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囚禁是叶挺的长征

五年囚禁是叶挺的长征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1

  我军的早期将领中,叶挺应该是接受军事教育最完备的人。

  1912年,17岁的叶挺考入广东陆军小学,1914年毕业后升入湖北陆军中学,1918年又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

  民国初年的三级军事教育,叶挺都按部就班的读完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含金量极高的人才,各方势力争抢的香饽饽。

  所以叶挺从保定军校毕业后,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便招揽叶挺,希望他能回广东做惠阳县长,给自己做统治两广的马前卒。

  对于23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可是一步登天的美差啊,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对不对。

  但是别忘了,叶挺是广东人。

  那地方因为经常和列强打交道,对殖民者的压迫感受很深,以至于自从晚清以来,广东就是革命的策源地。出生在这种地方,没有革命倾向是不可能的。

  而且叶挺在军校读书的时候,就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并且提笔给写了一篇文章给《新青年》投稿,说“故今日欲振污世、起衰溺。”

  编辑部觉得文章不错,便全文发表,给全国读者阅读。

  这样的优秀青年,怎么可能甘心做军阀的马前卒,又怎么可能为了县长的职位,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于是叶挺便拒绝陆荣廷的县长职位,跑到漳州投奔了孙中山,和邓演达、薛岳做同事。

  这一步,叶挺走对了。

  随后叶挺就赶上历史的进程,深度参与了中国近代的一系列大事。

  陈炯明叛变的时候,营长叶挺护送宋庆龄登上永丰舰,立下大功,平定叛乱后出任大元帅府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兼营长,成为孙中山身边的红人。

  国共合作以后,国民党员叶挺辞去军队职务,向孙中山申请到苏联学习,经孙中山批准,叶挺入读莫斯科东方大学,和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任弼时做了同学。

  那到了莫斯科,自然免不了要接受革命理论,于是聂荣臻做了叶挺的入党介绍人,叶挺成了国共两党的党员。

  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叶挺的军人身份更重要了。

  因为国民党是成立近20年的大党,人多势众鱼龙混杂,根本不缺军人,即便叶挺接受了完备的军事教育,也只是众多军人之一,优秀但不冒尖。

  但中国共产党是刚成立4年的政党,党员不过数千,懂军事的寥寥无几,朱老总倒是实战经验丰富,入党也很早,但他不是广东人,在广东部队缺乏根基,那么以广东为基本盘的大革命时期,地位自然不如叶挺重要。

  接受完备军事教育又有实战经验的广东将领叶挺,加入共产党,便成了军事方面的权威,横刀立马舍我其谁。

  在这些硬条件里,军事教育、实战经验、广东人,三个身份缺一不可。

  叶挺就此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1925年,广东区委要成立一支共产党员领导的部队,从苏联回国的叶挺有根基、能打仗、懂风土人情,便是军事领导的首选人物。而这支部队,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

  所以说啊,人在一项事业中,出现的时机很重要啊,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当然了,叶挺的运气好,治军也很厉害。

  为了锤炼肇庆的独立团,叶挺亲自给官兵们上课,讲解战术和动作,而且经常搞20公里的行军训练,真正同吃同住同训练,官兵素质提升很快,独立团也上下一体特别团结。

  叶挺还在独立团搞反贪污、反打骂、反假姓名的政治运动,基本扫除旧军队的积弊,让独立团官兵都能堂堂正正做人。

  第四军的副军长陈可钰听说独立团成绩不错,便从广州到肇庆视察,看到独立团的官兵关系和谐、战斗力强,感觉没有看错人,叶挺这个老部下很能干。

  但陈可钰听到官兵们唱《国际歌》的时候,又不免担心起来:

  “希夷啊,你们把旧军队的习气都扫除了,这是很好的,你们真是革命军。但是.

