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是集体好还是单干好的问题,争论不息,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我国农村现实存在的问题却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田荒藏野兔,不见种田人。难寻儿时伴,多见老少孙。”这是农村现实的真实写照。
一,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农村耕地抛荒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的、现实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现在的农村,农民仅靠种田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现在的农村,农民靠种几亩田,只能度个温饱,若要培育子女、让自己的孩子顺利成家立业,甚至还要抚养老人的话,那微薄的种田收入已经远远不够。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村的农民,仅仅依靠农业生产已经不能维持最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了。
经过人民公社时期的老一代农村人都知道,在生产队时期,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大多是要养活六、七口甚至八、九口人的大家庭的。那时代的农业是建立在人力和畜力的基础上,生产力水平很低,但为什么过去两个农村劳动力可以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而现在夫妇两个劳动力却难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呢?
基本原因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基本没有什么发展;而农民的生存环境,随着市场化改革,其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生活成本大大提高。过去虽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但每个农业劳动力也可以种个几亩地;而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却没有多大提高,许多地方一个劳动力所能种植的也还是几亩地;相反,农业生产成本却大幅提高,因而农民的收入相对而言是减少了。所以,解决温饱基本没问题,但你不能生病,因为现在的医药费太贵了;你不能培养孩子,因为现在的教育费用太大了;你买不起房,因为现在的房价太高了,你娶不起儿媳妇,因为你承担不了高昂的彩礼和婚娶费用。你仅仅靠种田,生了儿子,却不能供他读书;买不了房又娶不了儿媳妇。这就是许许多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抛下妻子、儿女外出打工的现实原因。
二,那为什么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民的劳动生产力还没有较大的发展呢?
读过《农村承包制的推行到底使农民失去了什么?》一文的网友应该记得,在此文中我曾经谈到“从生产队集体到单家独户的个体经营,使我国农业失去了走向现代化的良好机会”。还是在1974年的时候,有次学校组织我们到当时的江苏丹阳连湖农场进行了参观。去的时候,正好是麦收季节,到农场时,正好在收麦子。那是百亩大块田(在苏南地区,这是非常大的田块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子,其宽度恰好就是一垅田(一垅为一丈宽),而运送麦子的是大卡车,在旁边跟随收割机,通过收割机上的管道把脱粒好的麦子输送到卡车车厢里,再由卡车把麦子拖到社场上去晒。我们10.30左右到农场,走时不到13.00,两小时不到,百亩田的麦子已经收完。当时我曾经采访过农场的职工,得知他们平均每个职工一年种植田地达到百亩以上。这就是当时农场上的劳动生产力。
现在已经是2024年了,同样是苏南地区,现在的农民的劳动生产力是多少呢?只怕还种几亩田吧。现在不能说没有机械化,但在一家一户的情况下,机械化种植的效率也极低,原因就是农户个体经营的条件下,原来较大的田块都碎片化了。原来我们这里格田成方,生产队田块多为五、六亩;而分到户后,二、三亩的田块就很少,大多是一、二亩、甚至有许多是几分地豆腐块。这样的小块田,即使用收割机来收割或拖拉机耕地,也尽是转圈圈了,一天也收(耕)不了几亩田,再后来,人家收割机也就不愿来做这个生意了;效率太低,赚不了钱。一家一户的,田不多,去配置农业机械吧,一则财力不足;二来也不合算;不配置机械吧,那就提高不了劳动生产力,收入微薄,且人工种植起来又非常吃力,于是,许多人便外出打工,放弃了种植,土地抛荒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为什么包产单干没有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已经喊了多年了。我记得在四届大人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农业现代化吧。但为什么农业现代化到今天还没能实现?原因就在于我们推行了农户个体经营方式,而且还来个几十年不变,这从根本上妨碍了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实现。就拿苏南地区来讲,如果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能象1974年的丹阳连湖农场那样,达到人均每年种植百亩地的水平,甚至只要达到人均种植七、八十亩地的生产力水平,那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不会低于打工人的工资水平;而如果大队、生产队集体经营模式没有放弃的话,那生产队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就会转化为大队经营模式(因为随着农民的劳动力生产力水平面提高,一个大队的几千亩地,只需要几十个人的作业组即可完成),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就会向工副业转移,首先是农村的副业会有相当大的发展,这会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社队企业的发展也会全面展开,一个大队那怕只要发展好几个企业,那共同富裕也早就实现了。
从生产队到农户个体经营的变化,从发挥人的积极性角度而言,是起了促进作用的。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但这种促进作用是相对于定额工已经不适应生产队劳动状态而言,它是阶段性的作用,譬如在二、三年时间内;而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看,它是起阻碍作用或限制作用的。
看到这里,有些网友可能会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但事实就是如此。有人会说难道农村改革后粮食增产,不说明生产力提高吗?
对此,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从生产队到农户个体种植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分到户之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确实有所提高,粮食产量当然也会有所提高。
但是,粮食产量提高,就等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吗?
