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强:永生不灭的中华军魂——《士兵突击》观后感

郭海强:永生不灭的中华军魂——《士兵突击》观后感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原创:永生不灭的中华军魂——《士兵突击》观后感

郭 海 强

“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虎钢七连”!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下称《激情》)之后,康洪雷导演的第二部军队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下称《士兵》)又在07年的全国荧屏火了。又是康洪雷,又是军旅生活剧,第一部你可以说是碰巧或运气好,但相隔六年后的《士兵》(编剧兰小龙)居然是一部没有大腕没有明星,甚至没有女性角色(自然也没有爱情故事)的“纯爷们儿”军人剧,却又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而且影迷(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和女性观众)的热度远远超过了《激情》,这就不能不让人对康导刮目相看了。

众所周知,《士兵》这部剧是由广大观众的口碑“捧”出来的。在新浪网举办的第二季全国观众网络投票里,《士兵》获得最佳网络人气奖,“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毫无争议地高票当选为“最佳男演员”。今年9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士兵》专题研讨会,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的各位领导以及北京各大院校的教授、影视评论家和新闻媒体记者都参加了这个会议。对于《士兵》这部电视剧,广大观众与专家学者前所未有地一致作出了高度评价。网民们不仅追捧自己喜爱的角色和演员,更在剧中人物言行的感召下,开始改变以往的旧习惯转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专家们则从编导功力、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思想意义等各个方面作出了非常专业的评论,让人感动之余又获益良多。笔者在此尝试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作两点补充:《士兵》一剧所描述的“许三多”从一个憨厚朴实而又傻呆懦弱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忠诚勇敢而又技能超群的特战精英的全景式历程,其中所涵括的宏观意义一是全面地、细致地表现了农民子弟与中国军队的血肉联系;二是具体地、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永生不灭的伟大军魂。

农民与军队的血肉联系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民族;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就是民族、文化、国家生存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础。在军事领域里,农民始终是中国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基层士兵大部分来自因长期劳作而体格强壮的农民子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征战不休,在历史上首次产生了以征发农民(即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为主的郡县征兵制。此后,历代兵制基本上均以农民为征募对象。汉武帝时开始建立组织士兵从事耕织的军屯制度,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均曾大规模推行屯田制。隋唐时期改革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府兵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军制。明朝实行卫所军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鸦片战争后,满清朝廷的八旗兵与绿营兵已严重腐败,曾国藩在湖南农村召集乡绅为将领、招募乡丁为兵勇,后来本属地方武装的湘军(及其支系淮军)一跃成为晚清时期的国家军事力量。总括而言,由于政治制度的限制和农业文化的熏陶,大部分农民子弟先天具有老实善良的性格和封闭保守的心态。然而,在需要保卫家乡和捍卫国家的时候,他们从来都是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铁血战士(战败或投降那是将领乃至皇帝的责任)。

我们在回顾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时候,不难发现一个关键性的事实:中国革命的发展、人民军队的壮大、新中国的成立、共和国的建设,都离不开农民。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农民的儿子,他在领导土地革命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历程中,从中国革命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毛主席强调指出,农民问题就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因此,毛主席曾经告诫全党,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有力量。事实上,人民解放军自建军至建国前,从将帅到士兵几乎都是农民子弟。吃苦耐劳的农民士兵凭着“铁脚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山地游击战,秋风扫落叶般解放全中国,甚至硬是以血肉之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和联合国军。建国后,每年应征入伍的新兵同样大部分是农民子弟。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和平岁月里,他们继承了先烈的光荣传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保障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当然,农民与军队的关系早已为人所熟知,军事影视作品里也不乏农民军人的角色(如《亮剑》里的李云龙),而且康导在《激情》一剧里亦已通过“石光荣”这个人物从侧面反映过这种联系。但如《士兵》一剧里通过几个主要角色(许三多、成才、史今、伍六一)集中地描述和表现一个非常完整的农村士兵群体,在中国影视史上恐怕还是头一遭。兰编通过描述许三多一家的生活经历,非常突出(却并非刻意)地反映了农民与军队的这种血肉联系。在剧中的开篇,许百顺努力将三个儿子送去当兵,尽管其出发点仅为了替儿子谋个好出路(这在中国实在是无可厚非);中段部分许百顺来部队要求许三多复员回家,但在战友们的热心帮助下许三多坚持留在了部队;结尾部分许三多家里不幸遭灾,又是在战友们的热心帮助下,许三多不仅解决了家庭困难,还赢得了父亲的认同(北师大影视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先生特别指出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成人仪式,反映了中国儿子如何成人的家族文化传统)。如果是在其它的军旅电视剧里,如此大比例的农村戏必然会被删掉而换上俊男美女的爱情戏。但在《士兵》一剧里,这三场戏却贯穿了全剧,既加深了观众对于农民与军队血肉联系的认识,同时点出了“人民子弟兵”的军队性质,又使得许三多这个农村士兵形象更为真实可信、丰满感人。这既是目前军旅剧的一个异数,又是一大艺术成就。