.....太红了。”

  叶挺回答老上司:“要红才能打胜仗嘛。”

  如果说扫除旧军队的污泥浊水,就是“太红”了,那全国军队的出路,也只有变红了,越红越好。

  也正是这支太红的独立团,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一马当先,把北伐的主力部队远远甩在后面。

  1926年7月攻破醴陵城,叶挺独立团比张发奎的部队,早入城一个多小时。张发奎和叶挺说:“你们打得好,我们也打得不错,你们是打得猛追得快,我们是打得稳追得稳。”

  叶挺笑笑:“你们太稳了。”

  三个月后,独立团攻克武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叶挺也被称为“北伐铁将军。”

  能有这样的成绩,毫无疑问是叶挺的能力出众,但归根到底,是两次人生道路的选择,给叶挺提供了施展的平台。

  2

  1927年的南昌起义,是叶挺的人生高光时刻,也是叶挺命运衰落的起点。

  众所周知,南昌起义失败了。

  面对失败的结局,谁的心里都不好受,但叶挺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朱德和贺龙、周恩来等人知道了革命的艰难,开始正视现实,准备踏踏实实一刀一枪的闹革命。

  于是朱德带着“三河坝分兵”的残部,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一起开辟根据地。贺龙失败后回到湘西拉队伍,带出红二方面军。周恩来去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而前敌总指挥叶挺则有些心灰意冷,留在香港闭门不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叶挺有共产主义信仰,但是面对举世皆敌的革命环境,缺少一些破釜沉舟的勇气。

  所以南昌起义失败后的叶挺,想继续闹革命,但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投奔蒋介石换取荣华富贵,他又不愿意,活的非常纠结。

  而这种纠结,也让叶挺走上不归路。

  1927年12月,中央决定发起广州起义,广东省委任命叶挺为总指挥,把他从香港召回来。

  此时的叶挺知道革命处于低潮期,城市暴动未必能成功,但起义总指挥的职务,是党组织任命的,叶挺不能拒绝,于是在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叶挺到广州指挥起义。

  12月11日凌晨3点,广州起义开始,到天亮的时候,起义军便升起红旗成立苏维埃政府,叶挺也被任命为工农红军总司令。

  大部分人都觉得,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广州起义就算成功了。

  但军人出身的叶挺知道,成立一个空头政府不算什么,要打退敌人的反扑,并且保存革命军队的火种,起义才算成功。

  叶挺在其位谋其政,提议起义部队退出广州城,把部队拉到海陆丰,开辟一块根据地,实在不行就带着部队北上,和朱德的部队会合。

  这是非常中肯的建议。

  如果叶挺的建议能够实现,那么广州起义的火种便可以保存,叶挺也有可能和朱德、毛泽东会师,做出更大的军事成就,日后的元帅排行榜上,基本是保二争一的人物。

  但是叶挺的建议提出以后,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不同意,大骂叶挺是政治动摇,上山当土匪不是革命的正路。

  叶挺无奈,只能服从命令。

  面对敌军的猛烈反扑,广州起义当然失败了,从开始到结束只坚持了两天,赤卫队被杀5000多人,张太雷牺牲,叶挺再次流亡香港。

  经过广州起义的失败,叶挺彻底死心了,从此对武装起义的可能性,再也不抱任何希望。

  从军十年的坚持,北伐铁军的骄傲,被广州城的炮火轰的粉碎。

  曾是中国共产党军事第一人的叶挺,陷入深深的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如何回到曾经的世界,犹如游走在黑白交界处的孤魂野鬼。

  受了军事打击,叶挺还要经受政治打击。

  1928年1月,叶挺在香港参加了广东省委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广州起义的问题,叶挺被批评为军事投机和盲动主义,撤销工农红军总司令的职务,并且留党察看六个月。

