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辽沈战役之前,东北战场的形势已经比较明朗,虽然统帅部还在撤守问题上举棋不定,但国军败局已定,而其中一个比较大的争议就在于,对于被包围在长春地区的两个军约十万人左右的国军,究竟应该怎么办?委员长提出让沈阳守军出动,去接应长春部队,沈阳则认为,长春部队必须突围出来,否则就不去接应。
长春此时的守军是两个军,一个是滇军六十军,另一个是嫡系的中央军新七军,孙立人起家的新编三十八师此时就被编在新七军的序列中。但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关系并不和睦,反而十分紧张,相互之间很不信任。新七军觉得六十军随时都有有可能起义,六十军觉得新七军总是看不起自己,在物资供应上总是借故刁难。
六十军是滇军,在东北战场损兵折将,总是被用在急难险重的任务方面,而有好处的时候,却轮不到他们。最让六十军感到恼火的是,在他们风尘仆仆从吉林市撤回到长春的时候,粮食都已经被新七军占有己有了,六十军的粮食供应无法保证,新七军在供应问题上,总是推三阻四,刁难六十军。
1948年初,委员长就提出,东北部队应该放弃东北,退入关内。在和廖耀湘谈话的时候,说到了这个问题,廖耀湘大感震惊。但在之后陈诚被迫辞职之后,委员长却找了卫立煌去接盘,而卫立煌到任之后坚持重点防御,将部队退缩到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重点城市,并且认为只要美国能继续接济装备,就有能力守住,摆出了决不放弃东北的架势。委员长看东北局面有失控的危险,只好又用自己的老办法,掺沙子。
范汉杰到了东北,就开始和卫立煌斗。沈阳是国军在东北的中心,卫立煌认为所有的物资必须集中到沈阳,再由剿总统一分配。理论上说,卫立煌这么想也没错,这时候东北的部队都是中央军,他无法完全控制,只能希望通过控制物资分配来控制部队。但范汉杰认为物资都是经过锦州再到沈阳,再从沈阳调运回到锦州,耗时费力,没有必要。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范汉杰一度提出辞职,最后只好在锦州又成立一个补给区。
委员长认为东北反正守不住了,应该放弃东北,直接撤入关内。从后来的发展看,委员长这个想法其实是对的,如果此时能够顺利将东北部队撤回关内,加强华北和山东地区防御,解放战争就有可能没那么顺利了。但委员长这个想法不仅卫立煌反对,廖耀湘也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廖耀湘站到卫立煌一边去了,委员长又十分光火。
统帅部和剿总、锦州指挥所吵架还没吵出来结果,到1948年9月,情况开始变了,因为解放军这边也吵了一阵子,先做出了决定,先打锦州,只派一个纵队带着六个独立师包围长春,其他部队都迅速南下,包围锦州,先攻义县,再攻锦州。解放军都开始行动了,国军这边吵架还是没有结果,只能被动应战。
委员长既然认为放弃东北已经是必须的,为什么却犹豫不决呢?问题就出在长春的问题上,委员长要求沈阳部队接应长春部队突围,而沈阳部队认为这时候解放军包围长春,围而不攻,就是在钓鱼,在等着沈阳国军离开沈阳去救援长春,然后在半路上设伏打援,所以绝不能出沈阳去长春,去就是送死。
不能不说,作为黄埔六期的小师弟,廖耀湘对自己黄埔四期的林师兄的想法猜得还是比较准的,因为这时候的东北解放军就是在守株待兔,只用小部分兵力围困长春,大部分兵力则沿铁路线两侧部署,就等着沈阳国军来自投罗网。反正不管沈阳来不来救援,忍饥挨冻的都是长春的十万国军,解放军有狗皮帽子,有猪肉炖粉条,不怕你不来。
但廖耀湘坚持不肯上钩,卫立煌也拒绝增援长春,东北解放军数十万大军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终于在9月份下定决心,不守株待兔了,要去打锦州。这时候锦州危急,连连求援,委员长也不断催促廖耀湘赶紧救援锦州,廖耀湘仍然认为解放军这是惯用的围点打援,觉得目的是在钓鱼,等着他去增援,然后在路上设伏围歼,死活不肯去,坚持要先到营口,准备好后路再说。
廖耀湘磨磨蹭蹭,就是不肯积极增援锦州,等到1948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接受委员长的命令,不情不愿的增援锦州。可是2日同意出兵,到8日部队才集中起来,十日才出动,占了阜新,前进到新立屯一带,就不肯继续前进了,又开始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一直到锦州已经被解放军攻占,他还在这一带磨蹭,听到锦州的消息,就又想去营口了。
本来解放军在围攻锦州的时候,在黑山一带对廖耀湘兵团只是阻击,并没有真围歼的打算,要等到占领锦州之后再考虑打廖耀湘,结果廖耀湘和委员长又开始吵架,继续在新立屯一带磨蹭,等到二十日才说服委员长同意他先退到营口一带,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就被解放军拦住过不去了,最终在这里被乱拳打死,十多万东北国军精锐灰飞烟灭。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廖耀湘担心增援长春是解放军围点打援,主要目的是消灭自己的第九兵团,因为这是东北国军唯一的重兵集团,也是唯一的能够出城野战的部队了,这时候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且,这时候长春国军对整个东北国军来说,已经形同鸡肋,成了鱼饵,坚持拒绝救援还是正确的,如果廖耀湘冒险增援,只怕东北就要提前全境解放了。
但在解放军已经开始围攻锦州的时候,廖耀湘还是认为解放军的目标是自己,不肯救援锦州,这就是战略短视了。
锦州对整个东北的重要性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时候的国军已经采用了联勤体系,所有部队的物资供应都依赖于当时中国并不发达的铁路体系,只要远离铁路线,或者是铁路线被解放军切断,国军就不能动弹了。而锦州正是东北和华北的铁路连接点,保住锦州,东北国军还有退路,锦州失守,数十万大军要从营口撤退,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在锦州已经失守的情况下,华北候镜如兵团迟迟无法突破塔山防线,委员长还是坚持让廖耀湘兵团继续西进,要和候镜如兵团合力收复锦州,这就是完全对东北解放军的实力不够了解导致的战略误判了,导致廖耀湘兵团在新立屯一带盘桓了五天,既不西进,也不南撤,也不回沈阳,几乎就是神助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