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独到理论贡献

张云飞: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独到理论贡献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乏人道主义情怀。在“两个转变”完成之后,他们始终坚持从历史必然性的高度看待人和人道主义问题,始终坚持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看待人和人道主义问题。

  [摘 要]在《共产党宣言》中,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形成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要求在共产主义革命中要通过社会经济措施来保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恩格斯对《宣言》的独到理论贡献。

  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简称为《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恩格斯撰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为《信条》)、《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为《原理》)构成了《宣言》的“底稿”或“母本”。三者具有一定的同构性。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这一文本以《共产党宣言》的名称横空出世。后来,“科隆共产党人案件”之后,由于共产党被普鲁士反动政府取缔,因此,《宣言》以《共产主义宣言》的名称多次出版。下面,我们仅仅从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来考察一下恩格斯对《宣言》的独特理论贡献。

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阶级解放主旨

  共产主义运动是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争取自己解放的历史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因此,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归结为“人的解放学”。

  恩格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科学。第一,在《原理》之前,恩格斯已经形成了如此看法。他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847年)一文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这指明了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定义,指明了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的政治主旨。《信条》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奴隶、农奴或手工业者不可能实现而只有无产者才可能实现的那种解放的学说,因此它必然属于十九世纪,而以往任何时候是不可能有的。”这里明确强调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者解放的学说。这是《原理》那句话的最初表述。第二,这一看法被吸收到了《宣言》当中。《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里,“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科学。《原理》的上述定义就这样被纳入到了《宣言》当中。第三,在《宣言》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恩格斯仍然坚持这一看法。他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年)中指出,由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日益明朗化,“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这里,恩格斯坚持认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学。

  当然,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的解放学”也有其文本依据,尤其是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相关论述。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但是,这一论述有其特定语境和用意。即使如此,马克思没有脱离无产阶级的解放来看待人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尽管这里仍然有唯心主义痕迹,但马克思毕竟看到无产阶级才是解放的主体。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一,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其二,将提高工资或把工资的平等看做社会革命的目标,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其三,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意味着什么?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的出现对人类解放具有什么意义?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途径是什么?无产阶级获得人类解放的可能性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是《手稿》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显然,马克思从来没有脱离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来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

  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的科学,有其客观的内在逻辑。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在科学回答无产阶级解放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必然导致和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是社会经济运动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回答这个问题中产生的。第二,无产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运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尤其是“三大工人运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过去的运动是由少数人进行的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由大多数人进行的为了大多数人利益的运动。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科学体系。为了将无产阶级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无产阶级。按照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揭示出了这一生产方式灭亡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说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策略、前景等问题。

  总之,尽管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但是,没有阶级解放,根本不可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整个人类。如果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解放,无产阶级本身就不能解放,必须全人类都解放,变成一个新制度,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解放地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就是要将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一解放全人类的过程和实质就是阶级解放。当然,在当下的社会主义中国,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来看,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如果非要从“人的解放”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话,我们也只能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科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被压迫人民和被剥削人民解放的科学。

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前景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这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剥削的新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新社会。《宣言》明确宣示了这一点。1894年,意大利社会党人卡内帕致信恩格斯请他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特征。恩格斯考虑再三后回复说,除了《共产主义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共产主义概括为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

  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条》在回答“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说,共产主义就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是指人的自由发展,主要突出人的发展的自主性,即人摆脱异己力量实现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是指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强调人的发展的广度性,即人的全部需要、全部素质、全部能力、全部活动和全部关系的整体发展。《手稿》对此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原理》进一步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定和追求。“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只有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才能拓展其发展的广度性,实现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能提升其发展的自主性,实现自由发展。就此而言,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消灭资产阶级旧社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经济前提。人类历史曾经长期是没有私有制的原始社会,那时,人的发展获得了原始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崇高性。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出现了分离,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商品、货币、资本等物化要素成为支配一切的力量,导致了人对物的依赖。于是,人就成为“单面人”。这样,只有消灭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发展。《手稿》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信条》强调,无产者“只有废除一切所有制才能解放自己”,无产者“通过消灭财产、竞争和一切阶级差别而获得解放”。《原理》不仅原封不动地重复了这一点,而且强调,废除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主要要求。进而,《宣言》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私有制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因此,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此,共产党人可以将其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共产主义还要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普遍的贫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并不剥夺生活资料,“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再度结合,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扬弃私有制”来取代“消灭私有制”,必须忠实文本原意。同时,消灭私有制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实质上来看,不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消灭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差别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的社会条件。私有制和分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私有制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等社会差别,导致了人的异化。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工厂制度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异化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批判社会分工导致人的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原理》进一步指出,由于“工人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一来,这些工业部门同时也就全都落到了大资本家的手里,工人也就失掉了最后的一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丧失就是人的异化。因此,只有消灭强加于人的分工,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和特殊的工作岗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和任何岗位上发展,那么,才能谈得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形态。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共同体当中,凭借共同体而生产和生活。但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共同体属于“虚假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建立在未来公有制基础上的共同体属于“真实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前者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后者自然会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形态》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原理》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点。自由人联合体是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体。从生产力发展来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消除了为了少数人的需要和利益组织生产的局面;同时,生产按照联合的和有计划的方式进行,结束了生产的无政府的状态。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结束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差别,实行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分配制度。显然,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将自由人联合体简单地归结为社区,不会抓住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的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特质。

