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谈一个文化心理问题

郭松民 | 谈一个文化心理问题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把‘要有钱’作为唯一价值观,其实就是人的片面化、工具化的一种折射,是人的异化、非人化的一种反映

  01

  许多人说,晚近四十年来,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

  这样说,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至少从九十年代开始大踏步跨入市场社会以来,国人的价值观已经高度单一化了。

  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要有钱!”

  有了钱,就可以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就成了“人生赢家”。

  当然,有权也很重要,但权最终还是要兑换为钱才有意义。这也是腐败分子如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的重要原因。

  总之,一切成就,学术、艺术、技能……如果没有兑换成钱,就没有意义;一切美好的品德,善良、诚实、勤劳……因为无法兑换成钱,所以也没有意义。

  价值观的单一化,所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会把卢瑟(即失败者)逼得无路可走。

  中国的文化,本来就不太重视来世、天堂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比较重视现世。

  那么,现世如何才算活得好、活得值呢?

  也没有绝对的、独立的、超越性的标准,大体来说,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判断自己活得好不好、值不值。

  在单一价值观的背景下,媒体对“人生赢家”的宣传,“人生赢家”的各种自我炫耀,就把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卢瑟。

  并且,卢瑟无法在心理上为自己搭建一个避难所——你没有钱,说别的都没用。

  这里存在的巨大风险在于:从一个卢瑟的角度看,如果确定自己不能赢过“人生赢家”,那么还有一个办法来使自己获得心理平衡,就是把“人生赢家”也变成失败者!

  这相当于自己并没有输。

  这种心理特征,导致了许多问题,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

  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形成反社会人格,造成一些非常惨烈的事件。

  02

  今天,至少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如果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话,最低限度我们可以拒绝一个市场社会。

  因为,在市场社会里,钱是唯一的上帝,“要有钱”就会成为唯一的价值观。

  具体而言,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健全社会保障,让那些没有钱的人,也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其二,在这个基础上,打破“要有钱”的单一价值观。

  比如,一个人,虽然没有钱,但他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就也能得到社会尊重,也有姑娘爱他……

  这些,本来就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03

  把“要有钱”作为唯一价值观,其实就是人的片面化、工具化的一种折射,是人的异化,人的非人化的一种反映。

  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制度条件下才有可能。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那样,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卢瑟,也没有“人生赢家”,因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