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什么

资本是什么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资本是生产经营资料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化形式,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摘要:概述资本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资本观,马克思资本观,资本观的现实纷争,运用马克思的方法,经过探索,得到科学完整的资本概念:资本是生产经营资料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化形式,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关键词:资本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本观 马克思资本观 资本观现实纷争 资本概念

  资本是什么?可以说,在国外和国内、历史和现在、理论和实践中至今都没有获得完整又科学的解答,在当代中国现实中对资本的认识几乎处于混乱状态。下面就从资本的源头谈起。

  14~15世纪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相对自主的小商品经济的较大和广泛发展,首先在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马克思在总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时指出:“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各阶级地位的改变,被剥夺了收入来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现。这就是工场工业形成的历史条件。”①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和雇佣劳动的实行。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形式就是分散的或集中的手工工场,最初是简单协作为基础的分散型居多。手工工场产生途径有二:一是商人(及后来的高利贷者)通过各种形式控制和剥削小生产者,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二是通过小生产者的分化产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它突出的表现在尼德兰特别是英国。16世纪中叶开始的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资本主义时代,建立了荷兰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大促进了工厂手工业经济等发展。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还处在童年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还没有明显分开,基本上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商人作为早期的资产者,不仅控制着工业,而且其上层即大富翁还逐渐成为金融家。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资本的最初形态。资本的最初运动主要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即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公式:G—W…P…W’—G’)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来的借贷资本循环(公式:G—G—W…P…W’ —G’—G ')。从资本主义萌芽到18世纪中叶占统治地位的是商业资本。18世纪最后30年随着工业革命发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商业资本不再占居资本形态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循环包括:生产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19世纪最后20多年,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出现,金融资本开始占居统治地位。金融资本是在货币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战后,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等,早就存在的由生息资本(直接运动公式:G - G',或 G - G·G' - G')发展而来的虚拟资本(既关联又不直接参与实体经济的资本)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地位逐渐提高。对虚拟资本及其与金融资本关系的认识,可参见徐鸣[1]、许又丹[2]、张衔和钟鹏[3]等人有关论述。这样,资本的起源,资本具体形态的发展变化表明: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中的一种运动或流动着的事物,是一类独立的客观实在,包括当代的资本的网络信息化或数字化形式,它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是可以感知和认识的。当然,资本是一类什么样的客观实在,至今还未获得一体化的科学认识。

  资本是发展着的,对资本的认识也是发展着的。在西方,伴随着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形成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学,16—17世纪形成的重商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最初的经济学说。接着,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学派、马克思经济学、新古典理论、“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恩斯之后不断演化的各种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变更等。这些经济学派别,从性质上可区分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无产阶级经济学,或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类。有关资本理论的各种论述与争论主要反映在这些不同经济学派关于资本的组织运行等问题的具体分析中。