  这是连政治觉悟都给否定了。

  随后叶挺接受中央的指示,到莫斯科参加“六大”,也就是在莫斯科,王明写了一篇《广州暴动纪实》,大骂叶挺军事上消极怠工,政治上动摇,应该为广州起义失败负全部责任。

  叶挺想解释,但王明不听,他想和共产国际申诉,共产国际也没人理他。

  如果说军事失败让叶挺对武装起义失去信心,那么两次政治打击,让叶挺对革命也失去信心。

  于是心灰意冷的叶挺,一怒之下离开莫斯科,到德国流亡,暂时和国共两党都脱离了关系。

  现在说叶挺脱党是“性格刚直”,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性格刚直的人多了,被批评后便流亡脱党的人却不多。

  说到底是叶挺没信心了。

  在德国的时候,堂堂的北伐铁将军、工农红军总司令,竟然开店卖水果蔬菜,摆摊炸油条烙烧饼,顾客大多是在德国谋生的华工。

  华工们不知道叶挺曾经的辉煌,叶挺也浑浑噩噩的度日,中国怎么样都和他没关系了。

  这一步,叶挺走错了。

  曾经的同志们在国内奋斗的时候,他却在德国置身事外,结果就是再回国,叶挺只能以“统战对象”的身份和他们见面了。

  3

  1937年初,叶挺结束流亡生活,带全家人搬回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小洋房居住。

  此时“西安事变”刚爆发不久,国共两党正进行激烈的谈判,焦点便是在联合抗日的大旗下,各地红军改编的问题。

  长征到北方的红军,都是中央直接领导的,蒋介石插不上手,争论的无非是编制和后勤补给。但南方的红军对于中央来说,已经是鞭长莫及,要保存下来,就需要向蒋介石让步。

  所谓让步,其实就是军事首长的人选上,必须同时得到国共两党的认可。

  而要得到蒋介石的认可,这个人就不能是共产党,还必须和国民党有渊源,要得到中央的同意,这个人就不能是国民党,还必须和共产党有渊源。

  这样的人选太难决定了,各方都有自己的考量。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商谈八路军的改编问题,期间周恩来专门去了上海,和叶挺见了一面。

  他们在十年前有过深度合作,没什么话不能说,于是周恩来给叶挺出主意:

  “陕北红军改编完成以后,南方八省游击队的改编也将提上日程,希望由你出面来主持这支部队。至于怎么做,你可以和陈诚、张发奎提出意见,争取他们的同情,然后由陈诚出面争取蒋介石的同意。”

  叶挺是陈诚的老战友,张发奎的老部下,和他们可以说上话。

  对于周恩来的主意,叶挺非常感动,认为这是周恩来对自己的信任,也是中央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叶挺马上找到陈诚,毛遂自荐做八省游击队改编后的军事首长。

  陈诚觉得和叶挺的关系不错,叶挺出面领导南方红军部队,以后方便指挥,便同意向蒋介石推荐。

  事情报到蒋介石的那里,蒋介石也同意,他觉得叶挺已经脱离共产党,不是那边的人,又是老国民党员,假以时日可以通过叶挺,同化瓦解南方红军。

  于是在9月28日,蒋介石在没有经过中央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的颁布了《关于叶挺等任职的通报》:

  “兹奉委员长核定,任命叶挺为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对于蒋介石的突然任命,中央原本是不同意的。

  你叶挺脱党近十年,这段时间的思想动态怎么样,还没有了解考察过,有没有叛变行为,有没有投奔国民党,这些都不知道。现在蒋介石突然任命你叶挺做新四军的军长,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们之间有没有私下交易?

  这一系列的疑问,逐渐浮现在毛泽东的脑海里。

  于是在1937年10月1日,他给张云逸等人发电报,提出一些原则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叶挺需来延安,在完全同意中央的政治军事原则后,可以去闽越边指挥张鼎丞部,以此为基础扩大部队。”

  半个月后,毛泽东又发电报给博古和叶剑英:

  “叶挺是否愿恢复党籍或完全受党指导,而不受国民党干涉,并是否愿意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如上项能办到,则经过叶挺整理南方游击队是可以的。”

  因为这样的顾虑,叶挺便于11月3日抵达延安,向中央和毛泽东汇报,表示以前犯错了,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

  至此,叶挺做新四军军长的事才定下来。

  说到底,国共双方都不完全信任叶挺,他是做为统战人物出任军长的。

  那为什么周鼓励叶挺争取军长,毛却不完全信任呢?

