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是劣势吗?

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是劣势吗?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是劣势吗?假如所谓某种“集体生活”是必须的,缺乏这种“集体生活”是不是劣势,关键还是要看它是什么样的“集体生活”。参加不好的或者不适合的“集体生活”,不但不会形成所谓的优势,还会对孩子有害。不参加这样的“集体生活”,反倒是一种对孩子有益而无害的正确选择。

在当今这个社会,一个人要完全脱离所谓的“集体生活”恐怕不容易,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诸如“从众心理”、“羊群效应”、“乌合之众”这样集体生活的“副作用”常常出现的原因。

实际上,一个人,不是在这种“集体”中生活就是在那种“集体”中生活。比如,“家庭生活”就是一种“集体生活”。普遍的外遇出轨、普遍的离婚分居、普遍的同床异梦、普遍的貌合神离,等等等等,就是对某种家庭“集体生活”的一种否定,就是向往或选择另一种“集体生活”,就是剥夺孩子希望某种家庭“集体生活”的本能和权利。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环境下,如果还不能比较正确地把握“集体生活”这样的概念,就白白目睹、经历或体验上述社会“乱象”了。

我们应该懂得,“集体生活”是不大可能缺乏的,相反,人们常常缺乏的不是“集体生活”而是某种非“集体生活”,常常缺乏的是高质量的“集体生活”而不是低质量的“集体生活”。

之所以会有“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是劣势”这样的“伪命题”出现,恰恰是因为一些人过往“集体生活”的质量不高造成的。在各种高质量“集体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不大可能产生这样既无“逻辑”又无“常识”的“妄想”。

有时候,能够帮助孩子实现所谓的非“集体生活”倒是更显得“难能可贵”。有了这种所谓的非“集体生活”,才会有体验诸如“慎独”这些的可能。能“慎独”了,才有可能克服出现在各种“集体生活”中的“副作用”,毕竟,在某些情况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诸如这些“伪命题”的干扰,即便是不能做到“心若止水”、“我行我素”,但能因“取法乎上得其中”而实现“笑傲江湖”、“出污泥而不染”,也是相当不错的。

对家长而言,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集体生活”才是关键。能够帮助孩子实现不同的“集体生活”靠能力。不会选择,能力不足,是比“操心孩子是否缺乏‘集体生活’”更应该需要注意的“社会问题”。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