永生不灭的中华军魂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放在过去肯定要大张旗鼓地“献礼”、“致敬”什么的,现在当然不时兴这个。但我个人认为,《士兵》一剧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向建军八十周年献礼的艺术作品,因为它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我承认,与其他观众一样,看这个剧的时候我也是时不时的来个热泪长流——这种流泪的滋味就如“老七”高连长所形容的:“真平常”——不过我这泪并非单纯为剧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感动,而是为剧中时时处处闪耀着的一种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永生不灭的伟大军魂。

一个人在社会上是否成功,不在于拥有金钱和地位,而在于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同样道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在于面积和人口,而在于有没有国魂;一支军队是否强大不在于拥有什么武器,而在于有没有军魂;一个民族是否强大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在于有没有民族魂。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几乎亡国灭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失了国魂、军魂和民族魂。例如晚清的北洋水师之所以败于甲午海战,原因不在于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或大炮军舰不够先进,而在于李鸿章本人缺乏曾国藩那样严格的道德自律和刻苦的理学功夫,将北洋海军视作巩固个人权位的私产和工具,出于患得患失的心理一味怯战避战,最终葬送了北洋舰队,也造成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国耻。其后的北洋政府和蒋介石政权依然改变不了军队私有化的窠臼,因而始终逃脱不了失魂落魄的失败命运。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今天始终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人民打天下,为人民安天下;自始至终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是这支军队同以往的旧军队、同世界各国军队的根本区别。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重要的建军原则和最首要的本质特点,也是这支军队能够长久保持强大战斗力的根本条件。毛泽东思想是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结晶、并融汇全党全军高度智慧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灭军魂。

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毛主席这段话,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军魂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论述。在今天,关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哲学领域或科学领域仍然存在着分歧严重的学术争议。笔者认为,通过审察二十世纪以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研成果,基本上可以判定人类的精神(或称为意识)也是物质存在形态之一。如同电脑的工作原理一样,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独立运作的精神(意识)工作平台,而精神的传播载体就是运行在人脑内的各种生物电流(脑电波),亦可对外发射电磁波(或称生物微波)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或作用(如同电脑的无线传输)。当然,人脑的结构和运作比起电脑来要高级得多也复杂得多,而且人脑的奥秘至今仍未为科学家所完全了解和掌握。总而言之,人类通过大脑的作用即可产生“精神”,由于精神的基本成分就是各种物理粒子,人类通过这种精神就可以去把握个人身体内部及外界同样由物理粒子所组成的万事万物(心物不二)。因此,精神其实正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强大的物质力量。有些人能凭借某种精神力量创造出平常难以做到、甚至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原因即在于此(相信大家都会记得许三多那333个腹部绕杠)。

《亮剑》里的李云龙所要极力强调的“军人意志(亮剑精神)”,实质上指的就是由毛泽东思想所铸造出来的铁血军魂。《激情》里的石光荣之所以在和平时期仍坚持成为“一支冲锋枪”,坚守“打仗是军人的本份”,同样是在体现着人民军队的不灭军魂。当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和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居然打败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后来又以“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帮助人民共和国赢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年的中国拥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军魂、国魂和民族魂,因此能够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弱小的物质力量产生倍增作用而发挥出异乎寻常的威力,为中国争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国地位。改革开放近30年来,由于社会上物欲横流、崇洋媚外,当代中国的国魂和民族魂已被腐蚀了大半;而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仍在千方百计力图瓦解中国军队的军魂,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军官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因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只有躯体,却没有灵魂。

“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虎钢七连;钢铁的意志钢铁汉,铁血卫国保家园。杀声吓破敌人胆,百战百胜美名传。攻必克,守必坚,踏敌尸骨唱凯旋”。有人将许三多形容为“中国版的阿甘”,其实是不伦不类、似是而非。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他更像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郭靖。傻憨愚笨的郭靖原本是个浑浑噩噩的小屁孩,因缘际会地在众多侠客师父的悉心教导下才逐步成长为“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士兵》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编导采用了许多真实、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而这些细节(如重复出现的钢七连新兵入连仪式)使得剧中时时处处闪耀着中华军魂的壮丽光芒。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许三多生性懦弱、缺乏自信、毫无主见,他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本人的主观努力其实还是次要的(进老A后,许三多还对袁朗说:我始终是个差劲的兵,无法明白战斗的荣誉),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仍然保持着先辈们的不灭军魂,广大指战员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地继承着这种铁血军魂。因此,许三多进入部队这座大熔炉、大学校后,在部队教育和制度的潜移默化下,尤其是在一代又一代“班长”的热情鼓励和耐心督促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脱胎换骨,终于炼成了一块好钢。史今班长不惜赔上一双手去激发许三多的斗志和决心,正是人民军队自我奉献、勇于牺牲的伟大军魂的光辉体现。

