亲美症”是怎么治好的?》。
1 三种“恐美”心理
以上海为例,根据社会学者王小莉等的研究,1950年1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开展时事宣传的指示后 , 全市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但是一部分上海市民存在三种心理:
首先是“恐美”心理。美国拥有用先进军事技术装备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还有让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市惨遭毁灭的原子弹。一些上海市民对美国的力量估计很高 , 说“原子弹究竟是可怕的” “ 美帝终究不是纸老虎,而是铁老虎”等等。因此认为, 中国不应去“理”美国的侵朝战争 , 因为“理”后一定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一定会大举打来,认为志愿军援朝是引火烧身 。
其次是苟且心理。在旧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人们终日战战兢兢过日子 , 这使得一些上海市民养成了胆小怕事 , “各人自扫门前雪 ,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思维习惯。当美国侵略朝鲜的时候
还有一部分上海市民对美国存有严重的幻想 ,认为我们现在正需要和平的环境从事建设 , 应该保持“中立” , 不必管闲事。在他们心目中 , “美国是个很文明、民主的国家,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要不是美国原子弹的“威力”, 哪能把敌人打跑 ? 以为中美这种 “友谊”真难找到。
据《文汇报》记载,这种“崇美”和“亲美”心理主要是在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和部分学生中比较普遍。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正是这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活跃的地方。
“一部分教授、资本家、教徒和教会学校中仍存在着浓厚的亲美思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来肃清” ;“在教授和工商界中,很多人还有崇美、恐美心理或对抗美援朝的军事行动口是心非”。
学生观看美国电影,“一见到美国旗就鼓掌,并高呼说‘美国太棒了!’”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南京金陵大学作报告,批评“美国没有文化”,一些教授甚至当场退席,以示不满。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不少普通上海市民对美国的感情也普遍倾向于“仇恨不起来”。上海市妇联就承认:一般上海的家庭妇女,通常都“不关心时事,怕战争,对美国仇恨不起来,甚至某些群众‘亲美、崇美、恐美’等思想很严重。”
2 甚至到了出卖国家利益的程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 ,更有现实的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讲,一方面是长期受美国电影、刊物等宣传影响。美国长期的宣传使部分上海市民认为美国是一个理想的国家,特别是在抗战后期及日本投降后的四五年内 , 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大力宣扬美国是如何富强,这样 , 就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美国强大无比的印象。
在解放前 , 美国影片公司几乎控制了上海全市的电影院 , 当时在上海的美国八大影片公司 , 曾和蒋介石集团勾结 , 利用侵华特权非法组织“影业理事会” , 控制 大光明、国泰、美琪等影院,排挤国产影片的上映。根据当时的统计 , 上海解 放前 , 美国每季度输入40~50部的影片拷贝。
当时报纸指出: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 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首先做了美国的侵略者的俘虏,美国电影起了相当的作用。
另一方面 , 美国在当时的中国有很大势力。在上海 , 美国兵在马路上横行不法 ,美国的吉普车在街上横冲直撞,甚至压死人后,蒋介石政府不但不惩办他们,相反还替他们撑腰,助长了美军横暴的气焰,使上海人民见了美兵望而生畏。
从现实的角度上讲,有两点原因。
首先,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动乱时期,民众都希望维持和平的生活状态,排斥、厌恶战争的情绪广泛存在;普通民众很难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态势和复杂特点,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缺乏清晰的认识。
不少民众认为,美国侵略朝鲜并不是针对中国,与中国无关;再加上当时的中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差悬殊,长期以来的“恐美、崇美、亲美”心态也是国内民众的精神束缚。
其次,美蒋特务的造谣煽动。上海解放前,政府 、军队 、洋人 、教会 、 逃犯等等, 明争暗斗 。国民党几大特务系统把上海作为重要基地 , 它们撤出上海前留下了许多潜伏的特务。抗美援朝开始以后 , 特务活动频繁 , 它们散布谣言 , 蛊惑人心 , 说 “ 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打起来了 ” “ 国民党要回来了 ” 等等 ,甚至还对上海水电厂等要害单位进行破坏 , 使得上海人心惶惶。
最有代表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张东荪叛国事件。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张东荪,被公安部门发现串通间谍,向美国输送情报。张东荪将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具体日期连同财政预算一道,转道香港传递给美国。
