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可贵的“萧规” 难能的“曹随”

侯立虹:可贵的“萧规” 难能的“曹随”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业需要一代代薪火相传,需要“久久为功”的务实态度,那些为了个人恩怨数典忘祖,否定先人伟大,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这就是重读萧规曹随的时代意义。

  可贵的“萧规” 难能的“曹随”

  ——体悟“萧规曹随”时代意义

  侯立虹

  中国有很多成语典故,大都隐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和政治寓意,其中的萧规曹随,虽然人们不陌生,但能够真正读懂它启迪国家治理方略的并不多,而悟透其为国为民抛弃个人恩怨,排除干扰坚定初心崇高境界更是凤毛麟角。今日重读萧规曹随,就是读懂曹参自觉敬重前贤,没有以个人恩怨左右国家大政方针,读懂汉惠帝准确定位自己不及开国皇帝的明智,真正发掘无论守与创都符合社会实际,为国家为百姓甘愿牺牲名利的时代价值,从而实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度政治自觉。

  读懂“萧规曹随”的基本前提,是知悉“萧规”生成的社会基础和不容更改价值。“萧规”的基本依据是,西汉初期经过长达八年残酷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破坏,人口锐减、生产几乎陷于停顿,经济社会萧条,国家已穷到极点,连皇帝出行的马车就找不到同颜色的马匹,社会急需安定,经济急需恢复,发展生产更是亟待流亡的农民回归土地。“萧规”的主要内涵,就是清静治民,无为而治,废除严刑峻法,给予农民特别灵活的耕作自由,营造农民极其宽松的生产环境;基本做法,就是实施让大批军队复员回乡,减轻刑罚废除残酷暴政,减免赋税吸引流亡农民回到自己的土地,开放大片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自由耕种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所以“萧规”行之有效,深受群众拥护。萧何不仅留下了符合西汉初期社会实际的“萧规”,并且不因为与曹参素来关系不好,互相瞧不起,而贬损诋毁曹参,坚定支持曹参作为丞相人选,显示了他的高尚品质。

  读懂“萧规曹随”的关键,是体悟曹参为国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因私废公坚持仇家正确方略的气度和胸怀,真正把握“曹随”无声胜有声的大智若愚,坚持大汉治国初心的高度政治自觉。曹参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也是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大将,汉初高祖刘邦封赏功臣,众人以“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尊曹抑萧,虽然这些大将没有刘邦看的全面和长远,但足见萧曹难分伯仲,而曹参任齐相,九年时间始终采用“清静无为”的治理方式,使得“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这充分证明曹参不仅有成竹在胸的治国方略,也有卓越的治国才能的丰富的治国实践。明白了这些,就能进一步把握“曹随”的难能可贵和要义、精髓。“曹随”的难能可贵,就是人们都知道他与萧何关系不好,曹参接替萧何成为大汉丞相后,一定像翻烧饼似的彻底颠覆萧何的政策制度,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一切照旧,什么事都按萧何定下的老规矩;“曹随”的要义,就是不仅政事操作皆按萧何任时的章法,属下询问的政事,总是说萧丞相时候怎们办现在还怎么办,而且没有人事上的大换血,选拔地方郡县的官吏也采取萧何的方法标准,只选那些拙于文辞而为人厚道的长者,又从中选拔丞相史,驱除那些能说会道,光想博取名声的官吏,从吏治保证不扰民政策实施;“曹随”的精髓,就是持之以恒,不受干扰,自己装作好像根本不用心治理国家的从早到晚请人喝酒聊天,还对奉旨规劝他的儿子又骂又打,让担任中大夫的儿子曹窋侍奉好皇帝,不能干涉朝政;“曹随”的崇高,就是当年轻的汉惠帝责备时,尽管叩头谢罪却机智让皇帝跟先帝比,把自己跟萧何比,引导汉惠帝得出皇帝不如先帝,丞相不及萧相国的结论,进而使汉惠帝明白,先帝与萧相国制定的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卓有成效,应该遵照先帝遗愿执行“萧规”,也就赢得了汉惠帝的理解和支持;“曹随”的效果,就是曹参任丞相三年,力主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百姓因此作歌“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感念萧何和曹参的治国之功,随后“文景之治”也与“萧规曹随”一脉相承,故而成就了汉武大帝南抚百粤北击匈奴,扬中华天威之千古伟业,“萧规曹随”自然彪炳千秋,流传千古,也让我们悉心品读萧规曹随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体悟创造萧规曹随先贤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1、“萧规曹随”突出表达了国策必须顺从时代和民意而不容夹杂任何私邪,着力彰显了国家人民大于个人恩怨的情怀。“萧规曹随”之所以流芳百世,是因为曹参为国为民捐弃前嫌的大度,没有把国家和人民命运绑在挟私报复战车上,坚定不移继承了汉初恢复经济社会的大政方针,从而启示和告诫后人,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策略关乎当代波及后代,绝不能着上任何个人报私仇泄私愤的色彩,否则将会遗臭万年。萧何为了国家希望仇家继承相位,而曹参为了国家甘愿延续仇家的治国方略,甘作为仇家扬名立万的垫脚石,两位丞相心系家国心系百姓的品质和情怀,造就了西汉初期百废待兴的元气恢复,成就了后来汉武征讨匈奴的辉煌,当之无愧成为西汉延续发展的功臣。尤其是曹参,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执政者,没有巧立名目发泄个人私愤,没有以否定萧何显示自己的能干,而是无论自己内心有多少委屈,无论有多大报私仇的愿望,都能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出发,顺应民情,都竭尽全力让整个国家从改朝换代的动荡里恢复过来。而曹参以宽广的胸怀,不以个人恩怨否定前任,不为显示自己比前任高明而另起锅灶,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顺应了民情民意,充分贯彻前任萧何所定下来的法令政策,仅仅三年使西汉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通过休养生息,得到了充分的舒缓,产出日渐丰富,经济也有所提高,曹参也必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不仅在当时即使现代也是令人敬仰的,不仅对当时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起了决定作用,也对当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萧规曹随”特别反映了汉惠帝不及开国先祖准确定位自己的境界,坚定支持曹参追随萧何的治国方略。人们谈及“萧规曹随”无不盛赞曹参而忽略汉惠帝,实际上如果没有汉惠帝自己不如先帝、曹参不如萧何的觉悟,没有汉惠帝这个至高无上权力的理解和支持,便很难有“萧规曹随”的成就。起初汉惠帝也对曹参的“无为”不满,也希望曹参有大刀阔斧甚至否定萧何的轰轰烈烈,因为从吴起变法、商鞅变法,乃至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戊戍变法等,变法一直是时髦的话题,但历史和实践都证明,是否变法必须根据民愿和社会实际,符合社会潮流的变法代表先进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而坚持先进制度,反对倒退,反对标新立异和泄私愤的乱变、烂变,更代表先进生产力,更能促进社会有序稳定的发展。就此而言,无论坚守还是变法,都必须坚持是否代表大多数民众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衡量标准,不能简单武断地把坚持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制度,归结为保守和思想僵化,也不能把所有贴上变法标签都当作开拓创新。若汉惠帝把曹参当作头脑僵化、墨守陈规、坚持错误路线而否定,把坚持“萧规”的曹参等官员当作阻碍革新的萧何余党而罢黜,让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变法家取代曹参,就没有流传千古的萧规曹随,就没有西汉后来的辉煌。所以,汉惠帝能够体察萧规曹随的良苦用心,坚定支持曹参贯彻汉初的正确战略和方针,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尽管汉惠帝的母亲吕后残暴凶狠,但他却是一位心怀天下渴望百姓过上富足安逸生活的帝王,也就有了在位七年国家和人民实实在在进入休养生息阶段的政治清明,自然留下史册的靓丽一页。

