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科学认识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科学认识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从1924年到斯大林逝世的苏联发展,主要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形成了斯大林模式。30 多年的斯大林模式(苏俄初期是斯大林模式的发端)带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与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势均力敌(东、西德国和北、南朝鲜的分裂、存在就是其最初表现之一)。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功绩卓著和伟大。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历史实践的一种高度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最初的实践模式。

  认识斯大林模式,可从其历程、内容和形式及其历史地位或作用等方面展开。简单地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有四项(四层面):内含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关系上的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争取和平的结合;斯大林模式形式体制的基本特点有五项:重工业为主(短腿轻工业和农业)并缩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这项也可以归属该模式的内容方面),政社合一(含政企合一,即国家直接干预社会、企业),以党代政(即党直接领导国家政权),高度集中集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干部的委任制及干部职务的终身制。从历史实践上看,斯大林模式的出现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而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这60年斯大林模式的主流发展(斯大林晚年斯大林模式扩展到东欧国家和新中国),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又显示出该模式的弊端。1956年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上台,就是其弊端的最初表现,也是在苏联终结斯大林模式的标志,此后,苏联进入了“社会帝国主义”模式。但在1970年代后期以前,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在新中国和东欧国家)的积极作用还是处在第一位的。19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大面变色,斯大林模式基本消失,说明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弊端。由此,明确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或作用,其关键在于明确这个模式的特征与其形成存在的原由、历史条件、历史状态之关系。仔细考察可知: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0 年代的苏联,该年代前后,苏联所处的历史背景是:落后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文化落后、专制传统)与急需追赶、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对立、紧张或危机时期(苏联处在险恶的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中)。后来,苏联强大了,经过战争和经济恢复,直接生存威胁基本可以解除,但很快又进入国际冷战环境,斯大林模式得以延续。东欧国家的斯大林模式扩展,也是在冷战状态下由可能变为实现的。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参照斯大林模式,也是由新中国落后历史条件等决定的。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实现发展,都需要国家集中其全部的因素和力量,需要简便理事。这些决定了斯大林模式的生长和生存及其形式体制特点。斯大林模式的体制特点决定着它具有有利于宏观效益扩张和不便于微观活力增长等多重意义。由此可得,斯大林模式是特殊条件下(如落后条件与急需追赶、革命时期、建国初期、对立紧张国际环境下、面临生存威胁时)科学社会主义的较好的一种短期性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还有历史重现的可能。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发展模式,又具有其一般性内涵和普遍的意义;斯大林模式有其不足和弊端,但并非必然走向失败;它类似于,一个有病的人,并不一定会死亡。一般而言,对于一个中等国家或大国来说,经过30—60年的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是可以取得基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领,从而基本解除自己面临的直接生存威胁,若在其间还出现继续革命并取得成功等,斯大林模式正常存在的时间就可能延长。当然,若长期延续斯大林模式,就可能走向其反面,如其弊端之一,就是容易形成官僚主义者阶级(半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不过,干部官僚化问题,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短期内可以解除的。

  2024、7、16



www.haizi.name

   从1924年到斯大林逝世的苏联发展,主要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形成了斯大林模式。30 多年的斯大林模式(苏俄初期是斯大林模式的发端)带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与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势均力敌(东、西德国和北、南朝鲜的分裂、存在就是其最初表现之一)。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功绩卓著和伟大。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历史实践的一种高度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最初的实践模式。

  认识斯大林模式,可从其历程、内容和形式及其历史地位或作用等方面展开。简单地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有四项(四层面):内含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关系上的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争取和平的结合;斯大林模式形式体制的基本特点有五项:重工业为主(短腿轻工业和农业)并缩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这项也可以归属该模式的内容方面),政社合一(含政企合一,即国家直接干预社会、企业),以党代政(即党直接领导国家政权),高度集中集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干部的委任制及干部职务的终身制。从历史实践上看,斯大林模式的出现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而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这60年斯大林模式的主流发展(斯大林晚年斯大林模式扩展到东欧国家和新中国),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又显示出该模式的弊端。1956年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上台,就是其弊端的最初表现,也是在苏联终结斯大林模式的标志,此后,苏联进入了“社会帝国主义”模式。但在1970年代后期以前,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在新中国和东欧国家)的积极作用还是处在第一位的。19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大面变色,斯大林模式基本消失,说明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弊端。由此,明确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或作用,其关键在于明确这个模式的特征与其形成存在的原由、历史条件、历史状态之关系。仔细考察可知: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0 年代的苏联,该年代前后,苏联所处的历史背景是:落后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文化落后、专制传统)与急需追赶、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对立、紧张或危机时期(苏联处在险恶的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中)。后来,苏联强大了,经过战争和经济恢复,直接生存威胁基本可以解除,但很快又进入国际冷战环境,斯大林模式得以延续。东欧国家的斯大林模式扩展,也是在冷战状态下由可能变为实现的。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参照斯大林模式,也是由新中国落后历史条件等决定的。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实现发展,都需要国家集中其全部的因素和力量,需要简便理事。这些决定了斯大林模式的生长和生存及其形式体制特点。斯大林模式的体制特点决定着它具有有利于宏观效益扩张和不便于微观活力增长等多重意义。由此可得,斯大林模式是特殊条件下(如落后条件与急需追赶、革命时期、建国初期、对立紧张国际环境下、面临生存威胁时)科学社会主义的较好的一种短期性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还有历史重现的可能。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发展模式,又具有其一般性内涵和普遍的意义;斯大林模式有其不足和弊端,但并非必然走向失败;它类似于,一个有病的人,并不一定会死亡。一般而言,对于一个中等国家或大国来说,经过30—60年的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是可以取得基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领,从而基本解除自己面临的直接生存威胁,若在其间还出现继续革命并取得成功等,斯大林模式正常存在的时间就可能延长。当然,若长期延续斯大林模式,就可能走向其反面,如其弊端之一,就是容易形成官僚主义者阶级(半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不过,干部官僚化问题,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短期内可以解除的。

  2024、7、16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