  (1)重商主义者在继承前人有关“货殖”即可以繁殖的财富的思想基础上,认为资本就是货币,探索了关于资本增殖的问题,突出强调资本增殖或财富的增加只在于流通(对外贸易)中产生。2真正进入生产领域探究资本并在生产领域探究资本增殖特性的始于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它以斯密和李嘉图等为典型代表。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的产生是需要物品的积累和储蓄的,全部资财被分为“供目前消费”的部分和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而后者就是为生产而积累起来的财富——“资本”,他说到:“至于他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的那一部分资财,从这样使用的时候起,即由他的资本中撤出来,放在他留供直接消费的资财中”。[4]李嘉图是从国家层面而非个人层面来看待资本,他指出:“资本是国家财富中用于生产的部分,包括实现劳动所必需的食物、衣服、工具、原料、机器等等。” [5]古典学派虽然是从一般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但也涉及到了生产关系问题。如斯密指出:“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6]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要是从“资本是物”(多指生产资料)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本,由于他们阶级立场,他们并没有将资本的本质真正揭示出来,对资本主义作出具有非历史性的指认。(3)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场致力于将经济学发展成为精密科学的边际革命,将经济学关注的核心内容由经济组织问题逐渐转向资源配置问题,由古典传统所强调的作为货币预付资本概念的资本,开始让位于将资本视为一种并列于劳动、土地这些普通生产要素的新古典传统的资本。该派的重要代表庞巴维克说:“资本只是在迂回过程中的各阶段里出现的中间产物的集合体罢了”。[7](4)凯恩斯主义及其后学将资本范畴视为技术关系甚至数量分析中的生产要素或实物,其后学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展开了论战,其中,一方秉承了新古典的供求分析传统,强调技术关系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另一方秉承了古典的剩余分析传统,强调社会关系,如所有权与经济制度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但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他们都不可能揭示资本的本质,他们还没有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在其影响颇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给资本下的最初定义是:“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8]“资本品,被经济制度本身所生产出来,并且被用作生产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物品和劳动。” [9](5)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时代背景,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对处于主导地位的“唯资本论”进行反思,出现了所谓“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本的泛化问题。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可具体参见罗福凯和孙健强[10]、倪方钰[11]等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等概念的认识经过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立场和具有的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等认识水平上升到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以剩余价值的发现为标志的高度;第二次是由资本体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上升到“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客观存在。马克思自1843年开始转变到无产阶级立场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起,就确立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立场(批私有制,批资本与劳动、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同时也吸取古典经济学家某些经济学观点。根据马克思文本思想进程,结合袁隆生[12]和张定鑫[13]等人关于马克思早期经济学思想及其对资本认识的论述,可以知道:(1)《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第一次提到“资本”一词。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与古典经济学家类似的观点:“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3)《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转折点,即确立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存在决定意识的立足点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及历史地位,并肯定劳动价值论。(4)《共产党宣言》提出“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②5《雇佣劳动与资本》第一次把“资本”与“生产关系”直接“链接”,认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只有同劳动交换,只有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才能增加。”③“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④当然,马克思在此也认为“资本是物”,即“资本不仅包括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并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所以,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⑤不过,马克思前期的“资本是物”,就是指“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资本”。或者说,物是资本的躯体。6《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使用了剩余价值这个科学概念,这标志着马克思资本观第一次飞跃的基本实现。如“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结果,首先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本身的再生产和新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这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把他本身作为劳动能力生产出来,也生产出同他相对立的资本,同样另一方面,资本家把他本身作为资本生产出来,也生产出同他相对立的活劳动能力。” ⑥ “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⑦该手稿还从历史上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比较角度把资本即现代资本归结为一种“为财富服务”的“所有制形式”或“所有制”。此时,马克思仍未脱离“资本是物”的认识,如“同样的物,有时可以包括在资本的规定中,有时可以包括在另外的、对立的规定中,因此,它或者是资本,或者不是资本。”⑧当然,马克思也提出了把资本看成物或离开物的“两难”困境问题。7《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本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提出“资本不是物,正像货币不是物一样。在资本中也像在货币中一样,人们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物对人的关系,或者说,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⑨这就开始了资本观的第二次飞跃。8《资本论》第1卷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⑩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⑪《资本论》第2卷指出:“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的物。”⑫《资本论》第3卷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⑬“只是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采取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才表现为利润(地租),表现为资本家的赢利,表现为可供支配的、归他所有的追加的财富。”⑭综合马克思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的传统结论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揭示了资本的本能本质内涵,鲜明地体现了资本的生产关系本质。同时,马克思的指示也告诉我们,“生产资料采取资本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说,“资本是生产资料的独特的社会形式”。这就等于告诉了我们资本是什么样的实在,马克思资本观的第二次飞跃接近完成。只是这种概括还不是完全明白的概括。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观,还可参见王其龙和张永鹏[14]、王璐[15]等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等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早期社会主义阵营基本形成共识。但随着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质变,关于资本和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又出现了歧义和纷争,当代中国实践和理论中关于资本观念论争局面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

  1976特别是1978以后,当代中国重新兴起了资本问题的热心和论争。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办对外经济特区,外来资本经济兴起。1980年代初在个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私营经济(雇工经济)。1982 年经邓小平提出、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对私营企业采取“看一看”的方针。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私营经济首次进行肯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十四大后私营和外资经济大发展。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使用了“资本额”、“资本市场”的概念,提出全面深入的经济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底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关于一九九六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国企要“切实强化资金和成本管理,提高资本运营效率”。1997 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公有资本”范畴,并强调“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与此同时,关于资本问题的论争兴起。时至今日,所出现的一系列论争,既是在重复甚至到退着历史上资产阶级经济学自身及其与马克思经济学之间有关资本观的论争,又是在新时代新社会背景下畸生的新问题而引起的论争。如关于资本是否是物,是否是生产要素,是否是生产关系之争。关于资本的制度属性或资本的二重性:资本既事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资本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资本的社会形式规定性(如增殖性)与资本的社会内容规定(是否存在剥削与阶级),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有还是资本主义特有,社会主义与资本或多种所有制与资本形态,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等问题之争。关于“资本中性论”之争。关于人力资本、文化或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空间资本 、环境资本等之争。关于资本与市场经济关系之争。关于“资本拜物教”之争。关于资本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之争。关于资本行为规律及治理之争。关于资本的道德属性或善恶之争等。有关资本问题的具体论争可参见徐可[16]、张恂和吕立志[17]、杨志[18]、荣兆梓[19]、潘智璇[20]等人的论述。