在张东荪看来,新中国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美国如此强大,中国失败是必然的,主动向美国提供情报来换取美国的理解、支持、不敌对。这一“恐美症”居然到了出卖国家利益的程度。
3 最有效的医治办法
1951年出版的这本《抗美援朝时事问答》,用对话回答民众的“疑问”,特点是语言平易近人,比喻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图源:革新村第二生产队
国内大后方的稳定团结是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恐美”心理和种种错误认识的存在却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清除“恐美”心理势在必行。
为了清除“恐美”心理,中共中央指出: “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 , 消灭恐美心理,各地应即开展关于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于1950年1月2日发出《关于开展时事宣传的指示》,18 日 ,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上海分会成立 , 各区相应地成立分会,统一领导全市的抗美援朝运动。开展时事宣传的指示发出后,上海的各基层单位便开展了时事宣传的教育运动。
当然 , 对美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 是医治部分市民心中恐美病最有效的办法。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 , 连续进行三次大的战役 , 把美国为首的侵略军从鸭绿江打回到清川江, 从清川江打回到三八线 , 又从三八线 打回到三七线附近地区,取得了战争的重大胜利。
特别入朝作战的第二次战役更是振奋人心。此战共歼灭“联合国军”3.6万余人, 其中美军2.4万余人, 不但解决了站稳脚跟的问题,而且收复了朝鲜人民共和国三八线以北的全部土地 , 粉碎了麦克·阿瑟的“总攻势”和迅速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 迫使其由进攻转入防御 , 扭转了朝鲜战局 ,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消息传来 , 人民无不鼓舞。这次战役的胜利 , 极大地消除了一部分市民的恐美心理 , 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当时的《文汇报》及时反映了市民心理的这种变化 , “ 美军最近在北朝鲜的总溃败 , 使许多患恐美病的人 , 也开始认识到美帝没有什么可怕 , 曾经一度被人提出的 : ‘美帝不是纸老虎 , 也许是铁老虎’的论调 , 已经无形中消散了”。一些上海市民也反映 : “这几天朝鲜战争的大胜利,连原来认识不清楚的人也变得不同了。”
根据《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重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再认识》一文分析:在最深层次的哲学观念下,作为群体活动的人类不断形成了价值观,也就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评判标准和主观倾向,它是一定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思潮背后隐藏着的最深层的意识内核,代表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看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等问题时所持的态度、观点和倾向性。
那么,从这样的视角审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就全社会动员进行的“时事宣传教育” ,就无法回避价值观的问题 。
当时的“恐美”情形,清晰揭示和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前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也反映出在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情景。
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来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就绝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动员、政治动员这么简单,实际上,它是为新中国的价值观建设做了探索与实践 。
北京市委在1951年1月的报告中,清楚反映了运动的成效:“ 历时3个多月,发展的规模极大,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极为高涨,收获极大,亲美思想一般已被摧毁,崇美心理有极大扫除,恐美心理基本上已被打破。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心” 与运动开展之前、抗美援朝开展之时相比 , 当时社会价值观混乱、扭曲的局面得到纠正和改变,显然,这是新中国价值观重塑与建设的巨大成就。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委员会编:《 支援抗美援朝纪实》
2.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小莉:《试论抗美援朝初期上海市民 “ 恐美 ” 心理及其肃清》
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抗美援朝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影响与启示》
4.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石建国:《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重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再认识》
延伸阅读:
有些中国人怎么就得了“恐美症”“跪美症”?
