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竞选主席马特福纳以及私人律师科恩20日在纽约曼哈顿联邦地区法院被陪审团认定有罪,二人认罪。科恩承认与特朗普合谋违反选举法、影响2016总统大选、并接受特朗普13万美元封口费。舆论认为,民主党启动弹劾总统程序的机会正在逼近。
在上任总统的近两年里,特朗普对前任总统奥巴马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摧毁式调整”。与此同时,关于特朗普的负面新闻也接连不断,“通俄门”、“封口费”、“白宫离职潮”等应接不暇,美国建制派的反对声音也始终不绝于耳。
中期选举正在临近,特朗普的命运与中期选举的变局受到美国国内以及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那么特朗普被弹劾的可能性有多大?国内形势是否会影响包括中美贸易在内的美国对外关系?为此,中国网“观点中国”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刁大明进行了专访。
中国网观点中国:弹劾特朗普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在美国弹劾总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刁大明:在美国,弹劾总统是政治行为,虽然弹劾往往始于司法,但最终决定弹劾还是要经过政治运作的过程。在特朗普执政近两年来,民主党关于弹劾特朗普的声音是持续不断的,但始终没有推进弹劾进程,关键在于目前美国国会两党所占席位的比例是不可能实现弹劾的。
正式的弹劾程序,众议院是发起方,要二分之一通过才能启动弹劾,参议院负责审议,需要三分之二通过才能弹劾成功。目前参众两院大多数席位都是共和党人占据,众议院的多数是共和党,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发起对共和党人特朗普的弹劾。当然在中期选举后,有可能民主党要在众议院占据更多席位,但参议院仍然将是共和党占优。
所以,不管是目前国会的政治生态还是中期选举后的政治局势,都不太可能对特朗普发起弹劾,弹劾是一件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弹劾成功更是微乎其微。民调显示,特朗普的党内支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
中国网观点中国:科恩作为特朗普的前私人律师已经被认定有罪,特朗普是否也存在违法行为?对他的总统生涯有何影响?
刁大明:科恩给特朗普做了10年的私人律师,在实际工作中负责善后“平事儿”的工作。科恩主动交代曾经过特朗普的授意给过两位女士所谓的“封口费”,承认违反了美国选举法,当然他称自己是经过特朗普的授意,如果能够证实的话,那么特朗普也存在违法行为。目前来看,证明特朗普授意支付“封口费”只有人证而没有物证,并且仅仅证明特朗普违反竞选法,也要看美国国会是否会小题大做发起弹劾。显然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以违反选举法的“封口费”事件,对特朗普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科恩这么做是因为如果他选择抵抗,等待他的将是更高的刑期和罚金,封口费这件事有可能会发展成关于特朗普“妨碍司法”“作伪证”的局面,这两件事是比较要紧的,目前特朗普也没有公开否认过自己“作伪证”这件事。封口费这件事只会让特朗普卷入司法纠纷,但还远不足捍卫他的总统职位。关于女性绯闻这种事,实际上只是之前特朗普作为商人时,私德的问题,对他的总统职位不会有影响,而通俄门这种调查也尚未有证据指明特朗普知情并参与其中。
中国网观点中国:美国国内的主流媒体一直对特朗普的“问题”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对特朗普的弹劾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这是否和这些媒体背后的美国建制派有关?
刁大明:关于特朗普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是代表建制派的美国媒体对特朗普的批驳,媒体虽然能发现问题并愿意对问题进行曝光,但特朗普本人的问题没有美国媒体所讲的那么大,美国媒体报道更多是“噱头”性较强的方面,实际上没有“实锤”,更多的是对特朗普的一种约束。
中国网观点中国:美国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会影响目前特朗普的政策决策吗?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对外政策一直处于“四处点火、变本加厉”的状态,中期选举的临近是否会让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收缩?
刁大明:即使没有美国国内媒体的“负面影响”,共和党目前的选举预测也并不乐观,民主党很大可能会夺回众议院多数席位,而在参议院共和党也有可能仅保持微弱优势。如果中期选举的结果是这样的话,特朗普肯定会不遗余力为共和党拉票,以防自己变成“跛脚鸭”,以便自己的政策能够顺利推进。
在特朗普不遗余力争取选票的时候,他的政策走向也可能做出调整,因为拉票心切,他会选择更加显而易见的政绩,并更加快节奏的推进他的政策,目标导向也将更加明确,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上会更加“急功近利”,以展现出“美国再次强大”的民意氛围。
为争取中期选举的选票,特朗普会为民众尽可能的争取短期利益,让民众相信他这位来自共和党的总统。
当然对于不确定的问题,特朗普的决策也可能会放缓,比如在中东地区,伊朗问题目前处于打也打不起来,谈也谈不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等到中期选举之后在进行处理。
所以在中美贸易上,特朗普也可能做出改变,一方面特朗普不希望因为自己的贸易大棒而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制,这种不利的局面持续加剧对特朗普极为不利,所以他也许会在中期选举之前有所收敛;另一方面,特朗普也希望在贸易谈判中有所斩获,促成一些外交成果,比如中美贸易谈判取得实质性成果。这也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正在面临新的“变数”。(责任编辑 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