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德智体缺一不可。

  我是80年代上小学的,那时候一年级开始学造句,二年级学写话,三年级学写作文。老师那时候的要求都很明确,就是词句要通顺,尽量不用生僻字和词,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清晰,主题要突出,要言之有物,不要无病呻吟。后来读书多一点,越来越觉得,白话文最好的文字就是毛选,没有一个生僻词,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用词准确。

  但是这些年来媒体上报道出来的各种满分作文,如果按照我们那时候的这些标准来看,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是要被老师罚站或者打回去重写的。各种用生僻词,各种炫耀自己的博学,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认识几个生僻字和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读过几本书,一定要炫耀、卖弄出来。

  从高考大答题策略的角度来说,我们都经历过高考,那时候基本上都是要按照要求,循规蹈矩,不敢做这种孤注一掷的尝试。因为这种兵行险道的做法,本质上就是赌博,如果碰到一个三观正常的阅卷老师,那就满盘皆输,因为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看上去辞藻华丽,堆了几个生僻词,但内容和主题都很空洞。

  我相信即便是现在,绝大多数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都还是循规蹈矩的,都是在尽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尽量避免用生僻词。在这种背景下,阅卷组给一个实质内容如此空洞,言之无物的作文,仅仅用了几个生僻词,就给了满分,这对其他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有些人认为,这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这是强词夺理。作文首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即便是高考作文,也是要考察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引用其他言论或者材料,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如果自己本身连表达什么都没有想好,就开始堆砌辞藻,哪怕是用再多的生僻词,引用再多的海德格尔、黑格尔,也毫无意义。

  尤其是在高考作文这种事情上。所有的人都清楚,高考现在是教育的指挥棒,高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后面的教育有极强的指导性作用,高考作文也不例外。一篇满分作文,就可能引发无数考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去模仿,因为这会被其他人视为导向。更何况作文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非常强的考试,更需要阅卷老师慎之又慎,而不能任性妄为。

  但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却是经常出幺蛾子的地方,各种所谓的个性化表达,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经常会引发轰动效应,让人以为知道一点生僻字、生僻词、懂一点有用没用的课外知识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种导向是极其恶劣的,对整个语文教育的示范效果也非常糟糕,助长了学生这种冒险的行径。

  在高考作文命题上,这些年来各地纷纷自主命题,高考作文命题也是越来越虚,越来越让人不知所谓。尤其是这几年的命题打着所谓为了让考生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的旗号,动辄就是人生感悟,二十岁还不到的孩子,能有什么人生感悟?出一些主题和指向都很不明确的题,考生也猜不透命题者的意图,只能按照自己的猜测小心翼翼的写一些假大空的话。

  现在想想,以前那种让我们写写自己家人,比如父母、爷爷奶奶,或者是描写一件小事,或者是描写一个人物,或者是给一段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正常的作文题目是多么难能可贵。为什么非要用这种不说人话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呢,让孩子也跟着不好好说话,非要去挖空心思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这不是毁孩子呢吗?

附:

生活在树上——浙江一考生

  我省2020年高招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7月24日公布,当天24:00,考生即可通过多种方式查询高考成绩,全省考生“一分一段表”也将同时发布。

  高考查分渠道有: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另外,县(市、区)招生办招生考试综合服务大厅提供查询服务;普通高招考生服务平台通过只读邮件的方式向考生发送电子成绩单;“豫事办”APP今年上线高考成绩查询功能。

  7月26日8:00—28日18:00,填报军队招飞,本科提前批(公安、司法专科随该批)、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艺术本科提前批,专升本,对口招生本、专科志愿。7月30日8:00—8月2日18:00,填报艺术本科批A段、艺术本科批B段、特殊类型招生志愿,本科一批、地方专项计划本科批、本科二批志愿。8月4日8:00—8日18:00,填报专科提前批和高职高专批志愿。

  省招办将于7月25日至29日举行河南“2020年普通高招网上咨询活动”,为考生提供填报志愿在线咨询服务。教育部网上咨询周期间将开设“河南省网上咨询专场”,时间为7月26日至28日每天9点至17点。(记者 史晓琪 实习生 王晓彤)

下级分类

应该讲讲《音乐鉴赏》这门课。这门课,是孩子分享读书心得时知道的。

这是高中的一门音乐方面的课程,但是没有讲。

据说,现在的孩子知道很多,但这门课程中的许多东西,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些。知道这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这些方面知道的太少,同时又收到太多的其他方面的影响。本没有必要知道这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但因为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太多,就有这方面知道多一些的必要了。

喜欢听的并不都是好的。就像喜欢吃的未必有利于健康。大人应该帮助孩子们学会鉴别。不应该忽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有人说,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好,听到、吃到了很多好听、好吃的。好还是不好,真好还是假好,这门多年过去了,结果也出来了,过来人应该多少有些反思了。 有的好听的,把思想听坏了,有的好吃的,把身体吃坏了……

这门音乐方面的课程,应该让孩子们通过讨论。让孩子们对不同时期的音乐进行批评。既然用音乐影响孩子了,就应该让孩子们学会批评,有批评的权利,让孩子们通过批评学会鉴别好坏,学会保护自己,通过批评让作为听众的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对课本的批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有利于破除迷信。

音乐应该是用来解放孩子们的,它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无形束缚。靡靡之音就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束缚。现在孩子们听到的相当多音乐和歌曲都是靡靡之音。应该通过加强音乐教育对抗这些靡靡之音对孩子们的恶劣影响。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