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权经济学的经济实体理论与科斯企业理论的区别

劳权经济学的经济实体理论与科斯企业理论的区别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与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相比,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一一经济实体理论的第三个特点是,经济实体理论是基础性的理论,它说明的是企业的性质、特征及基本类别……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实质上不是真正的企业理论,因为它与其它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样,只是从市场角度来考察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特点。科斯的基本范畴一一交易费用本身就是一个市场范畴,而不是企业范畴。而且就科斯自己的论述,企业是不同于市场的另一种机制,而科斯理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说明这一不同的机制。

  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理论,虽然是众说纷纭,但契约说或合约说是占了主导地位的。而契约或合约同样是一个市场概念,而非企业概念。

  程承坪列出了8种企业理论:1,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2,新古典厂商理论;3,奈特的风险分担理论;4,科斯的替代市场理论;5,阿尔钦安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理论;6,杨小凯等人的间接定价理论;7,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理论;8克瑞普斯的声誉理论等等。

  从上面归纳的8种企业理论看,每种理论都只是从某个方面来说明企业的特点,而没有从整体上说明企业的性质及其特征,因而也说明不了企业不同于市场的经营机制。

  与上面的所有企业理论不同的是,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说明了企业的性质和特征,并从价值运动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描述和说明,形成较为实用而又有说服力的企业分析框架。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只是可能性上的生产要素,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就必须在一定的所有制基础上采用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这种特殊的结合方式就形成了社会生产方式。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企业即是生产方式的有机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既是生产力形成的特点的体现,同时又是劳资关系的具体体现。在这里,生产力特点与生产关系的特殊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首先体现的是生产主体的确立。因此,明确生产主体,是企业理论的第一要点。作为市场里的企业,从价值运动的角度看,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是由其企业的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体现的。因此,与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运动就成为企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企业管理运动则是由价值运动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构成企业概念的基本内容就是明确的生产主体,体现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价值运动和管理运动,以及与主体利益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制度。这四个方面的要点构成一个生产商品组织的社会属性与其它企业的区别,也较好地诠释了作为企业的经营机制形成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劳权经济学的企业概念一一即经济实体的基本概念。

  与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相比,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一一经济实体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认为现实的企业生产主体是有两种,而不是一种。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都是基于资本所有者这一主体展开的。在他们那里,所有默认的生产主体都是资本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而劳权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产的主体是有两种:即资产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既有两种生产主体,必有两种权利要求,也会有两种不同的企业形式和企业制度。而这两种主体的产生源于两种社会所有制的区别一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区别。两种社会的共同点是劳动者的生活消费是个体性的。区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私人所有,而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属于公共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造成的实质变化就是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没有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劳动者当然就成为企业唯一的生产主体。但这时的劳动者已经有了双重身份,他在是劳动者的同时也成为了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劳动者有权和其它劳动者一起,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不再需要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对劳动者而言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从而去从事雇佣劳动了。现在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在保值的前提下)进行集体生产,来满足自己的个体需要和公共需要。因此,从劳动者的角度而言,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由雇佣劳动转变为了报酬劳动,由劳动力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者,由处于从属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所在,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所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实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正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的。因此,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的突出之点,就是反映了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而形成的新的生产主体及企业形式的现实变化。

  科斯的企业理论,在西方国家或许是适用的。但是在劳动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只认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理论就成为一种过时的旧理论。国有企业的特点明明是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但我们的产权学者是眇一目先生,他们对劳动者是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国企没有产权主体而根本不应该存在,或者是用其它某种虚拟主体来解决主体缺位的问题,结果是国企改革是国企越来越少,走向消亡;到了少到不能再少时,仍旧按照产权改革思想,撞了南墙不回头,便有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的说法,国企改革的完成是遥遥无期。正是因为眇一目先生目中无人,不把8-9亿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要求放在眼里,因而竭力推崇私有化和资本经营方式,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内需不足,于是,一旦外需减少,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便陷入了生产过剩的泥潭而难以前行。

  与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相比,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一一经济实体理论的第二个特点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说明了企业性质与特征。西方经济学自李嘉图之后,就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这种庸俗化的做法,使西方经济学失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点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事实上在发展上是竭力避开了对社会生产方式本身的分析,而把重点放到了价格均衡一一即市场机制的研究上。但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机制,从而也决定着市场机制的方式和特点,离开了剩余价值理论,即使是单独研究市场机制,也是不全面的。离开了劳动价值论,实际对资本运动的性质和特点都缺乏正确的理解,当然,也就对企业缺乏本质的了解了。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正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简单商品生产的过程,表现为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商品生产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资本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运动形式,剩余价值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特殊形式;与此相类似,社会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工本是价值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运动形式,消费价值是价值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当一个企业包含有规范的价值形成过程时,我们就称这个企业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当这个企业包含的是剩余价值形成过程时,我们把这个企业称为资产实体;当这个企业包含的是消费价值的形成过程时,我们把这个企业称为劳动实体。企业和市场统一于价值:即企业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的载体,而市场是价值实现的场所或体制。从机制角度看,市场价格机制只是企业经营机制的一个组件,一个环节。

  与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相比,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一一经济实体理论的第个特点是,经济实体理论是基础性的理论,它说明的是企业的性质、特征及基本类别;而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只是技术性的学问,它是以既有的产权企业为环境,探讨企业的决策行为的经济原理。

  劳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科斯等人的现代企业理论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人的理论假设。现代企业理论所依托的是“经济人”假设,这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一种主体、一种权利要求和一种企业存在的认定是相关联的。劳权经济学既然认为现实社会存在着两种主体、两种权利要求、两种企业形式,自然也会有人的两种假设:经济人的假设对应于产权型企业;劳动人的假设对应于劳权型企业。

  附注:

  1,程承坪《企业理论新论一一国有企业改革》第4-1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http://img.haizi.name/reward/style.css"/>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