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意大利语:La Gioconda;法语:La Joconde;英语:Mona Lisa)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一幅肖像画,是其代表作。
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之一,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常常被人研究或是引用。它的持有国法国把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里供公众欣赏。它被直接画在白杨木上,面积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1]。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时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命名
蒙娜丽莎是从英文的“Mona Lisa”音译过来的,来自于达芬奇去世31年后由乔尔乔·瓦萨里著成的《艺苑名人传》。在其中,乔尔乔·瓦萨里认为这位模特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丽莎·焦孔多。蒙娜在意大利语为Madonna,简称Monna(或作Mona),中文翻译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当于英语中的“Madam”。所以,蒙娜丽莎的意思是“丽莎夫人”。
这幅画的另一个名称是意大利语“La Gioconda”,这是焦孔多(Giocondo)的女性化拼写。意大利语中,“gioconda”的解释是“轻松的,无忧无虑的”,因此“gioconda”也可以指“无忧无虑的妇人”。由于她的微笑,此名称便有了两层含义。法语名称“La Joconde”同样可以这样解释。
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Mona Lisa)和意大利语名称“Gioconda”已经成为了这幅画固定的名称。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幅画有很多描述性的名称,如“某个佛罗伦萨女士”、“带着纱巾的情妇”等等。
历史
16世纪
达芬奇在1502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并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这幅画耗时4年完成。
在1516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去位于国王的昂布瓦斯城堡附近的克劳斯·吕斯城堡工作。据说他也将《蒙娜丽莎》一起带去。达芬奇去世后,他的画作便归学徒们和助手沙莱所有。[2]国王花了4000埃居买下了它,并把它保存在枫丹白露宫,直至路易十四时期。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这幅画在达芬奇死后曾被人剪裁过,画的两边被切割掉一部分。在《蒙娜丽莎》的早期版本中,画的两侧有两个柱子,但这只在原稿中出现过。
但法籍科学工程人员 Pascal Cotte 使用世上第一部多光谱相机,获得卢浮宫罕见地允许他拍摄《蒙娜丽莎》。他运用紫外线及红外线拍摄取得的高清影像,证明《蒙娜丽莎》早年是画在白杨木画板上,且经过画作分层范围及前置作业(石膏底)显示这幅画并未被切割过。
《蒙娜丽莎》失窃
《蒙娜丽莎》收藏于法国皇室的枫丹白露宫之中,寻常百姓并不能见到。到了卢浮宫建成之后,才移往卢浮宫的。而即使在这幅作品悬挂于卢浮宫之中的时候,并不出名,并非被当做镇馆之宝来宣传的。直到1911年8月20日,曾在卢浮宫内担任油漆匠的温琴佐·佩鲁贾于闭馆时躲入储藏室,趁隔天周一休馆取下画作,藏于大衣内窃出博物馆。馆方在22日发现《蒙娜丽莎》遭窃,于是进行一周闭馆调查,并祭出高额悬赏金。由于持续没有画作的下落,在各家报纸的报导下,《蒙娜丽莎》逐渐有了知名度。
法国警方一度怀疑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偷了画作,并将其逮捕。因为纪尧姆和毕加索有来往,毕加索也被带到警局问话。不过二人最后都被无罪释放。[3]
两年后,佩鲁贾觉得风头已过,想要将《蒙娜丽莎》卖给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遭警方逮捕。被捕后佩鲁贾声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财产,理所当然该回到意大利。由此佩鲁贾获得意大利国民广泛同情,而意大利象征性地将佩鲁贾只拘禁六个月。
画中人物
蒙娜丽莎的画中人物是谁至今无法确切考证,艺术史学家曾讨论过多种可能性。许多人相信画中的女士是一位佛罗伦萨富有的丝绸商和政府要员的妻子。这个理论来自于达芬奇晚年的一句话,他提到过一幅“巨人朱利奥·美第奇委托绘制的一位佛罗伦萨贵妇”的肖像。
达芬奇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说,蒙娜丽莎确有其人,她是一位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吉奥亢多的确存在过,他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富商,在当地的政治界也是有权有势的。关于他的夫人丽莎·焦孔多我们今天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没有任何历史记录证明她是梅迪契的情人或达芬奇指的是她。
达芬奇后来还有一句话产生过一些混乱。在这句话中他提到蒙娜丽莎和一幅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的肖像。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理论说蒙娜丽莎是一个男人。
这幅画的意大利语标题La Gioconda来自达芬奇1625年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说这幅作品展示了一位Gioconda的半身像。但在这里必须注明的是,在意大利语中Gioconda也是“一位宽心的妇人”的意思,并不一定是一个名字。
有人提出了一个看法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一幅自画像。假如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像与达芬奇的一幅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的话,两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样。但批评者认为这个结果只不过是因为两幅像是同一个画家用同一种画风画而造成的,所以才会这样。
还有人提出一个看法说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位米兰的大公夫人。达芬奇为这位夫人做了十一年的宫廷画家。画中人物的深绿色衣服说明她是这个大公家庭里的一为贵妇人。而蒙娜丽莎与这位大公夫人的其他肖像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