  资本究竟是什么?资本的概念是什么?资本如何定义?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对资本的科学认识,并继续完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资本观。资本是一个自15世纪前后就已经出现并发展至今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资本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等是客观存在的、既定的,而不是任人打扮的。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根据唯物史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如马克思指出:“资本概念……不仅包含着价值的保存和再生产,而且包含着价值的增殖,也就是说,价值的成倍增加,即剩余价值的创造。”⑮同时,马克思也说过:“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正如资本本身———它的抽象反映就是它的概念———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一样。”⑯然而,“人们给资本一词加进了许多就资本概念来说看来并不包含的含义。例如人们说,把资本借出去,把资本积累起来等等。在所有这些说法中,资本不过是物,同构成它的物质完全是一回事。”⑰这就说明,明确资本概念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下翻功夫去认识和澄清。

  科学认识资本概念,必须明确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一种独立的客观实在体,明确资本与资本的起源或存在条件、劳动、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事物的界分与联系,而不能张冠李戴。如前所述,资本的起源、形态变化和不断运动决定和证实了资本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实在体,如果资本不是独立的实在主体,就难以理解资本的形态变化和不断运动。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践证明,资本的起源或存在条件之一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和雇佣劳动的实行,它们与资本又是同根生的;随着资本的产生,资本生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变成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与劳动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雇佣劳动的人格化就是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或其概括,资本运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都是有分别的。另一方面,资本与资本的起源或存在条件、劳动、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又是贯通一体的,其红线就是资本及其运动。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过:“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是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⑱这就把资本、资本起源或存在条件、资本生产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马克思还说过:“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因而他的劳动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⑲ “雇佣劳动,在这里是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是设定资本即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就是说,是这样的活劳动,它不但把它作为活动来实现时所需要的那些对象条件,而且还把它作为劳动能力存在时所需要的那些客观要素,都作为同它自己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生产出来,作为自为存在的、不以它为转移的价值生产出来。”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产生,是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主要产物。” ㉑这就把资本或资本家、劳动或雇佣工人、资本生产(什么)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

  科学认识资本概念,必须明确资本概念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不同概念及其外延之间的关系。所谓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任何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对象。属性是指事物自身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马克思继承古典经济学家的积极成果,注重从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上认识资本,其文本《雇佣劳动和资本》认识到,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但这个关系究竟怎样?结果如何?直到其文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阐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发现了剩余价值,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揭是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可见,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生产或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马克思还超越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其文本《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不是物(本身)。其文本《资本论》第3卷指出:“只是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采取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这就告诉我们:资本是生产资料的独特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还在多处提到了资本的商品性,如《资本论》第3卷指出:“资本商品有一种特性:由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消费,它的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不仅会保存下来,而且会增加。” ㉒商品性是一切商品经济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最普遍的属性。由此,资本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资本是生产经营资料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化形式。需要说明的是:非生产环节的经营资料实际上相当于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其有形和无形(如科技)等多种形式,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的资本与劳动者的劳动力交换后的转化而来。资本作为一种实体性概念:其含义有二:一、资本是指向或指代生产经营资料,又不是这些自然物本身,不是另样的生产经营资料或生产要素;二、资本是指生产经营资料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化形式的客观实在。把具有前述一般特征的资本置于上述资本与资本的起源或存在条件、劳动、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事物的相互关系系统中,它们就构成一种真实自洽的系统。也就是说,资本特征的这种解释与资本主义的其他相关概念的解释具有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并且符合实际。有人研究到,《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共使用111种资本概念,其实,这些资本概念的共性和统领就是本文所概括的资本的一般特征。总之,综合起来,科学完整的资本概念就是:资本是生产经营资料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化形式,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曾提到过“生活资料也可以转化为资本”,但它只是马克思资本观第二次飞跃未完成的一个表现。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4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72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85 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269页。

  ⑪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7—878页。

  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2页。

  ⑭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8页。

  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版1998年版第177页。

  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9 页。

  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21-822页。

  ⑲ 《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56页。

  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8页。

  ㉒ 《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参考文献:

  [1] 徐鸣:《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综述》,《探索》2009年第3期。

  [2] 许又丹:《金融资本、金融虚拟化和虚拟资本之辨》,《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3] 张衔 钟鹏:《对虚拟资本的理论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5期。

  [4]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和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05页。

  [5]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和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78页。

  [6]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2页。

  [7]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8页,

  [8] 萨缪尔逊:《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73页。

  [9] 萨缪尔逊、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8页。

  [10] 罗福凯 孙健强:《资本理论学说的演进和发展研究》,《东方论坛》2002年第2期

  [11] 倪方钰:《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3月。

  [12] 袁隆生:《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13] 张定鑫:《马克思资本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14] 王其龙 张永鹏:《对两种资本理论范式的比较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5] 王璐:《“资本争论”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卷第2辑。

  [16] 徐可:《资本概念的纷争、演变及其当代发展》,《天府新论》2011年第1期。

  [17] 张恂 吕立志:《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国内论争:焦点、省思与展望》,《理论导刊》2021年第11期。

  [18] 杨志:《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资本特性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

  [19] 荣兆梓:《论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资本形态: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人文杂志》2023 年第 6 期。

  [20] 潘智璇:《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评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论文2023年9月13日。

  2024年4月11日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王卧龙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