日前,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首份《国土安全威胁评估报告》(Homeland Threat Assessment),报告长达26页,相当篇幅列举了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所构成的包括网络安全、外国影响力等在内的一些所谓主要威胁,美国在炒作“中国威胁论”方面再次翻新花样。
这些年来,美国在国际上带头炒作“中国威胁论”,诸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种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又抛出所谓“中国本土威胁论”。
从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至今,全世界都看到,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对疫情淡然处理,导致美国疫情无法控制,但是美国政府认为这是中国的责任,不断对中国进行抹黑。特朗普甚至还在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把中美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
对此,甚至美国前贸易代表、前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日前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也指出,美国政府发动对华“新冷战”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对中国而言,举国上下同心的“软实力”,中国经济、科技的“硬家底”,让我们有底气不怕鬼不信邪。然而,也有极少数崇美、媚美、恐美的“花式”言论时不时冒出来,蛊惑人心。
这些杂音中,有的厉色恐吓,认为美国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钱多拳头硬,中国选择“对抗”肯定会遭殃;有的“苦口婆心”,说中国力量还太弱,趁早“认怂”才能保全自己;还有的煞有介事地“算账”,以所谓现实“利益”试图涣散我们斗志,背后打的却是自己的小算盘。
漫画:曹一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无论是恐惧型、认怂型,还是私利型,他们都擅长选择性举例子列数据,像模像样。虽然他们举的是“歪例”,列的是“异数”。对此,新华社曾经评论称:对于这些“手榴弹向后扔”的人,必须对这些错误思想加以揭露,坚决抵制。历史教训无数次深刻地告诉我们,面对霸凌主义,无原则的隐忍退让都是自我发展机会的丧失,委曲求全换来的都是“得寸进尺”,最终只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欺凌。
文 | 东老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东方周刊”(ID:lwdflwdf),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4日,原标题为《有些中国人怎么就得了“恐美症”“跪美症”?》。
1 主要存在于部分所谓“公知精英”中
准确评估中美实力差距以及这种差距的国际政治含义是不容易的。当中美关系呈现出战略性紧张苗头时,容易出现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过度自信,一种是恐美的不安。
后一种奇怪的病症叫做:“恐美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分析: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都高度拥护国家对美国霸凌主义行径的反制政策,当下的恐美情绪主要存在于部分社会精英层中。这种“恐美”心态,视美国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本国利益怎么做都是对的”,而当中国做出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时,他们往往扣上“狭隘”“偏激”“非理性”的帽子。
虽然事实上,这些言论没有一次说中的,但是由于一些人在中国社交平台的网络话语权和“妙笔生花”,总能不断吸引一批又一批对此笃信不疑的听众。
崇美恐美媚美心态必须抵制,也需要明辨,其表现是什么?
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分析:譬如有人盲目崇拜美国。崇美者,笃信历史终结论的判定,结合美国曾经享有的压倒性实力优势,将美国想象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进而予以某种近似拜物教的膜拜。典型表现为:漠视历史,偷换概念,无条件吹捧美方对中国的贸易霸凌政策以及强权政治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
譬如有人媚美。媚美者,接过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糟粕,将西方设定为先进,将中国默认为野蛮,并以“清醒认识”“理性认识”“客观认识”“国际视野”“开放心态”等辞藻,包装其本质上是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举。当中国社会出现了某种形式的“同仇敌忾”之举,且明确形成了良好的反击效果时,媚美者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进行道德绑架,上纲上线指责中国搞“民族主义”,并拿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省吾身”“兼听则明”等来包装其奴颜婢膝之举。
还有恐美者,纠结于头脑中基于各种间接知识以及美方软实力传播所形成的错误认知,仍然停留在旧有时空,认为今天的美国是一个中方无法力敌的庞然大物。“不能打,打不起,打起来中国必然要输”“解决之道只能是妥协”“投降了还有可能生存,抵抗可能导致中国灭亡”。诸如此类,是被恐惧支配之后的常见想法。
图源:人民网截图
《人民日报》刊文分析:“恐美”心态,脱胎于过度“崇美”,是心理上的两个极端。“恐美症”与“崇美症”,都根源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根源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心理。旧中国,看到上海滩堂而皇之竖立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时,有骨气的中国人会憋一肚子气,没骨气的就可能顿生自惭形秽之感,低下头悄悄躲开。
比如,在微信、微博、新媒体及坊间、饭局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言论、段子、漫画、数据甚至一些传言、谣言,论证中国反击措施的无理,歪曲中国斗而不破的立场,描述中国正在恶化的现状,勾勒中国终将失败的未来。还有一些人片面采用一些数据与事例,夸大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劲,美化美国资本市场的稳健,虚构美国与国际盟友们的团结,编造美国社会精英的友善,让听者不由地对中美经贸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
2 心理上自我矮化
《环球时报》发表社评:中国部分人患“恐美症”,就让他们通过这场贸易战练练胆!图源:环球网
有些人讨论现代文明言必称美国,而对中国的一切不屑一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恐美心理,源自于客观历史经验留下的错误记忆,直接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矮化,以及在面对美方战略压力时处于心理本能的恐惧;在认知层面,则表现为对中美战略态势的扭曲认识——无限放大美方的优势,无视美方的弱点与短板;无限放大中方的劣势,无视中方的强项与成长。
一位美国新冠康复患者晒出了自己的医疗账单,上面的费用是3439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万。图源:人民网
沈逸分析:崇美恐美媚美心态,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混乱。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自动将自己放在“美国利益捍卫者”“美国政策代言人”的位置上。在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中,现实是可以被随心所欲裁剪的材料,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故事都敢编。
抱有这种心态的人,本能地不信任中国能够走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一套不同于美国的体制。他们宁愿用某种“高等华人”心态,去批评指责中方正当的反制行为,并通过对同胞的指责,获得自己在精神上蜕变为“美国公民”的快感。
这种心态的产生,有何历史原因、社会土壤?
