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现象”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不愿和亲戚往来

“断亲现象”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不愿和亲戚往来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年关将至,但相比以往已经完全没有了期待的年味,很多年轻人压根没有回家探亲的打算,特别是90后他们似乎从不牵挂家乡的亲戚。

如果不是有血缘关系,那些一年都见不了一次面的人,对他们来说如同路人甲乙。

这一现象被称为“断亲”,顾名思义就是随着时间变化亲戚之间断了来往。

这种人与人之间出现的冷漠让我们感慨,这种现象似乎是越来越严重,背后是,年轻人开始不再把家当“退路”了。

为什么不再眷恋曾经被当作疗伤港湾的“家”?

心理研究发现,我们会更信任那些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

而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得亲戚朋友之间鲜少有相处的机会,我们不参与对方的生活,对对方没有深入的认识了解。

互不了解的两代人仅凭血缘关系,其实很难产生情感的连接。

双方对彼此都没有熟悉感,自然就会产生不信任,即便逢年过节聚在一起也会觉得消耗时间、消耗精力,没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当然就是消亡。

人是社会的产物,当社会运作模式转变,人际关系自然就会产生转变。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年轻人都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生活和家乡通常不会产生太大联系,也就是说没有利益往来。

而人与人的关系若要长久,要么有极强的吸引和共情,要么有持久的利益往来,如果两项都没有,关系即便存在,也似有若无,不会激起实际生活的涟漪。

久而久之,便没有往来走向断裂。

相比较前两项原因,“断亲”如此普遍的最重要原因其实还是心理创伤。

如果一个人和亲人之间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他们能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互相体谅理解,给予安慰,即便没有前两项条件,关系依旧可以维持,人毕竟是一种需要情感寄托的物种。

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的亲子模式存在大量弊端,很多父母对子女始终抱着“你是我生的,所以我对你有绝对操控权”的态度。

这种不尊重的模式,使得很多人对家并没有归属感和眷恋。逢年过节他们宁愿窝在出租屋里煲剧,也不想回家面对父母亲戚。

很多年轻人一回家面对的就是父母的指责催婚,亲戚们的攀比,他们根本不在乎年轻人在外面究竟生活好不好?压力大不大?

年轻人在他们眼里只是一种谈资,和获得一定物质回报的摇钱树,这才是“断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人的骨子里都刻着对利弊的权衡,当一件事情不再能带给他们情感或物质的利益,他们便失去了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过去囿于道德的制衡,即便和亲戚们相处很痛苦,很多人也会忍着,但今天社会流动性的急剧增大和观念的改变,使得道德无法再约束人的行为。当然就没有人愿意去维系这些鸡肋的感情。

且相比较前几代人,当下的青年,特别是90后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代,强调“我”的重要性,不会为了场面好看而委屈自己。

如果你让我不舒服我就离你远点是很多青年人的形式风格。从这个角度看“断亲”未必是件坏事。

当人与人的需求无法互相满足,强行维系其实是一件很辛苦且不划算的事情。真不如直接清除掉相处不和谐的人,把精力空出来去寻找真正契合的灵魂,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对当代青年来说家往往不是退路,当你身处低谷时,亲人反而是压力的来源,他们言辞刻薄、极尽伤害,却还说是为了你好。

曾见过身边有很多朋友,在经历人生低谷时,给他们信心、鼓励他们的都不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而是最懂得彼此的那两三密友。

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关系的质量不是由血缘决定的,而是性格、价值感、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如果这些条件无法契合,继续勉强地保持往来就是给人生增加了一种负担甚至是痛苦。

王尔德说:“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端。”某种程度上说“断亲”是一种自爱,因为人生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能把生命消耗在一些感受不好的事情上。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