  3、“萧规曹随”揭示了利民不扰民的内含本质,体现了曹参为民众着想而不折腾的品质。一些人在读“萧规曹随”时,很容易机械死板地简单理解为不改变前人的套路,僵化教条地当作无所作为的守旧,必然难以悟透其超出本身恢复汉初生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其实“萧规曹随”的前提是,曹参弄清了“萧规”的实践效果,并根据自己担任齐相的治理经验,才有了“萧规曹随”的坚定不移,所以能够成为尊重前人章法的典范,成为可知兴替的史镜。由此启示新官上任并非一定要烧“三把火”,不能认为上任不放一把火就显示不出自己的能力,更不能为了显示“高明”盲目创新,甚至全盘否定前任“旧政”,要有曹参那样甘做垫脚石的胸怀,一任接一任干成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所以新官们应从“萧规曹随”中慎重对待“新官上任三把火”,不仅围绕实现的目标决定要不要烧新官上任这一把火,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新官的“火”烧不烧必须服从所实现的目标;还要围绕保持工作连续性判断能否烧新官上任这一把火,尽管新官上任都有自己的打算和思路,都有创造辉煌的雄心壮志,但必须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胸怀,学会继承和发扬,在薪火相传中成就事业;更要围绕民意和群众呼声谨慎对待该不该烧新官上任这一把火,新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愿,明确哪些需要改进,哪些是“曹随”必须坚持的“萧规”,再决定是否烧第一把火,烧什么样的第一把火,坚决避免一个将军一道令的“劳民伤财”。重读“萧规曹随”,就是要彻悟自己为政为什么,到底给百姓带来了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从政方略符合民心民意,创造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业绩。

  4、“萧规曹随”还包含着教育和警示意义,要从反面典型的深刻教训中体悟其弥足珍贵。历史上与“萧规曹随”对立的典型事例很多,其中最有代表的是纸上谈兵赵括,因颠覆廉颇坚守战略而身败名裂。赵括乃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尽管少学军事,熟读兵书,谈起兵法一套一套,但致命弱点是教条主义,把战争视若儿戏。及至秦赵两国发生长平之战,赵国主帅廉颇根据秦国远路征战的弱点,采取坚守消耗敌兵的战略,使得秦国三年久攻不下。于是秦国认为廉颇是取得胜利的拦路虎,便利用反间计吹捧赵括贬低廉颇,而赵王不辨真假,不顾赵括母亲的极力劝阻,错误地让赵括取代廉颇。不知天高地厚的赵括真以为自己有秦国奸细吹捧的神奇本事,轻易改变了廉颇的以守为攻战略,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结果赵括战死,40万士兵被坑杀,陷赵国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为狂妄自大否定前人付出惨痛代价。另一个令人扼腕的典型例子,是独夫民贼蒋介石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遗臭万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也是国民党的创立者,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并作为国民党一大的纲领亦即“共同纲领”。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却背叛革命,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投靠帝国主义,收买收编军阀,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实行独裁主义。蒋介石自以为投靠了洋人,有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便可以一手遮天实行独裁统治,但其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最终被人民所唾弃。这两个反面教训不仅让人们愈加认识到“萧规曹随”的难能可贵,也证明了任何轻率否定前人方略,任何把国家和人民命运当作泄私愤图报复的工具,都逃不脱失败的下场,都会永远受到历史的审判。

  萧规曹随,也是一种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和精神境界,体现着当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时下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的历史担当,彰显着新时代“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业需要一代代薪火相传,需要“久久为功”的务实态度,那些为了个人恩怨数典忘祖,否定先人伟大,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这就是重读萧规曹随的时代意义。

  2020年9月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