不是。譬如生产队种植时,水稻的亩产是400公斤;现在分到户种植后,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这增加了100公斤的产量,不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告诉你,还真不一定能说明是生产力提高了。在这里,有一个投入成本的问题。
亩产从4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那这里的成本增加多少?例如,增加的化肥;增加的人工等等。如果这里增加的成本费用大于增加100公斤产量形成的收入,那么这里的生产力水平不是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
我们还是来看看具体例子吧。一个生产队,有100多口人,30左右的农户,200多亩地。在生产队时,只需要用一大(四工位)一小(两工位的)两台脱粒机和两只马达,即可完成一年的脱粒任务。但是分到户之后呢?需要每户都要配置一台脱粒机和一只马达。同样还是200多亩地,现在就要30台脱粒机,30只马达。一台脱粒机需要300元左右;一只马达需要350-400元。你算一算,需要增加多少成本?一户人家,多的四、五亩田,少的一、二亩田,但仅仅置办这一套脱粒机械,就需要增加七、八百元的成本,这还不算这种分散脱粒多耗损的电费。在当时,仅靠增产的粮食产量所增加的收入,需要几年增产的净收入才能抵销呢?类似的还有喷雾器,本来一个生产队只需要三、四台即可,但分户种植之后自然也要每家都买一个。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主义所以能够替代封建社会,工业社会所以能够取代农业社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工厂的生产方式,是专业协作的生产方式,比起小农经营方式来说,它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具有更高的效率。生产队和农户个体经营方式,事实上也是类似的情况。农业生产从人的因素来说,包括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责任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那么,从生产队集体经营到农户个体经营,这三个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农村改革,主要是从集体生产到农户的个体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这一看法的一个依据就是所谓人性具有自利性,即人都是自私的,因而分户经营必然会提高效率。但这种说法却说明不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农户个体经营,怎么没有充分提高效率?怎么没有把一个农业化的大国变为工业化的大国;这种说法也说明不了,为什么人民公社短短二十多年就改变了中国靠天吃饭的原始种植状态?为什么人民公社二十多年的农业基础工程量比二千多年来的农业基础工程的总和还多的事实;说明不了为什么人民公社二十多年成为我国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从1956年到1982年的二十几年增加了60%以上的人口。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的劳动状态,并不是人们习惯性认为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样”。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国粮食产量怎么可以从1959年人均粮食252公斤增长到1979年的人均340公斤?在生产队时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是呈阶段性变化的:即在工分制处于适应阶段时,社员在劳动中是处于积极肯干状态的;而到了工分制处于不适应阶段时,才出现类似于“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劳动状态。而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参加农村工作的干部还是研究农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并不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形式。任何一种考核制度,都是针对当时的劳动状态的基本特点进行采用的。而一当这种考核制度进行实施时,它就对劳动状态产生反作用,从而使原来的劳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当这种劳动状态的基本特征发生改变时,本来适应的考核制度也就变成不适应了。因此,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的劳动状态总是从“干多干少不一样”向“干多干少一个样”变化的。但人们却只是注意了后面的“出工不出力”现象,而忽略了前面“干多干少不一样”的现象。
人是具有自利性的。但人也是有惰性的。所以,你一定要说农户个体经营的农民比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社员更有积极性,那未必就正确。举一个例子:同样是挖排水沟,在生产队时,七、八个人在一起干,按定额记工,那劳动状态,必定是你追我赶,没有人愿意落后;而在分到户之后呢?一个人干是随心所欲,悠哉悠哉,作业效率是比不了集体劳动的;还有人说,生产队时一年忙到头,没几天休息的;分田到户后,一年只要忙几个月就行了,这不是说明农户个体经营更有效率?过去生产队的确是一年忙到头。这显然是对我国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人民公社时的肥料是有机肥为主,这有机肥是人工积肥积出来的,仅此一项所化的人工,就多了去了;另外,在农业科技未有突破发展的条件下,生产队需要精耕细作、合理密植;这与改革后化肥、农药随便买的条件是没法比的;再说,农户个体经营,怎么种都有自己决定,因此,简化种植作业环节随便来,怎么省力怎么来,自然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在对比生产队与农户个体经营时,许多人都谈到了一点,那就是分户经营后,农民自由了。不错,既然田分给了我,种什么或种不种,都是我的事。出现抛荒,自然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人性是自利的,同时人又是有惰性的。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农村改革后的几年,会促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为什么现在又有许多很好的田地被抛荒。
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只有农民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才可能有相应的提高。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农业和农村能够留得住人的必要前提。那怎样才能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呢?那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大幅度提升农民的作业效率。但是,农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固定了田地的碎片化状态,而且来了一个几十年不变。本来,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了形成生产资料的整体性优势,而这所谓的承包制有推行、土地使用权的个体固化,恰恰是拆了机器用零件,起到了瓦解公有制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公有制有名无实,失去了本应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