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穆臻|东北解放战争史的研究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铁穆臻|东北解放战争史的研究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首先要谈一谈毛主席经略东北的高瞻远瞩,粉碎一下精苏分子的历史虚无主义幻想。

  关于打通中央红军主力和东北的联系,毛主席早就在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规划了。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九天,毛主席、朱老总就迅速致电彭德怀、任弼时,指示“以二十七军、二十八军、三十二军及骑兵团共三千余人,编成一游击师派去,活动于热、察、冀间,而多派红大干部随去,扩大义勇军运动。”这就接近了东北地区,方便了我军进军东北。这没有任何共产国际的“建议”,这是我们独立自主的决策。

  1938年2月8日,毛主席提出在热河、河北交界的雾灵山一带发展新的游击区,指出“这是敌人的远后方,东面策应东北抗日联军,南面策应晋察冀,北面与蒙古接近,西面与绥远联系,在天下有变的时候,这个地区可以首先得到国际的援助。” 毛主席做的这个决策,为我军能进军东北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

  我军进军东北、打通和东北联系,根本不是所谓的“二战以后苏联建议下”才决定的,而是1937年以来毛主席早就做出的正确决策。而且苏联当时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而不是“支持”我们。

  1945年8月20日,毛主席在《抽九个团赴东三省》就指出:“我方除李运昌率三个大团深入辽宁,冀东冀察两区各有一部深入热河之外,中央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一个团,冀中调一个团,共四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山东之两团限电到十天内准备完毕,即行出发,经河北会合冀鲁豫及冀中之两团,开至热河边境待命。每团官兵不得少于一千五百。必须明确宣布去东三省之任务(乘红军占领东北期间和国民党争夺东北)。必须配备必要之地方工作干部。三处所集中之东北干部亦望交万毅带去。必须有良好之纪律。配备及出动情形望告。另由陕甘宁边区配备一个团,晋绥军区配备三个团,中央配备一个干部团,共五个团,由吕正操林枫率领开东三省。以上告知万毅,但勿在报上发表。”那时没有任何国际的“建议通知”。

  据《彭真年谱》记载:“9月14日 苏联后贝加尔湖前线总司令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和曾克林乘苏联军用飞机到达延安。贝鲁罗索夫中校向朱德转达马林诺夫斯基的口头通知:蒋介石军队与八路军进入东北,应按照特别规定的时间;苏联红军退出东北之前,蒋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东北;八路军的个别部队已到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吉林省长春市、热河省平泉县(今属河北省)等地,请朱总司令命令各部队退出苏联红军占领的地区;苏联红军统帅部转告朱总司令,红军不久即行撤退,我们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内部问题由中国自行解决。”可见,苏联派代表找我们讲的是机会均等,不是通知我们占领,而且他们来代表的时候还比毛主席的决策晚了将近一个月。

  正是主席的这样精准科学的决策的有效贯彻,我们才能迅速攻占东北。苏联自己都说了机会均等,老蒋自己在大西南躲着,我们八路军离得近,老早就在距离东北很近的南大门守着,他老蒋怪谁呀?

  二、关于东北的“日式装备”问题,我这里也要说几句,以粉碎精苏分子的幻想。

  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提出——苏联根本当时没有也不适合给我们公开的、大规模的援助。主席讲:“我们曾力争在进入和平阶段前进入若干大城市,如北平、天津、太原,没有成功。原因有二:一是苏联为了国际和平和受中苏条约的限制,不可能也不适于帮助我们。我们的武器是步枪,没有外援很难打下日军占领的大城市。中苏条约是日本宣布投降后签字的,内容现在还未公布,大概苏军进军区域限于东北三省,进入热、察是临时性质。苏联如公开助我,美国必公开助蒋,大战就可能爆发,和平不能取得。”后来,美国即使大规模公开援助蒋介石的时候,苏联也没有大规模的直接“援助”我们,到1948年大决战以来,看我们逐渐成了气候,实质性援助才多了一些,即使是那时,敌强我弱也依旧是现实,这和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集团的大规模援助是不能相比的!

