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诋毁那个奋发图强的火红年代,意欲何为?

如此诋毁那个奋发图强的火红年代,意欲何为?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曾经有网友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可以批评你们父亲一代、祖父一代、曾祖父一代的别的错误,但你们没有资格享用长辈们创造的财富,同时指责老一辈不要努力,无需奋斗,你们没有权利侮辱养育了你们,为你们的生存和发展付出牺牲、创造了基础的长辈。”

  偶然又刷到那个叫“唐晓敏”的一个微头条。先把他的这则微头条转录一下,以供网友们分析。他是这么写的:

  网上有人说,明明连饭都吃不饱,却令人难以忘记,人们怀念六七十年代啥心态?其实很简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这就像,春天来了,夏天到了,一方面庄稼、蔬菜都长起来了,一片欣欣向荣,另方面,温度高了,也给各种害虫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害虫多了,有害的细菌、霉菌什么的也多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着眼点。有人看到的是大自然的一片欣欣向荣,因而歌颂春天、夏天,有些人看到的是多起来的害虫、病毒,就觉得春天和夏天不好,不如冬天纯洁,冬天没有害虫。病毒也难繁殖。于是就怀念六七十年代。

  “唐晓敏”何许人也?他的个人资料显示为“博士、教授”,现在广东。据相关资料,“唐晓敏”为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这个人对六七十年代一贯持否定态度。他在3月29日也发表了一个类似的微头条。扭曲富有正义感的人民怀念六七十年代的情感。他发微头条攻击怀念六七十年代就是怀念那时“吃大锅饭”,“不用奋斗”,“也无需奋斗”。他在当时的微头条里是这样写的:

  当下有一种怀念六七十年代的思潮。怀念六七十年代的人,多是怀念那时“吃大锅饭”,不用努力做事,不用奋斗,大家收入差不多,也无需奋斗。而到了改革开放,大锅饭吃不成了,需要个人努力奋斗了。努力做事的人富裕起来了,习惯于吃大锅饭而不想奋斗,或没有能力奋斗的人变得贫困了,于是怀念那个年代,认为那个年代“公平”。其实,努力做事的人富裕了,不努力做事的人相对贫困一些,这恰恰是公平。

  在“唐晓敏”心目中,六七十年代就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是一个“不要努力”,“不要奋斗”,也是“无需奋斗”,“吃大锅饭”的年代。怀念那个那个年代,就是“不想努力”,“不想奋斗”,想“大家收入差不多”的“吃大锅饭”的年代。

  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70多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年龄来说,是经历过了六七十年代的人,从知识层面来看,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该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说话应该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要有理有据,不能罔顾事实,更不能随便发表有违良知的言论。

  然而,作为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竟然如此罔顾事实,发表出这样贻误后人的言论,真替他感到羞愧难当。作为一个高级别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竟然是这样的认知水平,毫无底线到了这样的程度,难道就不怕误人子弟吗?作为师范类教育贻误的可不是一代人啊!

  作为一个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唐晓敏”,怎么就不好好动脑子想想呢,有人怀念六七十年代,除了你认为的那些理由,就没有别的原因吗?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会思维的高级动物,不是不仁不义,不知好歹,是非不分的飞禽走兽。凡是有正义感的人,都会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你必须明确如下这些道理。

  一、“怀念”的前提是什么?

  “怀念”不是一般的“回忆”,“怀念”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回忆。是对已经走过的历程或经历过的生活和事情的美好回忆和留恋。它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一定亲身经历过,没有亲身经历就不能叫“怀念”,这是“怀念”的条件之一。

  其二,“怀念”不等于“回到过去”。因为时间总是向前推进的,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即使再如何想回到那个曾经的时间段里,也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人虽然还在某一个地方,但时间似流水,并不能因为你的怀念就愿意停留下来一样。所以,人们有“怀念”这样一种情怀也只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或流露。

  其三,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切其它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维,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正因为人具有这样的一些属性,因此,人们不会分不清好坏与是非曲直。比如说,从旧中国过来的老一辈,只要不是剥削阶级出身,他们绝对不会怀念那个万恶的旧社会。而新中国之所以值得怀念,因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单凭这一点就值得人民永远怀念了。所以,“怀念”新社会的生活,是一种知道感恩的体现,不是什么罪恶,而是一个人最正常不过了的心理活动,任何人都无可厚非。怎么“唐晓敏”竟然用“寒冷的冬天”来比喻新中国呢?这明显地表明了“唐晓敏”的剥削阶级立场。只有被推翻了剥削阶级,他们才痛恨新社会,怀念旧社会。因为旧社会他们都是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结束了他们的剥削人民历史,因此,他自然痛恨新社会,于是就把新中国比喻成了“冬天”,这就是他阶级本性的暴露。

  二、“怀念”是积极向上的心态,绝不是消极颓废的流露

  “唐晓敏”认为怀念六七十年代就是怀念“吃大锅饭”,“不用努力做事,不用奋斗”。他的这种认知完全是缺乏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的。只要不是脑子进水的人都知道,第一,怀念六七十年代的人,必须是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而且在六七十年代已经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具有一定辨别能力的人,一般要是少年以后,曾经参加过当时的社会实践的人,才更有发言权。所以现在60岁以上到70岁以上的人才会对那个年代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而“唐晓敏”现在已经是一个70多岁了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然否定那个火红的年代,完全是数典忘祖,他就不想想,不是那个年代,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吗?而他不但不感恩那个年代给了他受教育的机会,反而把那个年代污蔑为“冬天”,至少说是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

  同时,按照“唐晓敏”的观点,那些在六七十年代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大力,流大汗,公而忘私的人,他们怀念那个年代的付出难道有错吗?我们都知道,六七十年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雷锋、王进喜、王崇伦、焦裕禄、赵梦桃、吴桂贤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国家经历了长期分裂、战乱、贫困落后的废墟上,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投入艰苦劳动和开创新中国的最初辉煌篇章。还有后来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钱学森,获得共和国建设勋章的袁隆平、于敏、申纪兰、孙家栋、黄旭华、屠呦呦等等,他们都是那个年代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我们今天的一切基础都是那个时代奠定下来的。照“唐晓敏”的观点,这些人都不应该怀念那个年代。他们怀念六七十年代都是怀念“吃大锅饭”?再说,他们都“不用努力,不用奋斗”怎么取得那么巨大成就的呢?

