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分餐制”谈起——分析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
相信一提起聚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大家同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共同用餐。这种用餐方法其实就是“合餐制”。而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特别注重用餐礼仪,所以根本不会出现一帮人同时聚集在一张桌上吃饭的场景。这其实就是从商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分餐制”。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人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之所以在古代会出现这种用餐制度,其实与过于严苛的封建礼仪和阶级制度有一定关系。在古代封建王朝君臣宴乐之时,会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级或身份的人也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衍生出来的。这其实也属于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中一个较为常见的形式。
到了先秦时期儒家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儒家学派提出的“礼仪”以及“长幼尊卑”观念,其实对“分餐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简单说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应该讲究饮食礼仪,并且还应该按照“长幼”、“尊卑”的方式来排座位。而“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这种按照等级划分的标准,其实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分餐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周礼·司几筵》郑玄注说:“铺陈曰筵,籍之曰席”,而 《诗经》说:“肆筵设席”。其实都为古人“分餐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分餐制与古代饮食礼仪
“分餐制”顾名思义,无论是亲属、朋友还是君臣,在用餐的时候都不能围桌而食。每个人都会有配备一个餐桌,同时会按照“长幼尊卑”的礼仪分配食材。比如,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轻人和小孩吃得好,而作为君主则按照制度规定,所享用的美食也必定要比大臣更加丰富和美味。“分餐制”既体现出了古代饮食礼仪,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不平等的象征。
在先秦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所以每年所产的粮食不足,即使在这种前提下也要“纳贡粮”,所以大多数人时候都是“小人无兼年之食”、“大夫无兼年之食”、“国无兼年之食”。在这种粮食匮乏的前提下“分餐制”既可以体现公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而且还能让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分餐制”可以体现儒家所倡导的“礼”文化,这也是当时人们都比较看重的地方。“分餐制”开始流行之后,每个人可以根据食量取餐或接受配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翻菜,既遵守了礼仪又特别卫生。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为人偏好养门客,在宴请一位新投奔的侠士时,由于侍从不小心用身体挡住了烛光,这个侠士就认为孟尝君的食物与自己的食物不一样,感觉受到冷遇的侠士意欲离席而去。而孟尝君叫住他并给他看了一样自己的食物,这个侠士才恍然大悟原来吃的东西其实都一样。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筵席已经开始实行“分餐制”。而且极有可能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饮食礼仪。
“分餐制”其实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自周朝设立礼仪制度之后“周礼”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崇,既规定了王公贵族的饮食礼仪,同时也将民众的饮食行为纳入“礼”的范畴。“分餐制”是古代饮食文化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以“礼”而食的重要用餐礼节。
二、分餐制向合餐制的演变
据考古发现宋朝之前的古人其实一直采用“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每个人一张桌子。而且根据地位和身份不同,每张桌子上的餐食也不一样。当然老百姓家里虽然也分餐,但却不会从食物上做出太多变化。
唐朝时期由于国力比较强盛附属国也非常多,这就为唐朝的多民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多民族交流之中饮食礼仪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采用“合餐制”,而这种用餐文化或者习俗也传入了唐朝。
但这种“合餐制”的风俗也仅限于普通人家,对于条件比较好或者是王公贵族家庭,其实依然在实行“分餐制”。因为唐朝时的“分餐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唐代后期开始一家人围坐于“高椅大桌”就是一边比较普遍的事情了。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王公贵族,基本上都已经认可了“合餐制”。尤其是在老百姓家庭中“合餐制”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实如果追根溯源,“合餐制”真正发展起来其实是在宋朝时期。
因为这个时期椅子或者胡床基本已经普及,并且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家里的必备用品。这就为“合餐制”提供了非常必要的体检,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吃饭,不但气氛更加温暖而且可供选择的菜品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宋朝的中后期的时候,“合餐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其实,“合餐制”在宋朝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从宋氏王庭到下层老百姓,“合餐制”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在“合餐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的“分餐制”饮食礼仪依然没有淡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餐制代替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一种进步。
三、分餐制在明朝逐渐被合餐制代替
据《明史》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宣德年间依然还是采用“分餐制”,并且认为“分餐制”可以让宴席更加有秩序,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皇帝与臣子们的尊卑地位。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分餐制”所表现的尊卑关系越来越淡化。
尤其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皇权与官权的尊卑关系不仅可以用“分餐制”来划分,其实通过座次来体现尊卑显得更加正规。所以,明朝中后期开始“合餐制”逐渐取代“分餐制”。但是关于饮食方面的礼仪和文化并没有被废止,而且随着皇权不断加强更加重视饮食文化和礼仪。
据《大明会典》卷五十六《筵宴》:“凡大宴文武官四品以上座次于殿内东西厢向,酒尊食卓于殿外,五品以下坐次于两廊” 。从这个记录中可以指导明朝宫廷筵宴,文武官员需要通过桌席位次进行划分,而官阶高低可以通过殿内厢房与殿外廊屋的形式进行区别。 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中,其实无论是“分餐”还是“合餐”,都一直在延续尊卑有序的原则。
尤其是在众多饮食文化和礼仪中,有一个形式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那就是中国古代君主的“赐食”,而这种情况只能是皇帝对官员。而所谓的“赐食”并不是真的让臣下大快朵颐,其意并不在“食”而在“赐”的殊荣,而被“赐食”者必然要对皇帝感恩戴德。
参考文献
1.崔普权《民以食为天与餐饮礼仪》
2.马健鹰《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文化气质》
3.黄静《《左传》中的古代饮食制度文化探究》
4.黄修明《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