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赵晓磊:历史为什么无“目的”?——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之四)

赵磊|赵晓磊:历史为什么无“目的”?——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之四)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如果人的主观目的符合历史必然性,那么将会促进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人的主观目的背离历史必然性,那么将会阻碍历史的发展进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历史必然性能超然于人的活动之外吗?

  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并不是“历史目的论”,这个结论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说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是“历史目的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成了一种超然于人的活动之外的“神秘力量”呢?

  对于这样的疑惑,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恩这段话的意思是: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在历史中活动的人总是有着某种主观目的,人类社会历史无非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2)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人的活动来谈历史,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可言。

  由此可见,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之所以不是“可有可无”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不能自己演绎自己,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的活动和实践,何来人的历史?

  所以,历史绝不是神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神的意志”作用的历史;也不是是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是“抽象规律”自我作用的历史,或“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历史。

  历史必然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在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也就是说,历史必然性并不是超然于人的活动之外的,而是“内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

  二、主观意志情何以堪?

  问题在于,人类并不是没有知觉和意识的“自然物”,而是有着思考能力和自我动机的智慧生物。

  既然历史是人的历史,而创造历史的人又总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历史必然性很难撇清与“历史目的论”的关系呢?

  对此恩格斯指出: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因为在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总的说来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所预期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扰,彼此冲突,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1]

  下面简单概括一下恩格斯这段话的意思:

  (1)虽然在历史中进行活动的人总是有意识、有意图、有目的的,但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因为,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

  (3)结果,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4)由此可见,历史事件表面似乎总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历史活动中的人固然具有主观目的性,但这并不等于历史发展方向也具有主观目的性。因为,历史必然性以及历史发展方向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主观目的为转移,而是取决于历史进程内部隐藏着的客观规律。

  三、如何评价人的主观目的?

  既要承认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承认人的活动有主观目的性,又要承认历史发展方向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主观目的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是:

  ——如果人的主观目的符合历史必然性,那么将会促进历史的发展进程;

  ——如果人的主观目的背离历史必然性,那么将会阻碍历史的发展进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类“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表面上看,人的目的是受自己意志支配的,其实人的目的是受到隐蔽的客观规律支配的,即马克思所说“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因此,人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于这个被规律所支配着的目的。

  我们必须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所要强调的是:历史必然性是人类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由某种“无人在场”的历史自己演绎出来的结果。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只要有人的实践活动,就必然会创造出人类社会的历史。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用人的主观目的来解释或演绎历史必然性,因为:

  ——人的行为有主观动机,但历史的演化却没有主观动机;

  ——人的行动有主观目的,但历史必然性却没有主观目的;

  ——人们总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但历史发展方向却并不是由人的目标追求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实,“历史法则不以人的主观目的为转移”,这一唯物史观的“决定论”不仅被历史的演进不断地证明,而且也在不断地被科学发展所证明。

  意大利著名量子理论科学家卡洛.罗韦利说得好(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湖南科技出版社,2016年版,尾声):

  ——“有一个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经常使我们困惑不解:假如我们的行为只能遵循自然既定的法则,那么自由地做出决定又意味着什么呢?难道在我们的自由感与世间万物运行的严谨规律之间就没有任何矛盾吗?也许我们身上有一些逃避自然法则的东西,让我们可以用自由的思考来扭转或偏离自然法则?”

  ——“不,我们身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避自然法则。……我们身上并没有违背事物自然表现的东西。整个现代科学,从物理学到化学,从生物学到神经科学,都在巩固我们的这一认知。”

  四、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情形

  对于人类创造历史,马克思有过一段经典的唯物史观解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人的目标追求与历史规律相背离。比如:

  ——古希腊规定只有平民和贵族才有选举权,其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让奴隶制永恒不变;

  ——古代中国秦始皇实施暴政的目的,是让大秦帝国万世不朽;

  ——古罗马皇帝开疆拓土的目的,是想永远统治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地主不断兼并小农的目的,是占有更多的土地;

  ——20世纪初期袁世凯尊孔的目的,是自己想当皇帝;

  ——辛亥革命之后张勋复辟的目的,是企图恢复清廷的封建王朝……

  问题是,历史必然性屈服了这些人的主观目的没有?历史是按照他们预设的目的来发展的吗?事实已经做出了回答。

  另一种情形,是人的目标追求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比如:

  ——秦末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目的是推翻暴秦的统治;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目的是建立苏维埃政权;