  华西列夫斯基在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发文章鼓吹他们在东北“援助”了我们很多“日式装备”,而且故意夸大了他们留给我们的关东军装备数字,实际上是苏联和华西列夫斯基当时极端的不要脸,蠢货才信这一面之词!抗日战争刚结束,我们当时一共有127万军队,苏联撤军,东北我军直接拿的关东军枪支顶多30万左右(关东军总共就有40万到50万支枪,算上他们损耗的、破坏的,我们能拿到30万都不错),大炮也顶多2000门左右(主要也是用在东北,别处都难以调过去),这些刚开始占我军装备总数的1/4都不到。转交到山东、华中之类的更少,明确记载也就2万支枪等等,也不够干什么的,这些都不如我们缴获的蒋介石的装备多。我军后来装备逐渐的强大,主要还是靠着自己的发展。即使有的人吹嘘了半天苏联给了多少日式装备之后,也不得不承认:“但都是日军在东北遗留的武器,而且是以轻武器为主。这和美国对国军的援助根本没法比,当时国军庞大的作战部队中,有四分之一的部队都是美械和半美械,而且自动武器和重武器居多。但最终武器装备长期处于劣势而且仅有陆军的解放军却笑到了最后,由此可见,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1946年7月20日,毛主席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指出:“我党我军正准备一切,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借此以争取和平。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可见,那时我们没有所谓的国外“援助”。苏联走了,我们捡了点对苏联来说和废铜烂铁差不多、和蒋介石的美式装备、德式装备没法比的日式装备。这才是历史,别吹苏联了!

  总之就一句话——敌强我弱是现实!苏联走之前留给我们的日式装备并不多。而且蒋介石的正规军中有1/4的美式、1/4的德式、1/2的日式,我们只有往多说也不到1/4的日式(这些在美式德式面前和废铜烂铁差不多),其余的多数是土枪土弹,我们和敌人差距还是极其悬殊的。就这点家底,和美国人大规模运输给国民党的物资、资金、武器相比,简直九牛一毛。我们当时武器装备太落后,不到1/4的日制武器对苏联来说就是废铜烂铁,对我们中共军队来说却如宝贝。有了这些,丝毫改变不了敌强我弱、差距悬殊的现实,这个必须清楚。

  1946年10月25日,毛主席致电东北:“你们的估计是正确的,中美反动派消灭解放区的政策不会改变。我党同志绝不要幻想恩赐和平,只在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粉碎敌人多次进攻并使解放区获得发展之后,暂时休战才有可能。在全国与东北均是敌强我弱,为改变此种形势起见,必须准备长期艰苦斗争。”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当时就是敌强我弱,就是差距悬殊,鼓吹苏联“援助”的那些家伙,简直是在诋毁我们的前辈!

  美国对蒋介石有几十亿的资金援助、大规模的武器装备援助,我们是没有大规模的物资援助和武器装备援助的,敌我差距是极端悬殊的。苏联直到我国建国初期,也才借我们三亿美元的债,他们还赚1%的利息,而且资金总量不足他们援助波兰的1/10!我也再告诉这些吹苏德战争“规模大”的精苏分子,苏联消灭掉的德军是380万,你算上俘虏的160万也是540万,而我人民解放军消灭蒋匪军807万!比你们歼敌人数多260多万!解放军出版社《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提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指导的革命战争,规 之丰富,战果之辉煌(累计消灭国内外敌人达1100多万),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也是马、恩、列、斯所未曾经历过的。​”这一结论,雷打不动!​

  三、毛主席从来没说过必须死守四平,更没说过“变四平为马德里”,打完精苏分子的脸,就要打蒋匪军粉的脸了!