  总之,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尤其是资产阶级私有制,只有建立了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可能的。如果非要在人的维度上预测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景的话,我们只能说明: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情况下,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现实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经济措施

  我们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人道主义的一面。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1872年)中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这就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为了保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将阶级斗争手段和人道主义手段统一为一个总体。当下,我们不能抽象地讲马克思主义要从革命主题转向建设主题。

  大力发展“幸福生活”导向的经济建设。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信条》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建立财产公有制的第一项基础。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只有在机器和其他发明有可能向全体社会成员展示出获得全面教育和幸福生活的前景时,共产主义才出现。”共产主义经济是“幸福经济”,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同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日益需要和催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原理》提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同时,只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先进的生产力是先进社会制度的基础,因此,《宣言》提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必须掌握生产资料,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总之,共产主义革命应该将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统一起来。

  大力发展“幸福生活”导向的政治建设。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将资产阶级民主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民主。在《信条》中,当回答“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从目前状况到财产公有的过渡呢?”这一问题时,恩格斯指出:“实行财产公有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接着,当回答“一旦你们实现了民主制,你们的第一个措施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恩格斯回答说:“保障无产阶级的生活。”无产阶级民主是“保障无产阶级的生活”的民主。即,无产阶级民主是一种“生活民主”,无产阶级政治是一种“生活政治”。当然,这种“生活政治”和“生活民主”是以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为前提和保障。《原理》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实行进一步的、直接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那么,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毫无用处。”无产阶级民主也意味着无产阶级新生活的开始。因此,《宣言》指出,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之后,原来掌握暴力机构的公共权力将失去政治性质,这样,不仅会消灭阶级存在的条件,而且会消灭无产阶级自身的统治。显然,没有阶级解放就不可能有人的解放。

  大力发展“幸福生活”导向的文化建设。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观念总是对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阶级利益的反映,因此,在与传统所有制决裂的同时,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与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当然,在“破”的过程中,还需要“立”。《信条》指出,未来的公有制还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即“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等等”。共产主义新文化与每一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无产阶级文化或共产主义文化是一种“幸福文化”。这种文化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使教育回归到无产阶级手里,而且要全面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原理》提出:“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宣言》完全采用了这一点。只有将文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在智力和体力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然,共产党人始终不放弃对工人的政治教育。

  大力促进“幸福生活”导向的社会建设。为了切实保障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信条》提出了限制私有财产(累进税)、工人管理工厂和农场、儿童享受免费教育等三项措施。《原理》增加到了12条。《宣言》简化为10条。尤其是,《原理》增加了实现城乡融合的举措。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按照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生产的推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将会消失。那时,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从单纯的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也是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因此,应该把城乡二者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宣言》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此外,实行普遍的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是《宣言》始终强调的重要议题。

  大力促进“幸福生活”导向的生态建设。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恩格斯在《伍珀河谷来信》(1839年)中指出,这条狭窄的河流泛着红色波浪,流过烟雾弥漫的工厂厂房和堆满棉纱的漂白工厂。它那鲜红的颜色“完全源于许多使用土耳其红颜料的染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污染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而且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1844年初)提出:“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替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通过深入到工人阶级当中,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1845年)对之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原理》提出了一些具有生态建设意义的举措。例如,要开垦一切荒地,改良已垦土地的土壤。这有助于维护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而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再如,要消灭城乡对立、将二者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消除资本主义城市化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最后,《原理》提出“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件的、建筑得很坏的住宅和市区”。这有助于消除资本主义城市化导致的生态弊端和社会弊端,有助于实现城市和住区的可持续性。当然,这一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乏人道主义情怀。在“两个转变”完成之后,他们始终坚持从历史必然性的高度看待人和人道主义问题,始终坚持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看待人和人道主义问题。

  可见,《信条》和《原理》构成了《宣言》的“底稿”。如果进一步考察的话,“《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更多文章的内容能够分别追溯到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关于自由竞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关于家庭)和‘爱北斐特演讲’(关于消灭私有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而是说,恩格斯对《宣言》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都有独特的理论贡献。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