  ——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目的是彰显共产党人消灭剥削压迫的理想信念……

  这些目的之所以能在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得以实现,并不是因为历史走向是按照人们主观预设的目的发展的,而是因为人们的目标追求尊重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此而已。

  显然,不论是符合还是背离,历史必然性都会通过人的活动(实践)强行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正如恩格斯所说:

  ——“有一种看法,似乎人们的观念和看法创造他们的生活条件,而不是相反,这种看法正被以往的全部历史所推翻,在历史上,结果总是与愿望不同的,而在进一步的发展进程中,甚至大多数是相反的。”

  回到当下的现实中来,有关的实例比比皆是。美国总统希望美国在世界上永远称霸,他的目的能实现么?资本家期望雇佣劳动关系永恒不变,他们的目的能达到么?

  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严格讲,也并不是按照马克思事先预设的目的演绎出来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并没有主观预设共产主义目标,马克思只不过发现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已。

  五、别拿“人性”做文章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由内在于这些活动中的某种抽象的“人性”所支配的。

  实践的动机当然包含着人的主观“目的性”,但是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主观目的只能由人们所处的客观“社会存在”来加以说明,而不能用抽象的“意识”或“观念”来加以说明。

  一言以蔽之,不能用“目的”来说明“目的”,不能用“观念”来说明“观念” ,不能用“人性”来说明“实践”;而是必须用“客观”来说明“主观”,必须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必须用“存在”来说明“人性”。

  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

  比如马克思指出,“不断追求剩余价值”是处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家所追求的生产目的。

  问题在于,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所以,追求剩余价值的“主观目的”只能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存在”加以说明,而不能用抽象的人的“心理动机”或“观念”来加以说明。

  遗憾的是,学界对“人性”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有学者认为:

  ——“生产力为什么有一种不断增强和提高的自我性?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以及隐含在其背后的人的需要、欲望、理性和激情。”

  生产力的动力当然来自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但是,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归结为“隐含在背后”的“人的需要、欲望、理性和激情”,从而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抽象的“人性”,这是唯心史观的眼界。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

  ——“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人’描述成历史的动力。”

  其实,抽象的人性和欲望从来不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欲望当然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但人的欲望只能用“社会存在”来说明,而决不能反过来,用抽象的欲望来说明“社会存在”。

  换言之,人性绝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而只是人类社会历史展开的结果。

  人类历史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存在”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不是人性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性。

  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是:实践活动是比人性更为基础的历史本体。决定并生成实践活动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性,而只能是“社会存在”。

  与其说“社会存在”是由人性规定的,不如说人性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由此可见,不仅人的主观目的必须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才能得到科学解释;而且人的社会实践也必须从“社会存在”出发,才能得到科学把握。

  六、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

  理解历史必然性当然要考察人的行为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性”,但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并不是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因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过是“社会存在”的产物而已,这种“目的性”被“社会存在”所决定,所以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第二性”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言:

  ——“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同样,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不管当时是哪一个阶级统治着),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意志,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这是问题的形式方面,这方面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要问一下,这个仅仅是形式上的意志(不论是单个人的或国家的)有什么内容昵?这一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人们所期望的正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就发现,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下面简单归纳一下恩格斯这段话的意思:

  (1)个人行为的动力,总是通过他的头脑,并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2)市民社会的一切企图和要求(不管当时是哪一个阶级统治着),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意志,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

  (3)但是,上述单个人的或国家的意志其实只是形式上的意志。应当进一步追问:这个仅仅是形式上的意志到底有什么内容呢?这一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人们所期望的正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

  (5)唯物史观发现,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恩格斯的这段论述表明,人的主观意志和目的不过是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隐藏在这个“形式”后面的“内容”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隐藏在“形式”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存在”——即“生产力和交换关系”。

  七、“历史目的论”是后期历史的抽象

  只有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人的“目的性”才能得到科学解释。

  然而唯心史观却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把人类历史视为主观目的的产物。

  对于唯心史观的这个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说:

  ——“借助于这种从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他们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于是,“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例如,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于是历史便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目的并成为某个与‘其他人物’(像‘自我意识’、‘批判’、‘唯一者’等等)‘并列的人物’。其实,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

  下面简单归纳一下马恩这段论述的意思:

  (1)由于一开始就撇开了“社会存在”这个现实条件,所以唯心史观只能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个本末倒置的做法,把整个历史描述成了“有目的”的发展过程。

  (2)于是,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例如,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样一来,历史便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目的。

  (3)其实,历史发展是没有“主观目的”的。因为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等词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罢了。

  (未完待续)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