  以下引用的一切毛主席所讲的话全部出自《毛泽东年谱》。

  1946年4月12日,毛主席就致电林彪:“同意林真子电,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为主,不以固守城市为主,并须统筹全局,作长期打算。”反对以固守城市为主,坚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4月13日,毛主席致电林彪并告彭真:“马歇尔有于文日动身来华说。马到华后东北可能停战,国方必于数日内尽力攻夺四平、本溪。望注意在可能条件下击退其进攻,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谈判。”可见,毛主席讲的是在可能条件下击退其进攻,并没有说在不可能条件下也要坚守。

  得知东北民主联军占领长春消息后,毛主席致电东北局:“我应力争保持长春于我手中,如我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顽军,此种可能性是有的。但目前尚难作最后决定,须看斗争结果如何而定。在未作最后决定前,你们应作长期保持计划。”可见,毛主席保持着相当的理智——只是讲了在四平有大量歼敌的可能性,还说不能做死守四平的最后决定,而且给了前线将领充分的自主发挥权。

  之后,毛主席说过“于必要时把长春变为马德里”但是并没有说过把四平变成马德里,而且仅仅说的是必要时才可以在长春这样做,不必要的时候就不能这样做。丝毫没有非要死守四平或非要死守长春的意思。

  关于在四平阻击敌人一段时间的目标,毛主席在他给林彪的电报中写的清清楚楚:“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同意之停战方案 ,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有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锐气,使其以六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我则因取得长、哈,兵力资材可以源源补充,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看到这句话,我不说一句毛主席万岁,我就真的感觉不公正呀!

  看看,毛主席讲的多好!为什么在四平阻击敌人一段时间?为的是消耗敌人的精力,挫折敌人的锐气,这样就方便我军向北争取资源发展自身实力,进而占据主动。虽然毛主席这时还有占领长春的设想,但是他在四平阻击敌人以消磨敌人精力、挫折敌人锐气、为我军战略转移提供有利条件的决策,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1946年5月6日,毛主席致电萧华并告林彪,指出:“本溪虽失,你们牵制敌人甚多,这就是胜利。望鼓励各旅继续在本溪周围阻击敌人,并派部袭击敌之来路,务使新六军、五十二军不能北上为要。”看看,毛主席坚持在四平阻击一段时间,为的是牵制敌人挫伤敌人锐气,为我军战略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如果不按毛主席说的做,不在四平挫折敌人锐气、消磨敌人精力,敌人一鼓作气北上,对我们来说更危险。正是因为我军在四平沉重打击了杜聿明的嚣张气焰,蒋匪军的锐气大大消耗,我们才相对顺利的实现了向北转移,蒋匪军也比较疲惫不堪、精力被严重消耗,难以长驱直入了。

  5月19日,毛主席致电林彪并告彭真:“(一)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二)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三)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我军必能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与有利地位,而敌则愈前进愈分散,粮弹愈困难,其力量必减弱下来。(四)长春以南铁路应迅速彻底破坏。”27日,毛主席起草的致各战略区的电报中又指出:“东北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敌未料我军有防线,故逐次增兵,便于为我各个击破,使敌遭受我军重大打击。故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毛主席说得清清楚楚——守四平不可能的话就应该主动撤出来。我军在四平也确实给了敌人重大打击,为我军顺利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

  也是这一天,毛主席致电林彪:“四平退出我兵力获得自由使用,顽占领面积愈大,补给线愈长,将愈困难”“鉴于在敌北进以前未能破坏沈阳四平段铁路,使我吃了大亏,现应动员一切力量昼夜不停彻底破坏长春至四平段铁路”。可见,毛主席坚持给敌军困难局面火上浇油——本来在四平阻击敌人已经给了敌人比较严重的锐气打击,导致敌人疲惫和被动,而敌人盲目以占领城市为目标以及北进,战线更加拉长,更加陷入了被动局面。

  上述内容可见,关于四平之战,毛主席的决策也是基本正确的。

  第一,我军进军东北、打通主力和东北地区联系,是主席领导下我党独立自主的决策,并不是苏联建议下才决定的;第二,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接收了一批关东军装备,但非常有限,并不占多数,而且和蒋介石的美式德式装备根本没法比,敌强我弱的事实并没有改变;第三,四平之战,主席的决策完全正确,不容诋毁。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