有加拿大科学家利用红外线成像,发现这幅偏暗的画像曾经经过修改,原本的画像中蒙娜丽莎是盘发而非散发,并且披着孕妇穿的薄纱,可以肯定这幅画是为了庆祝第二胎的出生。[4]
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证实,《蒙娜丽莎》那位微笑女子,的确是佛罗伦萨富商焦孔多的妻子丽莎·焦孔多。他们发现达芬奇朋友亚美利哥(Agostino Vespucci)1503年10月于一本书的书边上写明,达芬奇当时在画3幅画,其一是盖拉尔迪尼画的肖像。[5]
一批考古学家声称,他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间女修道院的地底挖出一副人类骸骨,可能就是当年为达芬奇充当模特儿的女郎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
去年在同一地点,也有一个女性头骨出土,当时考古学家也怀疑是属于丽莎·盖拉尔迪尼,相信她就是《蒙娜丽莎》女主角的真身。
丽莎是当年意大利丝绸富商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在意大利,《蒙娜丽莎》这幅画有另一个名字叫《La Gioconda》。
事实上,大部分现代历史学家都同意,画中的女郎就是嫁给了德尔焦孔多的丽莎。德尔焦孔多死后,丽莎成为修女,并于1542年7月15日去世,终年63岁。
审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着并把交迭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芬奇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其他人将它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或甚至于出神的或悲伤的。应该指出的是达·芬奇当时的肖像画多半带有这样的微笑。
2003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达芬奇应用了眼睛的错觉。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对较为亮的区域敏感,而边缘则对较暗的区域敏感。人一般确认笑容时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态特征判断。而达芬奇就是利用了蒙娜丽莎嘴唇形成的阴影。当你盯着她的眼睛时你不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在微笑,而你盯着她的嘴时你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依然在微笑。[6]
神秘的蒙娜丽莎除了以其微笑着称,画中人物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正面哪个角度赏画,都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着你,这使人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仿佛是活的,会随著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恒的微笑。
一些学者试着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微笑的感觉不同。这些理论有科学性的,也有的从蒙娜丽莎的实际人物和感觉出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还有人认为这个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为它利用了人的视觉中的干扰。提出蒙娜丽莎是米兰公爵夫人的理论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此悲伤因为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伤,因为她的丈夫如此有权势、是个酒鬼和经常打她。这位公爵夫人自己曾说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画中妇人的头发与衣服的曲线与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弯曲相称。整个画的和谐性体现了达·芬奇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使这幅画成为达·芬奇的世界观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记录。
在人的背后,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直延伸在远处的冰山。只有弯曲的道路和远处的桥梁显示着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线、潇洒的人物、光亮与黑暗的明显对比和一个总体的冷静的感觉都是达·芬奇的风格。
蒙娜丽莎是第一幅将人画在一个想象的背景前的肖像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风景并不对称。人左面的风景比右面的明显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说明左面的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X光检测证明在现存的蒙娜丽莎后面还有三个过去的版本。用作画板的白杨底板的变形比原来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馆的修理员正在考虑怎样来保持这幅画的原状。
注释与参考文献
- 德尼·克伊朗. 《羅浮宮參觀指南》. 黎丝艺术出版社. 1997. ISBN 2854950992.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61–262 [10 October 2010]. ISBN 978-0-19-280725-0.
- R. A. Scotti. Vanished Smile: The Mysterious Theft of the Mona Lisa. Vintage Books. April 2010. ISBN 978-0-307-2783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2).
- Mona Lisa enigmatic smile – Mystery Revealed. Bhuvana Sundaramoorthy\'s Blog. 2006-09-28 [2018-08-21] (美国英语).
- 《蒙娜麗莎》主角身分揭曉. Yahoo! 新闻. 2008-01-1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 《怪咖心理学: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学实验,让你彻底看穿人心》理察·魏斯曼(Richard Wiseman)作,洪慧芳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