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种由人创造的文艺作品,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便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社会的印记。在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其宣传的思想内核,仍然是资产阶级思想,其中只有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反抗,只选择杀死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言人,而不是向整个悲剧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发起反抗。如果不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罪恶的温床,彻底从世界上消灭掉,那么电影中出现的悲剧只会在世界上一次又一次以不同的形式上演,资产阶级的罪行永远都不会自行终结。
笔者认为,像男主里昂这类杀手,不是文章中所说的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的打手走狗,尽管他为生计在不自觉中充当了这个角色。应当指出,无论是美帝国主义这种纵容资产阶级黑帮暴力组织致无产阶级深受其害,都驳斥着小资产阶级不要暴力要安定的庸俗观点,关键在于谁掌握暴力的问题,而当暴力为掌握正确路线的无产阶级所掌握时,将是彻底埋葬资产阶级专政及电影中资本主义社会乱象的时候。
文章在对男主角里昂做定性时出了部分差错,过于强调了里昂为了生计不自觉的充当打手走狗,从而导致对里昂的定性为无产阶级。实际上在里昂逃到纽约,遇到女主之前,他都是作为以老托尼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走狗而行动。从这一点上,里昂与本片反派史丹菲尔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史丹菲尔是作为缉毒局专员在暗面上压迫无产阶级,而里昂等打手走狗是在明面上压迫无产阶级。而重点其实就在于,诸如玛蒂尔达一类的无产阶级,即使掌握了暴力,在小资产阶级观念的影响下走的也是小资产阶级改良路线,走的是小资产阶级超阶级的和平路线,在错误路线的引导下,他们注定会失败。
表面上,这部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杀手与小女孩互相救赎的故事。但通过对电影各方面的分析,我们却能发现纽约市毒品泛滥、帮派横行、警匪不分的现状,藏在了“感人”的银幕之后。
影片开头,我们见到了男主角里昂的职业杀手生活。他接受师傅老托尼的委托,执行各类杀手任务。这一次,里昂的目标是一位刚刚来到纽约“不识好歹”的帮派头目。在让这名帮派老大滚出纽约后,里昂回到了他的住宿,也就是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本片的女主角玛蒂尔达。玛蒂尔达是蓝道先生家的次女,她的父亲贩毒,母亲则以站街为生。玛蒂尔达在家中不受待见,一直遭受父母和同父异母姐姐的虐待。唯一能给她带来安慰的,是年仅四岁的弟弟。一天,蓝道先生偷藏毒品的事情泄露,影片反派史丹菲尔带领手下上门,作为一名缉毒警察,史丹菲尔同时也做着贩毒的勾当。对蓝道先生偷藏毒品的行为,史丹菲尔给他一天时间归还。第二天,由于里昂对玛蒂尔达日常的一些小帮助,玛蒂尔达决定帮助里昂去买他喜欢喝的牛奶。然而,在她离开时,史丹菲尔带人上门,杀害了蓝道一家。为了逃避追杀,玛蒂尔达求助于里昂,后者最终选择接纳玛蒂尔达。
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相遇经历,为我们揭示了纽约市阶级矛盾严重的现状。在剧中的纽约市,黑社会严重压迫着纽约市无产阶级的生存空间,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员,他们与同为资产阶级的纽约市政府(电影中为缉毒局)同流合污,划分控制着纽约市的方方面面,像老托尼一类的帮派代言人,经常为了帮派之间的利益,派出里昂等杀手进行互相之间的帮派战争,而像是史丹菲尔一类的缉毒局警察,则能随意为了利益随意贩毒、剥削或杀死无产阶级。而在帮派所占领的势力范围内,毒品、暴力、卖淫等行为层出不穷,就以女主人公家庭蓝道先生一家为例。蓝道先生本人就通过贩毒为生,他经常通过偷藏毒品来使自己获利,而蓝道夫人则通过卖淫赚钱。而其他无产阶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沉迷于资产阶级的毒品下、或者惶惶度日,终日难安。
书接上回,在里昂帮助后玛蒂尔达,经过自我的挣扎和童年的幻影,他终于接纳了玛蒂尔达作为自己家中新的一员。从此开始,玛蒂尔达帮助里昂管理家务并教其识字,而里昂则帮助这位复仇心切的女孩怎么用枪。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感情,原来身为成年杀手的里昂内心却一直停留在19岁杀人的那一年,当时里昂心爱的女朋友被其父亲发现在与里昂接触而被杀死,而里昂为了复仇,选择杀死了其富豪父亲并逃到纽约,在老托尼的培训下开始杀手生活。而仅仅12岁的玛蒂尔达却因为其父母和姐姐的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其年仅四岁的弟弟,早早的就捡起了“为人的成熟”,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因彼此都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里昂也最终允许并开始训练玛蒂尔达去成为一名杀手。