真实的平凡就是真理

关于《士兵》这部电视剧,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同志的总结非常到位:“这个作品如果说最大的成功,那就是一个‘真’字,摒弃虚假的东西,坚持真诚、真实、真情。真实反映部队的生活,真诚地热爱部队生活,同时真情地拥抱部队生活,而且是士兵,这是全篇突出的一个最大的字就是真,成功也成功在这里”。在摄制这部剧的时候,兰编和康导力求剔除一切矫饰和浮彩,采用白描式的艺术表现手法着力还原部队生活的真实本色。笔者认为,在真实、真诚、真情这三个真上应该再加一个真——真理,而这个真理恰正蕴涵在平凡而又感人的真实、真诚、真情之中。

《士兵》一剧里几乎听不到什么豪言壮语,因为正如“老七”所说的:“信念这玩意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剧中每一个优秀的军人都是在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都在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史今,为了带好每一个兵可谓呕心沥血,甚至甘当人梯;伍六一,刚强勇猛的尖子兵,宁愿生吃田鼠肉却不吃现成的馒头,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拒绝施舍照顾坚决带伤退伍;就连那个新兵蛋子马小帅也能为了不违规,边喊着“别以为我来连里没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好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边主动拉响了弃权的信号弹。高城、王团长、吴哲、袁朗这些军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同样是中国军队的栋梁和骄傲。热爱祖国、忠诚祖国、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充满一种集体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当代中国军人的威武形象。从这个意义而言,许三多并不是《士兵》一剧的主角,剧中整个军人群体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军事生涯里时时处处都体现出永生不灭的中华军魂。

许三多在剧中有两个情节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一是一个人默默修路,并因此改变了五班的落后面貌;其二是一个人留守七连,不仅影响了高连长,还拿到了团里的卫生标兵。这两件事虽然在性质上是一件事,但意义上又有所不同。许三多修路除了新兵服从命令的循规蹈矩外,还因为他记住了父亲和史今的话并且创造性地来了个合二为一,“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让他“每做一件小事就被他象救命稻草一样抓着”,这种绝对称得上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信念却无意中已经和“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相连通了。而留守七连的任务又使许三多增加了一道新考验:寂寞。与战友们一道“做有意义的事”,不难;但在失去团队(也就是寂寞一人)的时候还能不能“做有意义的事”?许三多又做到了。因此袁朗评价他说:“不太焦虑,耐得住寂寞”。王团长对他说:“你不光守住了军营,而且还守住了你自己”。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战胜寂寞并且依然坚守原则和岗位,可说是做到了“不放弃”的极致,也就是毛主席所要求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因此,许三多能出色地通过老A设置的生死考验,正是渊源于此。

五班的李梦跟许三多说过一句调侃的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因为漫长”。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和平年代的爱国者。在战乱时期,爱国者的目标非常明确而又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但和平年代的爱国者却不好当,因为在一般人眼里,爱国者的奋斗目标在和平时期都已经实现了,再提倡什么“爱国”就是吃饱了撑的,甚至有被打成“爱国贼”之虞。另一方面,和平时期的爱国者还面临着物质欲望的诱惑或压力,尤其在21世纪人人都要竞争,在这种竞争状态里对爱国者的各种考验是非常现实的。如果在漫长而平淡的日常生活里还能坚持爱国立场,这应该算是一种光荣(即使带点悲凉的意味),也算是给自己设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很欣赏兰编在接受《燕赵都市报》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火是件很累人的事,所以我和老康对彼此都是这种逻辑——让你丫火去吧,你好替我累”。庄子在《逍遥遊》里也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指的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今天,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混乱而无序的多元化时代,但多元化不能等同于价值混乱乃至颠倒是非;我们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所谓“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为了维护这些核心价值观而生存和奋斗。

最后,本文愿以康导在专题研讨会上的一段发言作结,“事隔六年,依然会有人在这么跟我讲,和平年代下的士兵没有写头,没法写,没事件,没故事,没冲突,没爱情。拍什么?谁看?我真的依然愤怒,我说我一定拍个和平年代的人民解放军的基层战士给大家看,因为他代表的是整体民众,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于基层战士,在他们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延续和今天的作用”。

07、12、05、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