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困境(第二集)——民族主义

思潮困境(第二集)——民族主义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中国人”本身是一种身份,在中国之内,大家都拥有这种身份,因此民族主义的身份区别是以中国为界,对内是能产生凝聚力的。

  本文是一个简短系列《思潮困境》的第二集。

  这个系列主要从纯技术层面,来分析当下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些思想潮流所存在的困境和矛盾。由于是技术实战分析,因此立场层面的支持和反对不在讨论范围。

  您如果反对这种思潮,可以看看它有哪些漏洞可以攻击;

  您如果支持这种思潮,可以想办法看如何去堵上这些漏洞。

  目前想到准备分析的,有以下五个:

  1、自由派(已经发布: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87515377336771)

  2、民族主义

  3、较建制派偏左的左派

  4、女权

  5、建制派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困境,不代表这个思潮没有前途,也不代表它是非正义的。只是这些部分都不是本系列的主要讨论范围。事实上,这个名单上有些理念我认为是可取的,但这里只分析它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民族主义,是建构在中华民族主流认同这个基础之上的。

  民族主义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冷战以欧美全胜而告终,以国家利益看待,中国在冷战中胜败多少可以讨论。但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我们则毫无疑问是冷战的战败国。

  由于与战胜国相比,中国在“人种、政治、宗教”这三个维度上都与前者格格不入,因此作为战败国,中国社会舆论思想在过去三四十年里,这三个维度上都受到巨大冲击。

  这个时候,民族主义就成为了中国最后一道思想防线。并且与左派结盟,成为那个年代里面反抗新自由主义思想入侵的中流砥柱。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民族属性是天生的,而且很难改变,政治立场可以变动,可以变成白心,但黄皮很难刷成白皮。所以人的民族自尊心的需求也是刚需,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且辉煌文明史的国度里。

  从九十年代开始,西方屡屡对中国发难,出现了几个标志性的耻辱事件,都大大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崛起。

  最近十年,得益于互联网信息的流通和西方的相对衰落,很多曾经的“外国鸡汤”都变成了笑话。当然还有不少人信,但这个趋势已经是无法扭转的了。这个时候,民族主义变得更加坚固,在过去的“我虽然弱、不如你好,但是我仍然爱这个国家”的基础上,又逐渐叠加了“我还真是比你强,那我肯定是爱我这个国家”的元素。

  在可预见的未来,民族主义将仍然是舆论市场上最有力的竞争者。其他流派都不可避免地(虽然不一定情愿)会去引以为援。

  民族主义未来面临的挑战,可能来自以下两个方向:

  1、与左派的分裂

  民族主义与左派在中国能够结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本朝得国之正。新中国成立所推倒的三座大山,既有左派的敌人,也有民族主义的敌人。因为旧中国实际上是买办官商和地主劣绅的天下,左派想建立共产主义让无产阶级得到解放要推翻他们,民族主义者想赶走外国侵略者让中华重现汉唐也要推翻他们,二者在这个过程中有分歧,但不甚明显,完全可以构成合力。

  可以打个比方:左派想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民族主义想从上海坐火车到济南,那么在车到济南之前,他们是没有什么太大分歧的,努力的方向基本可以看做一致。

  但是如果中国强大了,也就是解决了外部矛盾之后,二者是有可能分裂的,在以下两个细分方向上:

  (细分1)如何看待对外扩张?

  很多民族主义者并不反对对外扩张,甚至乐见其成。这种扩张可能是国土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但左派并不见得喜欢,甚至会将其归为“修正帝国主义”。

  (细分2)如何看待社会内部矛盾?如果国家目标和民众利益出现冲突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比较敏感。

  虽然有这两个方向上的隐患,但总体看来,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二者即使不会像之前那样团结,但分裂的裂痕应该也不会太大。

  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行事风格。

  中国对外是极为内敛的,对使用自己的力量非常谨慎,与过去曾经也在“实力数一数二”位置上停留过的帝国主义国家行事风格有很大差异,是最温和的大国,对外没有攻击性,也不遵循“普世价值”——煽动对外仇恨和冲突转移内部矛盾。不但没有对外攻击性,有些时候还表现为“对外国友人更关心”。

  这样左派在对外关系层面上,就较难被刺激到认为中国是“帝国主义”。恰恰相反,他们甚至还可能被地方上偶尔出现的诸如“外国人、港台人在中国内地有优待”的新闻气到,和民族主义站在一起批判“崇洋媚外”。

  另外,在社会治理上,相比于西方社会政客对资本的依附性,中国政治领导层有更强的独立性,在人均资源相同的情况下,中国更可能做出符合全体国民利益的决策,而不是更加偏向资本。

  不过,这个“人均资源相同”也不是很容易达到。如果经济压力大,那也可能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下,在某些地方对产业资本发展予以鼓励,这个过程中不排除也会牺牲一些劳工利益。

  因此,如果产生分裂,第二个细分方向上分裂的可能性要更大一点。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有些左派往“工人无祖国”上靠拢,但一般不太可能分裂到这一步,即使有也更可能是少数。

  其实对于大多数爱国网友来说,其思想构成往往是由民族主义思想和左翼思想混合而成(并不绝对,也有民族主义思想与右翼思想混合的),可能自己都不太好区分到底各占多少比例。只有在看待某些较特殊的事件上时才能像阳光照进棱镜那样被散射出不同颜色。

  2、来自身份政治的冲击

  “中国人”本身是一种身份,在中国之内,大家都拥有这种身份,因此民族主义的身份区别是以中国为界,对内是能产生凝聚力的。

  但是白左化的身份政治,是对中国之内的国民,进行的再次竖切。竖切的刀可能包括性别、地域、性取向、宗教等等,甚至还可能包括动保这种。

  这种内部竖切会消解民族身份所产生的凝聚力。常见的话术有:“你首先是一个XX性别的人,然后才是中国人”、“你首先是一个XX教徒,然后才是中国人”等。

  一旦被这种竖切话术洗脑之后,就可能会产生新的“身份认同”。

  现在白左病毒确实是在西方很泛滥,在中国还没怎么完全流行开。但不排除这是因为中国进入城市化、现代化的时间还短,还没有来得及产生足够数量的具有话语权、并且完全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的社会群体。随着中国承平日久,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粮食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将工业化社会的一切便利视为“理所当然”,从而热衷追逐虚无缥缈的现代元素、肆意破坏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石。这些基石当然不是仅仅指民族主义,但会顺带对民族主义产生冲击。

  以上两个方向,是民族主义在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然,在更遥远的未来,还可能存在第三种挑战,就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大同,民族主义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就我个人而言,既相信共产主义,又支持民族主义,算是一种混合体。其实也并不矛盾,用中国的老话来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至于在具体问题上采用什么态度,要具体分析。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