崇美媚美恐美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空穴来风。近代以来中美交往的多样性、美国对华战略的复杂性、中国自身经历的特殊性,为这种思想和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尽管经过了历史的涤荡,但因为当前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中国面临的特殊环境,以及美国对软实力的重视和运用,这一思想在当下并未绝迹,并时不时兴风作浪。
对中国来说,消除这类错误思想的影响,也是中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当下中美经贸摩擦以及战略博弈所具有的特殊意涵。
3 还有人心存幻想
图源:新华网
尽管美对华转向强硬已为人们普遍了解,但其对华政策的毫不妥协性还没被所有人透彻认识。2017年底以来,美国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无底线打压、对中国一轮轮的无理性强征关税、不断抬升与台湾联系等关键举措证明,美国不会满足于中国在经贸等议题上的任何妥协,而会专注于破坏有利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内外环境,改变中国经济与政治制度并强行打断中国实力稳步增长的进程。
在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会高估美国,强调中国的“脆弱性”。例如某些特殊行业,某些经济学家的悲观论调就可能影响投资行为体的投资策略,进而引发金融和经济市场的波动,影响国家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LHTC公司在当地的技术总监博妮·邦德展示一款华为通信设备。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美国运营商使用的华为设备。“我们每拿掉一条线,就会有32个家庭断网。”在华为面临美国禁令的当下,一家使用华为设备的美国运营商忧心忡忡地告诉新华社记者。图源:新华网
当前,在中方遭遇美方压力面临局部困难,如极少数国际组织因为美国将华为等列入“实体清单”而暂时终止华为会员资格时,基于相关错误思想的行为体,会推出大量自媒体文章,迅速营造出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假象。当美方遭遇中方反制措施并付出相应代价时,错误思想支配下的行为体自觉帮助转移视线,如不惜采取对中方研究机构研究报告“断章取义”的方式,摘录出最能体现抵抗美方压力不利于中方的局部段落,予以放大解读。有些人直接大扣“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帽子,打击中国民众的爱国行为。
客观而言,当今中国与美国相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有的差距还不小。不过也应该看到,这样的差距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尽管这种差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完全抹平,但从中美两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来看,必须承认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愿正视中美之间的差距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在美国看来中方要发展,必然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这对一贯要求绝对领先、绝对优势、绝对安全的山姆大叔而言,很不习惯,不可接受。美国确实提及希望中国实现繁荣、开放、稳定,但是这种繁荣,是确保美国从中国持续获利的繁荣,是确保美国可以单方面从中国获益的开放,是确保美国可以持续稳定获得收益且不受威胁和挑战的稳定。
当前中美关系良性健康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还不是经常被人提及的中美实力的变化,而是以部分美国政客和国防、外交、安全部门官僚的陈旧心态。面对新来的竞争者,美国一些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良性竞争,不是如何用外部刺激实现有效的自我创新与变革,而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把外部挑战和威胁消除掉。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美国,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美国曾经是积极的建设者,1945年之后,美国确实一度成为世界最具实力的超级大国。但也不需要对这个国家过度“神化”。1945年以来,美国的实力份额和真实影响力,毋庸置疑地表现出了稳定的相对下降态势。如果它要继续充当历史需要它扮演的角色,就必须认清和顺应历史的趋势,而不是一味眼光向内、固步自封、无所顾忌。
从美国近期的一系列作为来看,其追求的自我中心的绝对安全,以及本届美国政府所偏好的所谓理想化的经济秩序,本质上与这个时代的要求存在巨大的鸿沟。它所对抗的并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从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所谓的永久“霸主”,霸权终有走下“神坛”的一天,这是历史的必然。能否想清楚这一点,关乎国运,关乎未来。奉劝“恐美”“跪美”者,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李峥:《“崇美”“恐美”?切莫掉入一些人设计的“思维陷阱”》
2.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态》
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王文:《高度警惕国内恐美情绪,客观审视美国优劣短长》
4.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恐美派和崇美派错在哪》
5.人民日报:《谈“恐美”情绪: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
6.新华每日电讯:《中美经贸摩擦中,要警惕“花式”媚美恐美之人》
7.人民网:《那些年中国公知炮制的关于美国的谣言,2020年被啪啪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