  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说,政委项英是工运出身的国际派骨干,叶挺是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名将,如果他们两个联手执掌新四军,那么这一亩三分地还是国际派的,在党内还有话语权。

  而这个建议,恰好又符合蒋介石的需求,于是叶挺就成了先任命、后承认的新四军军长。

  我觉得,以上的史料和推测,就是叶挺能做新四军军长的主要原因,也是脱党十年的叶挺能翻红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军长叶挺,是国共博弈和党内博弈之后,共同推出的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

  也正因为叶挺是统战人物,在新四军没有自己的部队,导致新四军副军长、东南分局书记、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项英,可以随意的拿捏叶挺。

  每次中央来了电报,项英都不愿意给叶挺看电报,军分会开会也不允许叶挺参加,在军政两方面都把叶挺排除在决策层之外。

  另外就是叶挺的作风也有问题。

  他到部队视察喜欢骑马,并且带着副官、参谋等人,前呼后拥的一大群,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国民党军官来了。而且叶挺还养着一个广东厨师,经常做一大桌子客家菜,供叶挺请客。

  新四军成立初期的后勤极为困难,军长不带头节俭,竟然还开小灶吃大餐,那些老红军出身的官兵,怎么可能喜欢这样的军长?

  于是在和项英闹掰之后,叶挺又失了军心,结果就是叶挺的新四军军长有名无实、有职无权,做的非常压抑。

  叶挺之所以做了共产党的干部、却没有共产党的作风,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错过了红军初期改造旧军队的过程,导致叶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但在精神上没有进行自我改造,也没有被中央改造过。

  这一切都来自于脱党。

  所以叶挺脱党不仅仅是履历上的污点,更是政治军事上的退步,以至于曾经的同志都一日千里的升华,他还是1927年的样子。

  这样的叶挺,又遇到私心极重的项英,显然不能合作掌握部队,辜负了国际派的殷殷期望,真是造化弄人。

  随后就是皖南事变了。

  项英被叛徒杀害,叶挺下山谈判被扣押,从此开始五年的囚禁岁月,而新四军也被重新改造,开始饶漱石、陈毅、粟裕的新四军新时代,至此新四军不再是统战性质的部队,党内也出现了收揽军权的契机。

  从这个层面来说,皖南事变是悲剧,但也有正面作用,叶挺被囚禁也是有价值的。

  至于新四军军部为什么没有北移,我们在《项英之死》里说过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项英 周恩来 叶挺

  4

  从1941年到1946年,叶挺足足被囚禁了五年,这对叶挺来说是悲剧,但根据辩证法的原则来看,五年囚禁是叶挺生命的升华。

  原因有三个。

  以前的叶挺没经过红军的改造,虽然有一片报国之心,也有坚定的信仰,但在做人做事方面,始终有一种资产阶级的作风。

  这种作风,除非有大毅力大雄心的人,才能自我革命洗刷干净,如果不是这样的人,那就需要残酷的外部环境,不断的让他经受考验磨砺,最终百炼成钢。

  毛朱周等人是第一种,叶挺属于第二种。

  叶挺被囚禁以后,顾祝同、陈诚、蒋介石轮番上阵劝降,级别一个比一个高,许诺他只要“反正”,就能做战区副司令或者司令,甚至问叶挺需不需要女人,只要点头,马上给他安排。

