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赵晓磊:历史有“目的”吗,谁在“决定”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之一)

赵磊|赵晓磊:历史有“目的”吗,谁在“决定”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之一)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的“动机”和“目的”背后的物质根源,因而与“历史目的论”划清了如下界限:人的行为有主观动机,但历史演化并没有主观动机;人的行动有主观目的,但历史必然性却没有主观目的;人总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但历史发展方向却并不是由某人的目标追求所决定的,因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谁“决定”了历史方向?

  历史方向是“必然”的,还是“不确定”的?

  这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非决定论”针锋相对。

  唯物史观的结论是:历史方向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所谓“客观必然性”,就是“历史必然性”,也被称为“历史决定论”。

  然而晚近以来,随着“实践唯物主义”的兴起,某些学者对“历史决定论”(即“历史必然性”)的解读似乎越来越随意,离马克思的真义也越来越远。

  在我国社会科学界,这样的解读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导向,明确指向了晚近以来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

  关于历史背景和历史语境,王楠湜教授作了如下描述(王楠湜:《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再检视》,《社会科学战线》2018 年第 11 期):

  ——“如果我们反观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大致上正是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而展开的。可以说,正是这一难题主导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进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难题”呢?王楠湜教授说:

  ——这个难题是:如何破解“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

  所谓“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这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所谓“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就是“历史必然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生了冲突。

  进一步追问:“历史必然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生了冲突,这又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所谓“历史必然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生了冲突,就是马克思定义的“历史必然性”,与人们在历史选择中的“不确定性”发生了矛盾。

  一言以蔽之,“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其实指的就是:历史到底有没有“必然性”?

  由此也带出来另一个疑问:历史发展究竟有没有“目的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实践唯物主义”应运而兴,并成为晚近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显学。正如王南湜教授所说:

  ——“‘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之所以迄今不衰,缘由非他,正在于这一命题真正触及了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

  “实践唯物主义”的强劲风头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它要清算“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体系”。用王楠湜教授的话讲:

  ——“对教科书决定论体系的重估,并不意味着重返那种忽视主体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决定论体系,而是要重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所必须面对的能动论与决定论的内在张力这一根本问题”。

  遗憾的是,“实践唯物主义”作出的“重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正深陷所谓“决定论与能动性之间的张力”之中,已然不能自拔了。

  或如王楠湜教授所言:

  ——“由于这一张力在理论上的根本性以及与现实实践关联的不稳定性,在如何解决或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上无疑很难达成某种一致认可之学说,因而理论上的主张各异便可能会是一种常态。”

  对于王教授所言,我们的看法是:

  其一,既然人们的认识“很难达成某种一致认可”,那么“历史决定论何以可能”这个难题,就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其二,倘若认识不一致是“一种常态”,那么王楠湜教授作出“对教科书决定论体系的重估,不意味着重返旧唯物主义决定论体系”的保证,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在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学界,“实践唯物主义”的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或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实践唯物主义”所衍生出来的有关唯物史观的某些误区,尤其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独断语境,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我们注意到,虽然已有学者(比如成林,关峰、刘卓红,包炜杰、吴海江等)对此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有不少问题尤其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目的论”的关系,仍存在着很多认识混乱和误区。

  有鉴于此,围绕唯物史观究竟是“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目的论”这个命题,本文展开了讨论,基本结论是:

  (1)否定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决定论”,或把唯物史观等同于“历史目的论”,其实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马克思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旗帜鲜明地为“历史决定论”奠定了科学依据。

  (2)唯物史观不是从主观目的出发去展开历史必然性,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去演绎历史发展规律,而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寻找历史必然性的依据,由此发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的“动机”和“目的”背后的物质根源,因而与“历史目的论”划清了如下界限:人的行为有主观动机,但历史演化并没有主观动机;人的行动有主观目的,但历史必然性却没有主观目的;人总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但历史发展方向却并不是由某人的目标追求所决定的,因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对于“历史合力论”“主观能动性”“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以及“机械决定论”等,学界存在不少困惑。澄清这些困惑,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

  本系列文章的安排如下:第一集,提出问题;第二集,没有任何依据能断言马克思反对“历史决定论”;第三集,“历史决定论”不是“历史目的论”;第四集,历史为什么没有“目的”;第五集,澄清与“历史决定论”相关的几个疑问。

  (未完待续)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