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都看好的《我本是高山》,为什么骂声一片,被要求停播下架(爱吃豆花娱2023-11-25 02:19)
我看完23集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觉得有改进,但仍未达到“感动中国”对张桂梅的颁奖词和英雄事迹报道的高度。
媒体最典型的评价是《不拔高、不虚浮才是现实主义的真正内核》(北京日报10月22日9版)。
“ 什么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从这部作品来看,那就是首先要敢于展新真正的而难题。重男轻女问题何止在农村,它深入在社会不同角落。......现实主义还要展现主人公解决矛盾的过程,不是大写意般地回避过程,刻意营造皆大欢喜的结局。”
看来。作者不喜欢"轰轰烈烈大场面",不喜欢"大写意......营造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当然是作者的个人喜好,是否就是现实主义不能逾越的雷池?
该文说,纵观这部剧成功之处,最重要的在于它始终牢牢抓住张桂梅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坚守i自己的精神信仰,为了实现理想而排除万难、奋不顾身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不靠常见的轰轰烈烈大场面衬托,而是通过常人看来非常琐碎的小事来表现。......
什么是张桂梅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精神信仰、理想?从对张桂梅的颁奖词和英雄事迹报道看,那就是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电视剧对这点表现是不足的。她的目标就是让这些女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几乎没有讲共产主义精神信仰、理想信念的镜头,也没有讲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镜头。
电视剧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但没有阐述,党的教育事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建设者。教学过程只强调高分考大学,德育内容没见多少,劳动也未见有,也许认为大山穷苦孩子本质爱劳动吧。大学毕业后就是就业、结婚、生子三部曲。就业,除少数到体制内,多数都得到民企做资本的雇佣工。这其中少数可以升迁为管理者甚至发迹 成资本家,多数仍然是被剥削者的普通工。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者、建设者吗?结婚、生子与仍在大山里没上大学的境况不一样,这就是上大学的终极目标吗?有人会说,这不就是社会现实吗,甭说从大山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城里男大学生不是一样吗?现实,现实,你只能承认这个现实,无需也不能改变这个现实。
该文最后结论,时至今日,现实主义有很多定义和分类,但真正现实主义内核,就是要真实再现污泥困境中人充满主动性的挣扎奋斗,而非白描式、被动式地展现现实污浊,让人看不到希望。《山花烂漫时》正是从时代典型模范人物身上提取时代精神,不拔高、不虚浮,用超越现实、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指引人、鼓舞人,这才是时代和观众所需要的现实主义精神。
什么时代精神?斯大林、毛主席都讲革命和战争时代,邓小平讲和平和发展时代,现在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在和平和发展时代,没有战争也无需革命。大家和合共生、协力合作,搞建设、谋发展,在歌舞升平中享清福。现实中的张桂梅是这样吗?“感动中国”颁奖词是这样描述的吗?按现实中的张桂梅先进事迹,用颁奖词描述的精神,来写电视剧就不符合时代精神,就拔高、虚浮,超越现实吗?就妨碍用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指引人、鼓舞人吗?这就不是时代和观众所需要的现实主义精神吗?
写作品,当然需要有现实主义精神,不拔高、不虚浮。好作品还应该是现实主义精神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在践行崇高事业中的乐观进取观精神,不是布尔乔亚的小资调。电视剧虽然没有用“华尔兹”代替“毛主席来到咱们山庄”,张桂梅只说她在上大学和别处工作时,生活还是很浪漫的,在艰苦的办学过程中也表现出她的乐观浪漫精神,但对她,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教育战线上一名领导干部,追求共产主义事业中的乐观浪漫精神略感不足。
如果说 电影把“我本是高山"写成了”溪流”;电视剧也没有写出她在悬崖百丈冰中的 倔强精神,“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似乎把这座高山写成了山丘。你不是写一般人一般事,你是写“感动中国”人物和事;你不是评价一般电视剧,而是评价写“感动中国”人物的电视剧。
我想起了以前的一桩争论:
子午|怀念宗庆后?比烂的结果……
(子午 2024-02-29 来源:子夜呐喊公众号)
全民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终流到了少数人的腰包,而今,通过“比烂”,劳动人民还要傻乎乎地跟着反过头感恩、怀念这少数人,怪哉!
王老猫:逮着谁骂谁!好好一部《我本是高山》,表扬张桂梅。右派一通臭骂,左派积极配合,活活把一个优秀共产党员骂得连公知都不如。左右合流,社会毒瘤。
:不管啥时候都有左有右,不存在主要是反左或者是反右,有啥反啥。
批左,批右,都应当是以中,以中批左,以中批右。
以左批右的,批不到右,客观上它在宣传左;以右批左的,批不到左,它在宣传右。
:看谁都右的,是因为自己左。看谁都左的,是因为自己右。他们天天打架逗嘴,于事无补。
这是由民营资本家宗庆后死后引发的“好资本家”有没有剥削的争论,我已连续发文指出“好资本家”也有剥削,不赘。至于电影《我本是高山》的争论,看看上文似乎也不用再说什么了。
我现在要强调的是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左和右实际是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右派、公知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用维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方法看问题,不符合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于是就用折衷主义冒充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人不分青黄早白,提倡“
批左,批右,都应当是以中,以中批左,以中批右。”平和公允,和蔼可亲。这就是儒家的“允执厥中”。这桢匾额挂在故宫中和殿几百年了,渊于几千年前的《尚书》。现在一些人仍视为圭臬,顶礼膜拜。(见我的网文《允执厥中?》)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