  而恰恰相反,正是那些在六七十年代不努力做事,不愿意奋斗的人痛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那些想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人会普遍被人民看不起,会遭到人民的唾弃。那些人在那个火红年代的日子的确不好过,这类人一提起那个年代就会恨之入骨,这类人从心底里痛恨那个年代。看来“唐晓敏”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总是变着法子诋毁六七十年代。而对于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大力、流大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对那个年代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都有着一种美好的回忆。

  三、没有努力奋斗,哪来的辉煌成就

  在“唐晓敏”看来,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吃大锅饭”,“不用努力,不用奋斗”,“也无需奋斗”的年代。这种认知未免太荒唐了,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博士生导师,难道竟然就连一点历史知识都没有?还不说是远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历史,竟然就这样一片空白?连新中国的历史都一无所知,又怎么去教学生呀?还什么“导师”,有这样的导师吗?当然不是不知道,只是一个立场问题罢了。

  只要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六七十年代正是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时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最突出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被世界所公认的,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在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人民都有着火一样的激情,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做贡献。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工业方面,在六七年代短短的20几年里,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国家工业化的标志)。工业以每年11.2%的速度发展,仅次于日本的12.4%,远高于美国、苏联、德国、英国等世界强国。六七年代的“三线建设”成就辉煌,“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这都是六七十年代实现的。

  从新中国刚建立时,中国只会造桌子椅子,造茶壶、茶杯,连一辆汽车、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一架飞机都没有,到70年代末,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到了外国人有的我们都有了: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火车,海里有轮船,卫星、导弹、原子弹样样都有了。

  农业方面,根治了几大河流,基本根除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年水患。六七十年代修建了各类水库8万多座,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进行了全面的农田改造,使得6.7亿亩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近23亿亩农田中大部分成了水浇地,使数亿亩丘陵山地成为有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大块平整农田,将上亿亩盐碱地改良成为良田。

  六七十年代不论在哪条战线,人民都是意气风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毛主席赞扬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代。怎么能让人民不怀念呢?就是这样的火红年代,在“唐晓敏”眼里竟成了毫无生机寒冷的严冬。对六七十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就完全视而不见呢?那么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那么巨大的成就,不是欣欣向荣吗?再说作为一个教授、博士生导师运用这样的比喻逻辑性也太差了一点吧!一定要进行这样恶毒的诋毁,意欲何为?

  按照“唐晓敏”的说法,是到了改革开放,“大锅饭吃不成了,需要自己努力了”,就怀念六七十年代。那请问,今天哪个不努力了,工地上农民工,工厂里的一线工人,哪一个不努力了?他们都是“996”,甚至是“007”,还不努力吗?他们为什么富裕不起来?而富裕起来了的人有农民工,工厂里的一线工人的付出的多吗?为什么人们的收入差距天壤之别?

  再说,生活好了,就不能怀念当年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奉献精神了吗?外国有一句谚语,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寒冰不是一日凝结而成的”。没有那个年代的基础哪有今天的发展。人民怀念的是那个年代那种积极、苦干实干的精神,而不是投机取巧,巧取豪夺。一些通过投机取巧的既得利益以后,就忘记了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反而把怀念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视为一种耻辱,完全是马户又鸟一样的颠倒黑白。

  四、热衷于诋毁那种积极向的上的精神是一种数典忘祖

  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股歪风邪气,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挑起事端,一面大肆诋毁老一辈的奋斗成果,一面对反驳他们的人打棍子、扣帽子,无所不用其极。在这些人看来,就是不能提前30年的成就,提前30年的成绩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反对改革开放”。他们从骨子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他们自己的父母辈、祖父母辈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流血流汗的奉献精神,他们不仅没有崇敬之情,反而恶意中伤诋毁。“唐晓敏”们这些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伤害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母辈、祖父母辈。这就叫数典忘祖。

  其实,怀不怀念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不怀念,甚至诅咒,但你不能粗暴地阻止、干涉别人的自由。这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不是专制社会。因此,只要不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人人都有言论的自由。

  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在那个年代做出了极大的付出,到今天竟成了“唐晓敏”眼里“不用努力,不用奋斗”的“吃大锅饭”的“懒汉”。这侮辱的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少数几个人,而是侮辱了不止一代人。它涉及到当时八亿人的道德品质、历史功过。“唐晓敏”这是在对那个年代的人制造新的冤假错案。我们说文革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那只是当时的走资派、牛鬼蛇神,而现在这些人制造的却是不止一代人的冤假错案。

  曾经有网友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可以批评你们父亲一代、祖父一代、曾祖父一代的别的错误,但你们没有资格享用长辈们创造的财富,同时指责老一辈不要努力,无需奋斗,你们没有权利侮辱养育了你们,为你们的生存和发展付出牺牲、创造了基础的长辈。”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