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革命派,就是为了搞投降——评“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排斥革命派,就是为了搞投降——评“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的组织路线,总是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混进革命队伍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搞修正主义,搞投降,就必然要在组织上搞分裂,打击和排斥真正的革命派。

  《水浒》第六十回“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一段故事,就是颇能说明这一点的一篇极好的反面教材。这一段故事讲的是,金毛犬段景住带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来投奔梁山,路经曾头市,好马被夺。经探听,曾头市的反动地主武装反革命气焰十分器张。晁盖率兵下山,在攻打曾头市的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于是,宋江乘机篡权,明目张胆地开始了他的反革命叛卖活动。

  作者力图通过这段故事,贬晁扬宋;但字里行间,却使我们看到了宋江这个投降派排斥真正的革命派晁盖的卑劣行径。

  纵观《水浒》全书,宋江搞分裂,排斥晁盖等革命派,由来已久。早在四十一回中,宋江上梁山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拉山头,搞宗派。当商讨怎样安排众头领的位置时,宋江居心叵测地“建议”:“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即晁盖一边——笔者注,下同)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即宋江一边)坐”。

  这是想干什么?就是想把跟他一起上山的那批“新头领”拉在自己一边,以便日后同晁盖分庭抗礼。以后,宋江一再耍弄两面手法,表面上十分“尊重”晁盖,口口声声要与“晁大哥”“同生共死”;背后却一再在做小动作。

  每次下山作战,总是借口“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明捧暗挤,一步步架空晁盖,夺晁盖的权。而且,带下山去作战的,也大多是那些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新头领”。宋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企图排斥和孤立以晁盖为代表的梁山早期革命派。

  触目惊心的现实斗争,使晁盖在一定程度上看清了宋江的面目。在这段故事中,我们看到,晁盖为了力争重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提出这次攻打曾头市,他要“亲自走一遭”。

  当宋江又一次假惺惺地进行阻拦时,晁盖十分“忿怒”,断然拒绝了宋江的“苦谏”,毅然点兵下山。这次,晁盖带的头领,与宋江历次带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相当一部分是宋江过去下山从来不带的“老头领”,如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白胜等,这是颇发人深思的。

  之后,当晁盖决定亲自率军劫寨时,曾对林冲说了十分沉痛的八个字:“我不自去谁肯向前?”这八个字一方面表明时至此时,宋江羽翼已成,晁盖大权旁落,已经很难指挥得动全局了;同时,也表明了晁盖为了坚持革命路线,身为主将,决心甘冒矢石之险,力求通过战斗重新树立革命派的领导权威。

  从这个意义上讲,晁盖之死,与其说是死于史文恭的毒箭,倒不如说是死于宋江投降路线的干扰和排斥。正因为如此,晁盖临死之前,才要特意留下这样一句“遗嘱”:“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为什么过去晁盖曾要让宋江“坐第一把交椅”,此时反而不同意宋江这个“二号人物”“理所当然"地继位了呢?原因就在于晁盖通过严酷的斗争实践,此时已经感到宋江这个人靠不住了。晁盖的这番“遗嘱”,实质上就是在以某种形式,公开宣布对宋江的不信任,也是对宋江搞修正主义、搞分裂的一种还击。

  晁盖的“遗嘱”,反映出了他对宋江可能背叛梁山革命事业的某种程度的预感。果然,晁盖尸骨未寒,篡权第一天的宋江就明目张胆地开始了反革命叛卖活动。

  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这等于是公开“亮”出了一面反革命旗帜,向封建朝廷发出了一颗报告投降信息的白色信号弹。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指出:“现在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作这种‘修琢’的事情上正一致起来。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精神,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似乎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

  宋江正是这样。他表面上似乎只是要对梁山农民革命的纲领作“一点点”“小小的”“修琢”——你看,才改动一个字。但恰恰因为这一字之差,梁山这场农民起义的革命灵魂被阉割了,这场农民革命的对象和性质被篡改了,晁盖的革命路线被改掉了,代之以宋江的投降路线。

  本来,“聚义”两字,含有互助团结,反抗压迫之意,也就是要起义,要革命。这当然是反动统治阶级所绝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

  现在,在“义”字上冠之以“忠”,就使“义”从属于“忠”。“义”的内在涵义也就变了,变成了忠于封建统治,不准怀有贰心之意,也就是要招安,要投降。这就成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代统治者所不仅能接受,而且热衷于推行的东西了。

  路线变了,一切皆变;路线错了,一切皆错。宋江之所以能在以后一步步叛卖和葬送梁山的革命事业,从公开推行投降路线的角度来溯源,其发端盖出于此。

  实质上,宋江这一改,就是在向封建统治者“剖白心迹”:梁山这支农民起义军自他掌权的第一天起,就将开始被着手“改造”成为一支非但不反、反而维护封建统治的反革命“别动队”了。看:宋江搞修正主义的“刀笔”是何等的“精通”,搞投降的“吏道”又是何等的“纯熟”!

  《水浒》为了宣扬投降主义而“屏晁盖于一百〇八人之外”,不仅表现在对宋江的美化、对晁盖的歪曲,处处蓄意贬晁扬宋上,还表现在对全书结构布局的安排上。

  作者为了尽早让宋江“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在《水浒》的结构上故弄玄虚,作了精心安排,不惜让宋江在上梁山的过程中上上下下,历尽曲折。目的何在?无非是要“创造条件”,让宋江“结识”大批“江湖豪杰”,网罗众多亲信。

  所以,宋江上梁山不久,很快就羽翼丰满,他在梁山头领中的势力迅速超过了晁盖。作者的这个意图,我们是必须看清的。并且,据早期的有关“水浒”故事记载,晁盖都是在三十六人之内的。

  而作者不早不迟,偏要让晁盖在六十回就死去,以至于既不入三十六天罡,又不入七十二地煞,这里也有着险恶的用心。在七十一回中,作者有一段自鸣得意之态溢于言表的话:“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原来,作者所以要写晁盖“啸聚山林”,不过是企图以此来“反衬”宋江“忠义”的“光辉”。而所以要在六十回让晁盖“归天及早”,是唯“恐”晁盖不死,会“胆大包天”到同方腊一样,“改年建号,自称王”,弄到叫大宋皇帝受不了的地步。

  再说,名义上毕竟是梁山农民军领袖的晁盖,是宋江搞修正主义、搞投降的最大障碍。晁盖不死,这个“肯呼群保义”的宋江篡权“把寨为头”,“去邪归正”,“早”进“廊庙”的反革命“愿望”,岂不是要落空了吗?

  正是有鉴于此,作者才在六十回精心炮制了这么一段晁盖中箭死亡的故事,这就充分暴露了《水浒》作者对宋江投降路线的推崇、美化和对晁盖革命路线的极端仇视。

  今天,我们通过对“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段故事的评论,看清宋江和《水浒》这部书排斥革命派的卑劣手段和罪恶目的,就能进一步认清现代的投降派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丑恶嘴脸,提高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这却是《水浒》作者连梦里也未曾料到的吧!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