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解闷十二首》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清代诗人袁枚《遣兴》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既当真,又较真,总是本着对艺术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一改再改,精益求精。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其绝大多数作品都历经多次修改,从作品标题、个别措辞、整个诗句,到篇章结构,乃至标点符号,他都一再推敲。这才使得毛泽东诗词用词精准、对仗工整、韵味十足,意境高远,成为千古绝唱。
用心打磨:艺海无涯乐作舟
1958年3月,毛泽东视察三峡,随行的梅白写了一首《夜登重庆枇杷山》。毛泽东帮他修改之后,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1963年11月24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说:“有些诗不能用,要经过修改,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
1956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筹办《诗刊》杂志,编辑部搜集到社会上流传的毛泽东的8首诗词,主编臧克家致信毛泽东:“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诵,以致文句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对作品逐一进行校正,还另外提供了10首作品。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回信说:“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首,文物出版社则以集宋版书字体出版了线装本,两个版本内容相同。毛泽东对这本诗集十分审慎,他给发表过的27首作品署明了写作日期;补上了一些词的题目,如将《浣溪沙》改成《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改动了少数题目,如将《游仙〈赠李淑一〉》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对部分诗词正文和附注作了订正;为一些和词附上了原作。“六三年版”是毛泽东亲自参与审订、编辑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据曾担任毛泽东保健护士长的吴旭君回忆:从1963年3月至1973年冬,毛泽东对全部诗稿反复看过数次,对有些诗词作过多次修改。修改都由吴旭君作记录,等到推敲好的句子定下来之后,毛泽东再亲笔写到手稿上,然后叫她把修改记录烧掉。1973年冬天,他又叫吴旭君把全部诗词抄写一遍。毛泽东又作核对。如此反复,足见毛泽东对修改作品的严谨程度。
随意而为:无心插柳柳成荫
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毛泽东诗词手迹也不断公之于世。《念奴娇·昆仑》有5件手迹,《沁园春·长沙》有6件手迹,《沁园春·雪》有10件手迹。这些手迹蕴含着作品修改和流传过程的重要信息。毛泽东写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将手稿扔进纸篓,是田家英将其捡回并留存的。1956年12月4日,在致黄炎培的信中,毛泽东抄录了《水调歌头·游泳》,“以答先生历次赠诗的雅意”。1961年毛泽东将《虞美人·枕上》书赠给卫士张仙朋时说:“这个由你保存。”1962年2月,毛泽东把《卜算子·咏梅》抄赠刘思齐作为新婚贺礼。
毛泽东的诗词手迹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状态下书写的。他并不是对照诗集一字一句照录,往往是凭记忆,凭印象,加上他书写时已时过境迁,文字感觉和内心情感都可能发生了微妙改变。毛泽东诗词作品字词句篇的丰富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在手迹当中,未必都是刻意修改。
《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写成“层峦尽染”,“到中流击水”写成“向中流击水”;《七律·长征》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写成“万水千山似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写成“最喜岷山千里雪”;《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牢骚太盛防肠断”写成“牢愁太多防肠断”;等等。这些字词比较接近,诗句含义没有实质性变化。有的时候,诗句的变化比较大。《贺新郎·别友》“人有病,天知否”一句,有的写成“曾不记:倚楼处”,有的写成“重感慨,泪如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句,就有“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挥长戟”两种写法。
专家润色:采得百花酿成蜜
毛泽东的诗词成就举世公认,但他却很低调,与诗友平等交流,切磋诗艺。柳亚子、黄炎培等人每有新作,都会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则以诗回赠,而回信中常有“录呈审正”这样的谦辞。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写道:“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1959年6月底7月初,毛泽东写了《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9月7日他致信胡乔木:“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日、10日致信胡乔木,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9月13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给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七律·登庐山》“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原先是“欲上逶迤四百旋”,郭沫若认为“‘欲上逶迤’四字,读起来似有踯躅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而“热风吹雨洒江天”一句,原先是“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协谐。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似较鲜明”。后来的定稿,显然是参考了郭沫若的意见。
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词六首》之前,毛泽东将其寄给臧克家等人征求意见,1962年4月24日,毛泽东致信臧克家:“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我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出版之前,毛泽东委托田家英邀请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郭沫若、臧克家等诗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臧克家提了23条意见,毛泽东采纳了其中13条意见。
读者建议:听取溪流动地声
毛泽东不仅虚心听取名师大家的修改建议,对陌生读者的合理意见也非常重视。1952年元旦,东北大学教授罗元贞看到新中国的可喜变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感激之情,信中还建议将《七律·长征》“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改为“水”。1月9日,毛泽东给他回信说:“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1957年《诗刊》创刊号发表《菩萨蛮·黄鹤楼》时,“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写的是“酎”字。这显然是笔误,“酎”是名词,指经过两次或多次酿制的酒;“酹”是动词,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和起誓,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中的“酹”字即为此意。复旦大学一名学生、江苏省泰县一个小学校长、福建省南平县的读者陈治等人,分别致信毛泽东,指出“酎”应改为“酹”。毛泽东看完后,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他们回信,告诉他们所提意见是对的。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无比敬仰的伟大领袖,普通读者发现毛泽东诗词存在瑕疵,能提出修改意见,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错别字,需要有学识,更需要有勇气。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为民情怀。1957年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说:“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他这样说,更这样做。正是这种态度使毛泽东能够从谏如流,认真听取读者建议。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0年10月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