  对于这些诱惑,叶挺都拒绝了。

  他要是想做大官,当初就不参加革命了,后来脱离共产党也是对革命前途失望,不是对革命理想失望。

  现在身陷囹圄,人生跌落到谷底,叶挺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肯定有过对革命的思考,也对曾经的种种行为有过反思和总结。

  做官和坐牢、革命和战争、入党和脱党、奢靡和简朴,这些都可能是他思考的问题。

  46年的阅历在他脑海中不断滑过,可能在某个时刻,叶挺彻底顿悟了,他提笔在渣滓洞的牢房墙壁上,写下那首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我看来,《囚歌》不是叶挺大义凌然的高歌,而是叶挺反思过往,完成精神升华的总结。

  叶挺在牢房里走完了自己的长征路。

  这是第一个。

  叶挺有脱党的经历,因为这件事,中央就不可能完全信任他,其他人也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叶挺自己也觉得低别人一头。

  新四军创建初期的争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五年的囚禁岁月,叶挺始终没有向国民党低头,那岂不是证明,叶挺脱党没有和国民党同流合污,现在依然是倾向革命的?

  可以说,叶挺用没有低头的五年囚禁岁月,挽回了脱党的错误,消除了中央和同志们的疑虑。

  这是第二个。

  叶挺是以新四军军长身份被囚禁的,而新四军是共产党部队改编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叶挺便成为国民党挑起摩擦的受害者,也成为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代表。

  所以叶挺被囚禁以后,是否释放叶挺,便是每次国共谈判的争论焦点。

  走到这一步,叶挺就不是有血有肉的叶挺,而是积极抗日、反对内战、争取民族独立的符号。

  这是第三个叶挺生命升华的原因。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但叶挺显然做到了,他被囚禁的意义,完全可以和南昌起义比肩。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被囚禁,叶挺的历史地位,肯定没有现在这么高。

  5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到重庆谈判,和蒋介石商量战后重建问题,其中一个要求便是释放叶挺,以及其他被关押的民主人士。

  蒋介石感受到全国的压力,如果继续囚禁叶挺和其他民主人士,谈判就进行不下去了,也让自己背上道德舆论的包袱。

  于是在1946年3月4日,叶挺被释放。

  第二天,大彻大悟的叶挺便给中央写信,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已于昨晚出狱,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毛泽东收到叶挺的信,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决定接收叶挺为党员,回电中有这么一句:

  “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

  万众欢腾、种种考验、全中国都熟知......这些措辞,就是对叶挺五年囚禁岁月的褒奖。

  但可惜的是,4月8日叶挺和王若飞、博古、邓发一起乘飞机回延安,飞到山西兴县黑茶山的时候遇到大雾,飞机撞山焚毁,飞机上无一人幸免。

  叶挺的英年早逝,和项羽乌江自刎一样,都给后人留下无限畅想的空间。

  人们想象项羽渡过乌江会怎样,也在争论叶挺没有早逝能不能授元帅衔。

  我觉得吧,叶挺授元帅衔有些难度。

  55年授的十大元帅除了资历深以外,要么是解放战争时期坐镇一方,要么是贺龙和徐向前这种代表某一方面军,要么是朱老总一样调度全国,最后都在建国后进了军委班子。

  46年叶挺刚出狱的时候,新四军已经归陈毅指挥了,他肯定回不去,其他地方也没有他的地位,那么坐镇一方肯定是没戏了。

  至于代表某一军队,南昌起义有贺龙代表,新四军有陈毅代表,叶挺也没有可代表的。

  这样的身份参与授衔太尴尬了,更别说叶挺还有脱党18年的履历。

  所以如果没有空难的话,叶挺大概率可以凭借创建军队的功劳,做个不在权力中心的正部或副国级职位,安稳混到退休。

  所以说,人呢,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只要不下牌桌,总有翻盘的一天。

  一旦下了牌桌,万事皆休。

  不过话说回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要说起人民军队,叶挺就是绕不过去的高山,毛泽东都说,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做人到这份上,差不多行了。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