导演通过细腻的情感铺垫,展示了男女主角内心的变化和他们过往的痛苦经历,也正是这种展示更加突出了资产阶级社会下压迫的现状。里昂女朋友的父亲作为一名资产阶级,将自己的女儿视作可供交易的商品,甚至在得知她与里昂的关系后残忍杀害了她。里昂作为一名无产阶级,在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后选择反抗并逃到纽约,从此过上浑浑噩噩的生活,甚至劝告玛蒂尔达“不要去复仇”。而玛蒂尔达生活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压迫下,为了保护自己和弟弟,她被迫过早的捡起“为人的成熟”,独自一人面对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压迫,玛蒂尔达时常会有一些反抗,但这些单薄的反抗在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下显得不值一提。
玛蒂尔达选择独自追踪史丹菲尔,却被其发现,在生死存亡之时,史丹菲尔的手下及时出现,告诉史丹菲尔有个神秘杀手正在对他们发起追杀,使其暂时放弃了杀死玛蒂尔达。而里昂在发现玛蒂尔达消失后,一路追杀到联邦大楼,救回了玛蒂尔达。史丹菲尔发现自己的手下被如此的追杀,追踪到了老托尼那里。作为史丹菲尔的长期合作伙伴,老托尼毫不意外的透露了里昂和玛蒂尔达的信息。电影高潮降临。这天玛蒂尔达出门购买物资,被隐藏的缉毒局特警挟持,里昂为了让玛蒂尔达生还,与超过200名警察激战,最终玛蒂尔达逃走,而里昂与史丹菲尔同归于尽,为玛蒂尔达报仇。电影的结尾,玛蒂尔达回到了她曾经逃学的学校,为了寻求校长的庇护,她将自己的经历全盘托出。而在得到校长的帮助后,玛蒂尔达种下了里昂最爱的盆栽,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影片结尾部分里昂和玛蒂尔达情感爆发,以及里昂激战警察的部分的确让人感动,但这种感动终究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世界下为了爱情壮烈牺牲的看法下。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应该里昂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所谓黑白两道,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表现。但尽管如此,导演吕克·贝松却没有对此相关的想法,他想要表达的,是小资产阶级下对于爱情观的歌颂,对于内心的救赎,对于未来的希望,而对于造成这一切的现实,他没有任何的表达,唯有男主角的个人英雄式牺牲来闭幕。
里昂或许是一位可敬的人,会在危机时刻帮助他人,也带着玛蒂尔达剿灭了多个毒品窝点,但正因如此里昂对于资产阶级的投降倾向更是不可接受的。里昂在19岁面对资产阶级的压迫进行反抗,但反抗之后却自愿受到另一个资产阶级老托尼的压迫,并作为帮派的杀手活跃于一线,而他本身的两次反抗——一是为了女友,二是为了玛蒂尔达,实际上都是导演故意刻画的为了“爱情”而反抗,并没有真正的为了他人考虑,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来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里昂其实就是玛蒂尔达悲惨童年的帮凶,是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专政而不自知的无产阶级。
而玛蒂尔达作为资产阶级压迫下的无产阶级女性,她对于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方法就是去成为一名杀手,去猎杀诸如史丹菲尔一类的人,但实际上史丹菲尔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选出来的代表人物,没有史丹菲尔也有老托尼,没有老托尼也会有更多的帮派老大、缉毒局长来到纽约,来压迫剥削和专政无产阶级。玛蒂尔达的怒火无处发泄,只能针对史丹菲尔这一个人,而在电影中她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卖了他们的老托尼的帮助,这正是当下无产阶级无权最直接的表现。
无产阶级无权,又没有无产阶级组织的灌输,团结不到一起,自然无法真正的举起反抗的力量。而导演的思想也在这一刻真正的展露出来:无产阶级只有个人英雄的反抗,只有寻求青天大老爷的反抗,只有和资产阶级调和的反抗,唯独没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反抗。贝松在电影中刻画出来资产阶级方方面面的压迫,更是用小资产阶级的爱情,用小资产阶级的调和来掩盖无产阶级的反抗。电影的结尾,女主看似是完成了复仇,用男主里昂带来的救赎,要走向崭新的生活;实则是放弃了复仇,用资产阶级施舍的救赎,走向继续被压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